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水里民志/鄰聚里" 修訂間的差異

出自 淡水維基館
前往: 導覽搜尋
(已建立頁面,內容為 "<noinclude>{{導覽條2|學術研究|淡水里民志}}</noinclude> {{淡水里民志模板|鄰聚里|{{Youtube2|fnbPG9RRGtw|450|center|《淡水里民志》2019年...")
 
行 45: 行 45:
  
 
----
 
----
 +
 +
<gallery>
 +
檔案:淡水里民志05鄰聚里001.jpg|里民與志工們參與活動中心活動。
 +
檔案:淡水里民志05鄰聚里002.jpg|側拍。
 +
檔案:淡水里民志05鄰聚里003.jpg|菜炒好了,志工們一起幫忙準備端菜上桌。
 +
檔案:淡水里民志05鄰聚里004.jpeg|銀髮足俱樂部的暖身活動。
 +
</gallery>
  
 
}}
 
}}
  
 
[[Category:紀錄片]]
 
[[Category:紀錄片]]

於 2019年6月4日 (二) 17:10 的修訂

• 目前所在分類:主分類 > 淡水 > 學術研究 > 淡水里民志

紀錄片鄰聚里

  • 影片描述:《淡水里民志》2019年 淡江大學大眾傳播學系製作
  • 影片來源:YouTube網站

專訪

 


  擁有五千多名人口的油車里,位在淡水河右岸,是一個悠然自得且充滿人情溫度的地方。里民們的生活時而像在波光粼粼的河畔上,搭乘小船度過寧靜午後;時而像在被渲染的天空中,與橘紅太陽熱情共舞。里長唐儷樺凝聚著這片土地上的溫度,帶領志工將愛心給予需要關懷的人,這不僅讓退休後不願出門的銀髮族找到生活的樂趣,更讓鄰里關係愈來愈親密。

我不是里長伯

  民國八十七年,為了讓自己家裡的孩子可以與外界事物有更多接觸,她開始參加很多不同性質的志工,一路從天生國小志工、警察志工、消防志工做到馬偕志工。思考著如何才能全方位地幫助更多里民,她決定參選油車里里長,用自身實例印證女性並非只能待在家裡面,而是能走在前面服務更多人。在台灣,里長伯還是佔大多數,女性里長只佔14%,唐里長拿出第三任就職典禮的合照給我們看,一眼就從第一排少數幾位女性里長中找到她。在帶領里民前進的同時,還要兼顧自己的家庭,實在不是一件輕鬆的事。唐里長總是五點半就起床,先料理好家務,在七點半準時抵達辦公室,開始處理油車里的事務。踏上從政這條辛苦的路,並不是一時興起,是在漫長的歲月中確立自己的人生志向。里長說,只要是里長該做的,她就一定會去做。

  記得有一次,油車里附近的河岸有一具屍體浮上來,為了要通報死者家屬,里長需要去辨識是否為自己的里民。通報人員擔心女里長可能不敢看,私底下偷偷問了一下她的意願,並告知要做好心理準備。里長在心裡默默向死者解釋查看理由之後,沒有絲毫膽怯地完成了應盡的義務。雖然現在還是有些人對女性有刻板印象,但里長說:「目前為止好像還沒有遇過女里長不能做的,該做的都做了。」只要是該為里民爭取的,她從不甘示弱,即使是颱風天下大雨,她也是第一個去現場查看淹水情況,想辦法讓樹葉疏通的人。她不是里長伯,但絕對擁有里長的氣魄。

五菜一湯背後的秘密

  隨著高齡化社會的來臨,很多社區都有在辦老人共餐,油車里也不例外。這裡的銀髮族俱樂部有一種特別的魔力,來這裡參加活動的人們,總是笑得很燦爛。油車里現在使用的活動中心,原本是天生國小的教育地,不僅擁有寬敞的無障礙空間,還擁有迷人的景緻。民國一百零一年的時候,侯友宜副市長曾到油車里查訪,向唐里長詢問有什麼需求時,里長大膽提議將這塊學校用不到的地方改造成老人共餐的空間,經過與教育局的協商,這裡被允許在維護原有環境的前提下,長期當作社區里民的活動中心。

  走進活動中心,阿公阿嬤笑著互相打招呼,里長和志工們拿著剪刀和菜籃在一旁的可食農田裡摘採今天中午的共餐食材。陽光透過窗戶灑進室內,整個教室即使不開燈也很明亮,阿公阿嬤興奮地推著卡拉ok的機器到第一間教室,一首首經典歌曲不絕於耳,興致一來,還會有人在一旁伴舞,氣氛歡樂。唱到一個段落,帶動跳的謝老師戴起小蜜蜂在走廊喊著「上課啦,上課啦」,不一會兒,教室內座無虛席。大家目不轉睛盯著前方,盡力跟上謝老師的腳步,雖然不是每個動作都那麼標準,但從蘊藏在眼神中的那股認真勁,我們敢肯定他們依舊擁有一顆年輕的心。

  另一側,志工們穿著圍裙在廚房裡進進出出,張羅著中午大夥的午餐,廚房長站在料理台前用俐落的刀法,將佐料迅速切成各式模樣。那身功夫非同尋常,詢問之下才知道廚房長以前是餐館裡的廚師,退休之後來這裡當志工,共餐的美味佳餚都出自他手。緊接著里長登場,她拎了個辦桌才會用到的大炒鍋,放到瓦斯爐上,點火熱鍋,架勢十足。里長燒菜的實力也不亞於廚房長,好幾個阿婆跟我們說,她們最愛里長做的紅燒肉,因為有媽媽的味道。

  不同於其他里發放餐盒或自助夾菜的方式,他們從一開始就堅持要大家圍成一圈,每桌要五菜一湯,油車里就這樣持續做了五年。唐里長說左鄰右舍圍成圈坐在一起,有人端菜服務,就像一家人在餐館吃飯一樣,既能讓行動不便者有被照顧的感覺,又能讓彼此在閒談之中多增加些親切感。除此之外,唐里長還堅持不向里民收錢,共餐的資金一部分是來自政府的補助,一部分則是通過販售志工們親自耕種的健康蔬菜,將資金回流到共餐上面。

一群人可以走得很遠

  第一次到里長辦公室的時候,最先見到的並不是里長,而是幾個阿姨,她們倒茶拿餅乾熱情地招呼著我們,彷彿就在自己家。晚餐時間,又有好幾個叔叔阿姨陸續進來,他們圍成一個大圈,吃著里長做的飯菜,聊起天來既像家人又像朋友。後來才知道,他們有的既是幾十年的好鄰居,又是跟著里長服務社區的志工,有的則真的是里長的家人。

  俗話說:「一個人可以走得很快,但一群人可以走得很遠。」里長之所以能堅守將近九年的崗位,就是因為擁有一群默默陪伴支持她的人。當我們問起叔叔阿姨在這裡做了多少年志工,他們乾脆地說:「里長做多久,我們就做多久了。」里長就像是一塊磁力超強的磁鐵,吸引著街坊鄰居、親朋好友,其中還包含很多從消防志工、警察志工開始就跟著里長的好姐妹,即使她們有些不是油車里里民,還是力挺到底。從一開始什麼都沒有,一點一滴慢慢建設,大家有目共睹,並引以為傲。

  歲末前夕,舞蹈班的志工阿姨們正在進行表演前最後的排練,她們身穿紅色短裙,繫上肚皮舞的腰巾,一遍又一遍地複習著舞步。看見她們上台前為了緩解緊張氣氛互相開玩笑的樣子,我們突然想起其中的志工楊阿姨曾經說過的話:身為一名家庭主婦,得24小時待命,由於時間被切割得很零碎,沒有什麼機會能從頭到尾專注在一件事,唯有當志工的時候,可以空出一段較完整的時間,暫時拋開家中的瑣事與煩惱,做為獨立的個體與大家相處。油車里的大家之所以能走得長久,是因為每個人都在這裡找到讓自己快樂的泉源。

有人擔心且在乎我的身體

  誰說年紀大了就一定要請人照顧,如果能密切關注自己的身體,即使歲月不饒人,還是能健康樂活。油車里與馬偕醫院合作,在活動中心設立健康小站,每週提供四個時段的檢查服務,每個月提供血糖檢測,不定時還有膽固醇和肌力測驗。志工們幫阿婆量完血壓,一邊記錄數據,一邊叮囑阿婆要按時服用血壓藥,提醒她有時間就來量一量順便跟她們抬槓。此時此刻,一旁的志工拿著碼錶計算著阿伯原地抬腳的次數,這是肌力測驗中的一小項。當阿伯完成所有關卡,氣喘吁吁聽到志工說自己比上次有進步的時候,所有人都為他鼓掌,他也羞澀地露出滿意的表情。

  有了來健康小站的目標,也就有了出門的動力。到了活動中心,除了檢查身體找人聊天外,也能順便買個剛採摘下來的新鮮蔬菜。一個剛買了一袋大陸妹的阿婆跟我們說:「油放一點下去,蒜拿下去爆香,里長說用一點點水,讓那個水滾,用鹽,炒一炒就好了。這裡種的都用乾淨的水,沒有撒農藥,很好吃,來這裡什麼菜我都買。」原來有人真正擔心且在乎他們的身體,他們的臉龐在陽光的映照下浮現出孩子般的笑容,如此滿足,如此有感染力。

九十九朵玫瑰花與巧克力

  由於唐里長以前是美髮師,現在偶爾會有里民堅持要來給里長燙頭髮,她把辦公室後面改造成一間小型的家庭美容院。熟練地在阿婆頭髮塗上藥水,用橡皮筋固定捲子,不一會兒,綁好的整顆頭在蒸氣機裡等待定型。里長拿起手機給阿婆看以前她和孫女為淡水拍的宣傳片,一邊描述當初她們在家練習跳這首「送我九十九朵玫瑰花」的模樣,阿婆被逗得咯咯笑。

  談起家人,里長的四個小孩都很獨立,他們雖不常參與里上的活動,但都默默在背後利用自己所擅長的電腦科技推動油車里的發展,在路上看到哪個路燈不亮或是路上坑窪也會及時拍照傳給母親。「她是油車里里民的,不是我的,你看連假大家都在放假,我還被拖下水」里長丈夫開玩笑的抱怨一下。里長說她其實真的很不捨,為了處理繁忙的公務,總是多少犧牲了陪伴家人的時間。

  在里長第二任的就職典禮上,一向靦腆不怎麼說甜言蜜語的小兒子,突然捧著有九十九朵金莎巧克力的花束,出現在舞台上,那天剛好是聖誕節,雖然小兒子後來不幸往生,但往後的每個聖誕節,里長總是想起這段又驚訝又窩心的回憶。




淡水新住民志簡介

  淡水里民志淡江大學文學院文創大淡水地區全記錄第七期的子計畫一,於2018年8月1日起至2019年7月31日期間由淡江大學大傳系王慰慈老師與中文系中文系黃文倩老師共同主持。其中,大傳系團隊總計拍攝了6部以大淡水地區里民為主題的社區紀錄短片及人物專訪:《放學後,回家前》、《Searching》、《都市遊俠:險路不險》、《正德里的柑仔店》、《鄰聚里》及《外興仁》。


淡水里民志列表

  1. 放學後,回家前
  2. Searching
  3. 都市遊俠:險路不險
  4. 正德里的柑仔店
  5. 鄰聚里
  6. 外興仁



版權資訊

  • 統  籌:淡江大學文學院「淡水人文與在地敘事」計畫案
  • 計畫主持:王慰慈
  • 監  製:王慰慈
  • 作  者:淡江大學大眾傳播系第34屆三年級
  • 視覺指導:蔡佩倫 陳玉鈴
  • 行政專員:陳書涵 郭思婕
  • 文字編審:周儀鈞
  • 美術編輯:郭玫均 邱永榛
  • 視覺設計:陳穎
  • 發 行 人:林呈蓉
  • 出版發行:淡江大學文學院
地  址:新北市淡水區英專路151號
傳  真:(02)26209925
電  話:(02)26215656-2305



資料來源

  • 淡江大學大眾傳播學系。里民志(新北市:淡江大學,2019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