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偕街" 修訂間的差異

出自 淡水維基館
前往: 導覽搜尋
(馬偕街)
 
行 1: 行 1:
 
==簡介==
 
==簡介==
:馬偕街是昔日滬尾街(今中正路),由新店口通、龍目井、砲台埔到紅毛城東南門的古道。以早年的「公會堂」(今文化大樓)分為上、下兩段。下段既「龍目井」,龍目井據聞是西、荷時代之古蹟,古代此地有雙井比鄰,宛如龍之雙目因而得名,今日馬偕街22號及禮拜堂後側尚留有古井各一口。在清代其前方設有文口海關衙門,淡水開港後更因臨海處碼頭棧橋連綴,「帆樯林立,洋樓客棧,闤闠喧囂」此處成為洋人與漢人混居共處之地。
+
:'''馬偕街'''是昔日滬尾街(今中正路),由新店口通、龍目井、砲台埔到紅毛城東南門的古道。以早年的「公會堂」(今文化大樓)分為上、下兩段。下段既「龍目井」,龍目井據聞是西、荷時代之古蹟,古代此地有雙井比鄰,宛如龍之雙目因而得名,今日馬偕街22號及禮拜堂後側尚留有古井各一口。在清代其前方設有文口海關衙門,淡水開港後更因臨海處碼頭棧橋連綴,「帆樯林立,洋樓客棧,闤闠喧囂」此處成為洋人與漢人混居共處之地。
 
:清同治末年,馬偕博士今馬偕街24號屋後為其早期宣教、醫療與教育的發跡地。因宣教工作發展須要,再建醫療中心於今馬偕街六號,並購得馬偕街八號發展成今日的淡水禮拜堂。1876年他更建砲台埔之宣教士宿舍而終老於此,其一生為淡水歷史文化的代表。 戰後,因紀念馬偕博士龍目井街改名「馬偕街」。
 
:清同治末年,馬偕博士今馬偕街24號屋後為其早期宣教、醫療與教育的發跡地。因宣教工作發展須要,再建醫療中心於今馬偕街六號,並購得馬偕街八號發展成今日的淡水禮拜堂。1876年他更建砲台埔之宣教士宿舍而終老於此,其一生為淡水歷史文化的代表。 戰後,因紀念馬偕博士龍目井街改名「馬偕街」。
 
:由於淡水港埠發展,馬偕街不僅具東西文化交流之人文特色,街景也因此充滿異國風情,日本時代以「和蘭風」、「南蠻味」稱著。加上沿途風光秀麗,成了淡水最具浪漫情境的小街徑。不僅為遊人學子最愛,也是許多文人畫家創作靈感的泉源地,藝文風氣相當豐富。
 
:由於淡水港埠發展,馬偕街不僅具東西文化交流之人文特色,街景也因此充滿異國風情,日本時代以「和蘭風」、「南蠻味」稱著。加上沿途風光秀麗,成了淡水最具浪漫情境的小街徑。不僅為遊人學子最愛,也是許多文人畫家創作靈感的泉源地,藝文風氣相當豐富。

於 2013年9月21日 (六) 17:49 的修訂

簡介

馬偕街是昔日滬尾街(今中正路),由新店口通、龍目井、砲台埔到紅毛城東南門的古道。以早年的「公會堂」(今文化大樓)分為上、下兩段。下段既「龍目井」,龍目井據聞是西、荷時代之古蹟,古代此地有雙井比鄰,宛如龍之雙目因而得名,今日馬偕街22號及禮拜堂後側尚留有古井各一口。在清代其前方設有文口海關衙門,淡水開港後更因臨海處碼頭棧橋連綴,「帆樯林立,洋樓客棧,闤闠喧囂」此處成為洋人與漢人混居共處之地。
清同治末年,馬偕博士今馬偕街24號屋後為其早期宣教、醫療與教育的發跡地。因宣教工作發展須要,再建醫療中心於今馬偕街六號,並購得馬偕街八號發展成今日的淡水禮拜堂。1876年他更建砲台埔之宣教士宿舍而終老於此,其一生為淡水歷史文化的代表。 戰後,因紀念馬偕博士龍目井街改名「馬偕街」。
由於淡水港埠發展,馬偕街不僅具東西文化交流之人文特色,街景也因此充滿異國風情,日本時代以「和蘭風」、「南蠻味」稱著。加上沿途風光秀麗,成了淡水最具浪漫情境的小街徑。不僅為遊人學子最愛,也是許多文人畫家創作靈感的泉源地,藝文風氣相當豐富。
目前因都市景觀缺乏規劃,以及街民搶建,風光已大不如前,但馬偕街仍因多處古蹟、觀景點及古樸、怡人的街面尺度,而成今日淡水最具特色的街道。

資料來源

  • 淡水學用語辭典
  • 淡水鎮公所《淡水鎮志》,(未刊本,2006)。
  • 財團法人淡水文化基金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