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美國大使官邸" 修訂間的差異
出自 淡水維基館
Prin1020212 (對話 | 貢獻) (→參考資源) |
|||
行 66: | 行 66: | ||
[[Category:中山區]] | [[Category:中山區]] | ||
− | {{模板: | + | {{模板:中山區地景導覽盒}} |
於 2021年6月21日 (一) 16:10 的最新修訂
前美國大使官邸 | |
---|---|
基本資料 | |
現稱 | 光點台北(台北之家) |
舊稱 | 前美國大使官邸、 前美國駐臺北領事館 |
登錄名稱 | 前美國大使官邸 |
級別 | 直轄市定古蹟 |
類別 | 古蹟 |
種類 | 宅第 |
登錄公告日期 | 1997年02月20日 |
地址 | 臺北市中山區 中山北路2段18號 |
簡介[編輯]
位於中山北路的市定古蹟-光點台北,是一棟仿美國南方宅第式樣的莊園洋房,屬維多利亞式建築型態,於1926年完工,其前身是美國大使官邸和美國駐台北領事館。雖1979年中美斷交後曾荒廢過一段時間,但在被列為市定古蹟後,將先前原有的內部空間重新規劃,把這棟建築活化再利用,台灣電影文化協會將台北之家的經營主題定位為「結合古蹟魅力與電影藝術,成為創意交流的場域」。
內部空間改造現況[編輯]
- 原大使館車庫及發電房:具有83座位的「光點電影院」
- 原大使館前室、衣帽間、餐廳、廚房:光點生活文創商店
- 原大使館接待室:羊毛與花·光點咖啡廳
- 原大使館客廳:多功能藝文廳
歷史沿革[編輯]
日本時期[編輯]
- 1897(明治30)年:美國設置代辦領事一職,由長崎領事管轄,館址設在淡水,以達維遜(James W‧Davidson)擔任該職
- 1898(明治31)年:領事館遷至大稻埕建昌後街隆興洋行內(Smith Barer & Co.)
- 1913(大正2)年:改設正領事一員,駐大稻埕千秋街33番地華利洋行內(Filed Hastus & Co.)
- 1916(大正5)年:11月17日,駐臺灣領事館改稱「駐臺北領事館」;不久,館址遷移至臺北市大正町(今中山北路二段東側)2丁目24番地
- 1926(昭和元)年:臺灣土地建物株式會社在臺北市御成町4丁目9番地(即今臺北之家)建立領事館
- 1941(昭和16)年:太平洋戰爭爆發,美日兩國宣戰,領事館業務停止辦理業務
民國時期[編輯]
- 1946(民國35)年:美國開辦駐臺北領事館,兩年後升格為總領事館
- 1949(民國38)年:國民政府遷臺,美國同年任命師樞安(Robert Strong)為駐臺北總領事館領事,不久裁撤,改設大使館;館址初期暫設在臺北市重慶南路2段4號(前故總統嚴家淦官邸),之後再遷中正西路116-118號為正式館址
- 1950(民國39)年:美國派遣藍欽(Karl L.Rankin)為美國駐中華民國大使館臨時代辦暨公使
- 1953(民國42)年:美國總統艾森豪指派藍欽(Karl L.Rankin)昇任為駐華大使,其選擇此地做為官邸
- 1979(民國68)年:臺美斷交,美國駐臺北的大使館於2月28日關閉,最後一任大使安克志離臺後,建築物正式關閉使用
- 1997(民國86)年:內政部指定該建築物為第三級古蹟
- 2000(民國89)年:臺積電文教基金會投入文化資產的保存與維護工作,贊助新臺幣六千萬元,協助「前美國大使官邸」修復工程
- 2002(民國91)年:修復建築物本體後,委託由侯孝賢導演擔任理事長的「臺灣電影文化協會」經營,並決定將其活化為以電影文化為主的藝文空間——定名為「臺北之家」
交通地圖[編輯]
- 地址:臺北市中山區中山北路2段18號
讀取地圖中...
參考資源[編輯]
|
||
文化資產 | 古蹟 | 七海寓所.圓山別莊.建國啤酒廠.臺北市政府衛生局舊址.前美國大使官邸.中山基督長老教會.蔡瑞月舞蹈研究社 |
歷史建築 | 梅屋敷.林安泰古厝.美援宿舍群 | |
歷史地標 | 中山橋 | |
機關團體 | 學校 | 臺北市立中山女子高級中學.臺北市中山區中山國民小學 |
宗教 | 劍潭古寺.臨濟護國禪寺.中山基督長老教會.臺北市文昌宮 | |
景點 | 觀光建築 | 經國七海文化園區 |
傳統建築 | 國民革命忠烈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