壺穴

出自 淡水維基館
於 2019年3月24日 (日) 23:20 由 Shibacat (對話 | 貢獻) 所做的修訂 (已建立頁面,內容為 "==簡介==   在台灣,基隆河的上游一帶的河谷地形景觀,除了瀑布外,位於平溪站至三貂嶺之間,河床上處處可見許多圓滑...")

(差異) ←上個修訂 | 最新修訂 (差異) | 下個修訂→ (差異)
前往: 導覽搜尋

簡介

  在台灣,基隆河的上游一帶的河谷地形景觀,除了瀑布外,位於平溪站至三貂嶺之間,河床上處處可見許多圓滑的坑洞,地形學上稱為「壺穴」。

  壺穴的形成是因為岩層的結構硬度不均,夾帶細沙的河水經過沖刷後而產生坑洞,然後流水在坑洞中形成的小漩渦進行再沖蝕,於是形成壺型的小洞穴。壺穴通常出現在河川曲流處凹部多漩渦、急湍的河段,且河床是裸露的硬岩。

大華壺穴

  基隆河上游多雨,造成湍急的水流將上游的礫石往下帶,坡度和緩的基隆河河床向下鑽蝕,形成許多大小不一的壺穴。大華壺穴群為最密集的觀賞壺穴之處,在水流及岩層交互作用下,幾乎所有類型的壺穴皆可在此見到,可完整觀察到壺穴的各個形成階段。

  大華壺穴屬於南港層與石底層,岩性以砂、頁岩互層或以砂岩為主,岩性堅硬;構造為傾斜沉積層,地形為河流地形,多曲流,急流遍布造就出良好的壺穴生成環境。

地圖資訊

  • 大華壺穴
讀取地圖中...

參考資料與來源

相關新聞

  • 壺穴 【環境資訊中心】

相關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