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弦
生平
楊弦(1950年11月2日-)生於台灣花蓮,台灣民謠歌手,母親為會計,父親擔任花蓮縣黨部主任委員,於楊弦四歲時過世。父親逝世後,移居台北,與母親相依為命。 大學時代進入台大農化系,在參加合唱團的過程中,開啟對音樂的興趣。
民歌運動的推手
楊弦的作品風格,既帶有中國傳統藝術的氣息,也吸收了美國民謠與鄉村歌曲的元素,這在1970年代的台灣是前所未見的創作形式。也因為跳脫了既有的民謠創作模式,楊弦與余光中的作法,引起了傳統音樂學院派人士的非議,展開了當時台灣鄉土文學論戰之外,另一場對「中國現代民歌」的論戰。這種情況,在1976年,楊弦附中時期的同屆同學,亦同是哥倫比亞咖啡廳文藝班底的李雙澤,高呼「唱自己的歌」之後,正式進入了校園民歌的時代。 1970年代僑居菲律賓的青年李雙澤回到臺灣的時候,對好友楊弦等人說,他很喜歡一首歌,是大陸的歌曲《我的祖國》(電影《上甘嶺》插曲,郭蘭英演唱)。李雙澤說,這就應該是我們的要唱的歌。從此,李雙澤和楊弦、胡德夫一起創作了很多歌曲,並在1973年開始就舉行了多次演唱會。可惜沒有獲得影響。 1975年6月6日,由台大研究所剛畢業的創作者兼歌手楊弦發起的“現代民謠創作演唱會”在臺北中山堂舉行。這場被視為現代民歌運動緣起的演唱會,被譽為“辛亥革命”第一槍,而“中國現代民歌”這個提法也因此引起關注。 在這場演唱會中,最受矚目的是八首楊弦譜自詩人余光中《白玉苦瓜》詩集中詩作的創作民謠。楊弦譜唱了《鄉愁四韻》、《民歌》、《江湖上》、《鄉愁》、《民歌手》、《白霏霏》、《搖搖民謠》、《小小天問》。楊弦當然不是臺灣國語現代民歌創作的第一人,但因為這場意義深遠的演唱會,他的作品得以流傳,並被賦予“臺灣民歌之父”的美譽。 正當民歌運動如火如荼的展開時,在1977年發行了第二張個人專輯《西出陽關》,開了兩場「暫別」演唱會,就離開了流行音樂市場,赴美進修中醫。
對樂壇的影響
楊弦雖然很早就退出,然而他留在歷史的印記卻是長遠的。在1993年臺灣百佳專輯評選中,就是以楊弦的《中國現代民歌集》為評選起點,該唱片在其中位居第15名的位置。出版這張唱片的洪建全文教基金會的運作人洪簡靜慧認為,楊弦在民歌歷史上雖然很短,但其後續影響卻很澎湃,因為楊弦帶給臺灣年輕人的是一種希望和可能。 楊弦的歌曲現在聽起來已經很老式了。但是如果想起來在1975年的臺灣,正是楊弦衝破了帶有日本殖民地色彩的臺灣流行音樂曲風,掀起了唱自己的歌曲的風潮,為未來20年的臺灣流行音樂的創作奠定基礎的時候,不得不對楊弦以及當時的李雙澤、胡德夫等人的先驅精神而感到深深的敬佩。 楊弦的唱法和創作本身都深深影響了後來的校園民歌的創作。包括羅大佑、李泰祥、侯德建在內的音樂人的創作中都有著楊弦的影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