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嗄嘮別" 修訂間的差異

出自 淡水維基館
前往: 導覽搜尋
(已建立頁面,內容為 "==簡介==   包含了今智仁、文化、豐年、稻香、桃源、一德、關渡等里。該名稱本為凱格達蘭平埔族社名,大約位於桃源國...")
 
(簡介)
行 1: 行 1:
 
==簡介==
 
==簡介==
  包含了今智仁、文化、豐年、稻香、桃源、一德、關渡等里。該名稱本為凱格達蘭平埔族社名,大約位於桃源國小南方至捷運線一帶。清代時,該地區以以牛磨坑溪與北投為界,以東為漢人居住地,以西為平埔族人。
+
  為[[北投]]區的一個地名,包含了今智仁、文化、豐年、稻香、桃源、一德、關渡等里。該名稱本為凱格達蘭平埔族社名,大約位於桃源國小南方至捷運線一帶。清代時,該地區以以牛磨坑溪與北投為界,以東為漢人居住地,以西為平埔族人。
  
 
  該地區下還有一些有趣的地名。如仙窟,傳說曾有神仙在此地販賣由土做成的湯圓,隨著時間流逝,洞窟不斷變大,並且在後方形成了一埤池。另有頂茄冬腳,因嘎嘮別曾經種有大量茄冬樹,故借用茄冬樹來進行命名。
 
  該地區下還有一些有趣的地名。如仙窟,傳說曾有神仙在此地販賣由土做成的湯圓,隨著時間流逝,洞窟不斷變大,並且在後方形成了一埤池。另有頂茄冬腳,因嘎嘮別曾經種有大量茄冬樹,故借用茄冬樹來進行命名。

於 2020年7月13日 (一) 11:32 的修訂

簡介

  為北投區的一個地名,包含了今智仁、文化、豐年、稻香、桃源、一德、關渡等里。該名稱本為凱格達蘭平埔族社名,大約位於桃源國小南方至捷運線一帶。清代時,該地區以以牛磨坑溪與北投為界,以東為漢人居住地,以西為平埔族人。

  該地區下還有一些有趣的地名。如仙窟,傳說曾有神仙在此地販賣由土做成的湯圓,隨著時間流逝,洞窟不斷變大,並且在後方形成了一埤池。另有頂茄冬腳,因嘎嘮別曾經種有大量茄冬樹,故借用茄冬樹來進行命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