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安泰古厝" 修訂間的差異
Prin1020212 (對話 | 貢獻) (→相關網站連結) |
|||
行 1: | 行 1: | ||
{{導覽條中山區|歷史建築}} | {{導覽條中山區|歷史建築}} | ||
− | [[檔案:林安泰古厝.jpeg|thumb|450px|right|圖檔簡述:林安泰古厝<br>圖片來源:林安泰古厝民俗文物館官方網站]] | + | {|border="1" align="right" width=300 |
+ | |-bgcolor="#a35e39" | ||
+ | !width="90% colspan="2"| | ||
+ | <font color="#ffffff">林安泰古厝</font> | ||
+ | |- | ||
+ | !width="90% colspan="2"|[[檔案:林安泰古厝.jpeg|thumb|450px|right|圖檔簡述:林安泰古厝<br>圖片來源:林安泰古厝民俗文物館官方網站]] | ||
+ | |-bgcolor="#d4b09d" | ||
+ | |width="90% colspan="2"|舊稱(別稱):林安泰古厝民俗文物館、安泰厝 | ||
+ | |-bgcolor="#d4b09d" | ||
+ | |width="50%|電話:02-25996026 | ||
+ | |width="50%|開放時間:每週二至日09:00-17:00 | ||
+ | |-bgcolor="#d4b09d" | ||
+ | |width="90% colspan="2"|地址:臺北市中山區濱江街5號 | ||
+ | |-bgcolor="#d4b09d" | ||
+ | |||
+ | |} | ||
==簡介== | ==簡介== | ||
{{Youtube|u_dIrpQJ_r8|400|right|林安泰古厝民俗文物館導覽影片-中文版}} | {{Youtube|u_dIrpQJ_r8|400|right|林安泰古厝民俗文物館導覽影片-中文版}} |
於 2021年6月21日 (一) 05:03 的修訂
林安泰古厝 | |
---|---|
舊稱(別稱):林安泰古厝民俗文物館、安泰厝 | |
電話:02-25996026 | 開放時間:每週二至日09:00-17:00 |
地址:臺北市中山區濱江街5號 |
目錄
簡介
林安泰古厝,原名「安泰厝」,又名「榮泰厝」,是一棟於十九世紀完工的二進四合院。厝名是取自於福建泉州安溪的「安」和榮泰行的「泰」,為宅第主人林回公紀念家鄉所取,是臺北盆地現存最古老的清代宅第之一,此宅見證了臺北盆地開發史。林安泰古厝與板橋林本源三落大厝並稱,且年代更為久遠,在拆遷前為淡北十八世紀僅存的漢式民屋。
歷史沿革
歷史軌跡
西元1754年(清乾隆19年),祖籍福建安溪的林欽明(林堯公)率家人渡海來臺,其四子林志能(林回公),在艋舺開設「榮泰行」,在經商致富後,於現今臺北市大安區四維路141號建蓋大厝。古厝的正身,也就是此建築合院之主體完工於西元1783至1785年之間,而其餘左右廂房也陸續完工於西元1822至1823年之間。
在1978年6月十,因林安泰古厝未被列入古蹟,且位居敦化南路計畫拓寬道路上,面臨拆遷命運,後在專家學者的建議和奔走下成立遷建計畫,才得以移至現址保存下來。1985年重建於臺北市濱江街5號的濱江公園,2000年5月由臺北市政府民政局規劃為「林安泰古厝民俗文物館」,2009年配合臺北國際花卉博覽會活動成為展館並擴建庭園,至2012年10月由臺北市政府文化局登錄為歷史建築,目前是由臺北市政府民政局進行經營管理,為臺北市重要觀光景點。
拆遷和歷史保存運動
1976年8月6日,臺北市政府決定要拓寬敦化南路的林蔭大道,位於四維路的林安泰古厝,因後側有三分之二的建築物位於拓寬工程預定地上,且未列入古蹟保存範圍,面臨拆除或搬遷的抉擇。
當時,許多專家學者反對拆除林安泰古厝,引發爭論。有些專家認為古蹟之所以具有保存價值,在於它所位處的地理位置與時空環境,拆遷後便不具意義,不如剷除;另有部分人士主張將道路繞道而行、或改設地下道、 高架橋,保留林安泰古厝可作為中西古今不同建築的對照;還有部分專家認為古厝應該遷建,保留傳統建築,可使後人窺見臺北盆地文化歷史的演進,因此有「搶救」林安泰古厝的必要性。
其中,主管古蹟事務的內政部曾召開古厝拆遷會議,會議中揭露了市政府辦事員違反古物保存法第五條,私自將林安泰古厝自臺北市文獻會檔案中刪除的錯誤,造成沒有列入古蹟名冊中的窘況,因此做出林安泰古厝應屬古蹟該原地保留的結論。但臺北市政府僅將此結論視為參考用,堅持拆遷計畫。當時林安泰古厝所有人曾表示若是能保留在原址,林家將會願意開放所有民眾免費參觀。然而林家內部對於拆遷議題也有兩派聲浪,最後忍痛同意了市政府的條件,讓林安泰古厝就此離開它駐立百年的原生地,移至現址。
歷時10年,搬遷3次,遷移10公里,林安泰古厝終於在1986年全部竣工,並於1987年6月5日正式對外開放參觀。十年之間,經過建材受到政府的漠視,直到1983年1月14日(距拆卸後已過四年多),記者將此事件重新報導,才又引起當時的臺北市市長楊金欉與社會大眾的關注與重視。林安泰古厝的拆遷事件,是臺灣史上第一次對古蹟原地保存與否所引發的爭議,這個案例為1980年代古蹟保存運動奠定了基礎。
建築特色
林安泰古厝,座落「南蛇環北斗穴,蛇頭向七星」吉地,採「坐東北朝西南」的方位建築,是一棟非常精緻的硬山式二進五間起古宅,屬於磚、石、木、土墼的混合構造,建築規模較中國老宅第要矮小,具有水行山牆,為燕尾式屋脊五間起的建築,第一進落較低,第二進落較高,象徵步步高升,在第一進、第二進、內護龍皆採燕尾屋脊,恰巧12支燕尾環繞中庭,極為罕見,是林安泰古厝特色之一。
同時,內方外圓的設計,有內外圓滿之意,對冬暖夏涼,日曬通風有良好的調節效果。「月眉池」的形態象徵「心」字,以佛教思想來看具有修養、修身之意涵,同時其具有防禦、防火、供水、降溫、養魚、洗衣及風水學上聚寶等功能。
林安泰古厝以木刻、石雕、彩繪、對聯為其建築的四大特色,其中又以門廳及正廳的裝飾表現最為精雕細琢。
關於林安泰古厝的風水之說,約略有三種說法:
- 遷建前早期民間所傳之「蛇穴」 說
- 遷建時地理師所分析的林安泰古厝風水
- 花博時期所提出的「蟾蜍山案山」說
而目前官方主要是採取第一種及第三種,架構出林安泰古厝之風水論述。
林安泰古厝1986年自四維路拆遷重組於濱江公園,即脫離原有的地理風水環境,昔日古厝分金線正前方原以蟾蜍山巒頭作為「風水案山」,是完整的傳統民居風水地景,前有案山,左右有青龍、白虎護砂圍蔽,半月水池前為平坦的藏風聚氣「明堂」,今日閩式庭園為再現古厝的風水地景,於正前方形塑象徵案山巒頭的假山「顧渚茗山」,明堂左右以微凸草坡包被中央明堂腹地,以之重現彌補古厝的風水地景象徵。
古厝解說
月眉池
水池造型正如其名,為中國風水聚寶收納的最佳型制,具有防禦、防火、供水、降溫等功能,並替古厝環境生色不少。月眉池前為平坦的藏風聚氣「明堂」。
外埕、安泰堂、燕尾風貌
古厝外埕鋪有紅普石,是當時大陸商船來臺,為避免船身不穩,置於船底之壓艙石,它的優點是不長青苔、防滑。大門的門枕石、門墩與門臼,均由整塊石材雕成,各門設暗鎖。青斗石柱上對聯:「安宅惟仁知其所止,泰階有道奠厥攸居。」左右雋有福、祿兩字門印。古厝的屋脊結構,採一條龍的單脊作法,屋脊燕尾曲線呈現自然柔和的風貌。
凹壽三川門雕飾
為內凹三門式結構,兩側有壽桃圖像的對聯框;門牆的左上方刻有花瓶、水果、煉丹爐等;右上方刻有官印、令旗、盔甲等,以代表文武雙全。屋簷下雕有飛鳳雀替、垂花吊筒、古琴和夔龍等吉祥象徵。
斗栱
斗拱為中國建築重要特色,具防震之功能。古厝的木材大都採用福州杉,石材則採用觀音石。各結構上則以榫頭互相接合。
正廳、門廳、雕飾
門廳上方之「員光」,刻有桃子表長壽、石榴表多子多孫、荔枝表富貴、佛手表吉祥。內埕內護龍絛環上刻有吉祥圖像,其中刻有「道光通寶」的字樣銅錢,更可以肯定是建於 清道光年間。
- 補充
- 「內枝外葉」是一種結合圓雕、透雕、浮雕及線雕四種匠技的手法,將圖案雕成內外兩層,枝條雕在內部,葉子雕在外層,兼具立體、鏤空感,是木雕技藝中最艱難的一種技法。
- 「剔地起突」則是將圖案保留, 只剔除背景部分,用以凸顯主題的表現方式
交通地圖
- 地址:臺北市中山區濱江街5號
交通方式
- 捷運
- 在「圓山站」(淡水信義線) 或「中山國小站」(中和新蘆線)下車,徒步前往或轉騎乘UBike
- 公車
- 林安泰古厝:市民小巴9 / 紅34 (假日行駛)
- 新生公園:685 / 市民小巴9 / 紅34 / 紅50
- 新生公園(林安泰):72 / 74 / 222 / 286副 / 298 / 643 / 676 / 紅34 / 市民小巴9 / 松江新生幹線
相關頁面
參考來源
- 林安泰古厝民俗文化館_古厝沿革
- 林安泰古厝民俗文化館_古厝之美
- 林安泰古厝的建築研究_林安泰古厝的建築特色
- 林安泰古厝的興建與重修
- 林安泰古厝的拆遷保存運動
- 臺北市歷史建築「林安泰古厝調查研究、修復及再利用計畫案」總結報告書
相關網站連結
中山區 |
|||
古蹟 | |||
學校 | 臺北市立中山女子高級中學 | ||
景點 | 經國七海文化園區 | ||
歷史建築 | 七海寓所.林安泰古厝.國民革命忠烈祠 | ||
宗教建築 | 臺北市文昌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