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稻埕碼頭" 修訂間的差異

出自 淡水維基館
前往: 導覽搜尋
 
(未顯示由 3 位使用者於中間所作的 20 次修訂)
行 1: 行 1:
=====早期發展 1851~=====
+
==簡介==
咸豐元年(1851年)泉州府同安縣籍移民林藍田為躲避海盜,自雞籠(今基隆)移居大稻埕,在中街(今迪化街一段,民生西路與歸綏街口之間)以「林益順」為商業名稱|商號,開設三間閩南式建築的店鋪(今勝豐食品行與林五湖本館),是為大稻埕最早的商店。三年(1853年)艋舺同安人大舉遷入大稻埕,林益順商號的買賣也開始擴大,以輸出稻|米、糖、茶與樟腦等商品為主。九年(1859年)臺北霞海城隍廟在中街以南落成,街市延伸至城隍廟前,出現南街(今迪化街與永昌街至民生西路口之間)。因南邊多沼澤溼地,便轉而向北發展,出現中北街(今迪化街與歸綏街至涼州街口之間)、普願街(今迪化街與涼州街至迪化街312巷口之間)與杜厝街(今迪化街與迪化街312巷至民權西路口之間)。大稻埕逐漸成為臺北市|臺北重要的商業區。
+
大稻埕碼頭位於台北市淡水五號水門,環河北路一段,是一個休閒碼頭,那裡有很多的市集和腳踏車租借站。
  
清代大稻埕地區的店屋多為單層樓的閩南式建築,建材以土埆壁與紅磚為主。為節省建材並符合商業集市的要求,排列成連棟式的商店街。採用兩屋坡構成的斜屋頂,並以紅瓦鋪面,且附帶騎樓,在潮濕多雨的氣候中方便雨水流動,並遮蔽強烈的陽光。橫寬通常不寬,但縱深很長,第一進前廳充作店面,後方各進可作為囤貨、加工的空間,或分租給工人居住。在天花板與屋頂之間隔起半樓,做為儲放貨物的場所,並開有樓井方便吊送貨品。店門多為左右對稱的一門二窗型式,中門上方有時開有小門,作為半樓吊送貨物使用,並可於防衛時攻擊盜匪。使用長條木板相嵌而成的檻窗,白日可一塊塊拆卸,作為店面使用,至夜晚再拼裝起來,且附有活動式的平板貨架,可撐出擺置貨品。
 
  
  
=====頂下郊拚=====
 
頂下郊拚
 
由於泉州三邑|三邑人(泉州府晉江縣|晉江、惠安縣|惠安與南安縣籍移民,組成頂郊)是早期開拓艋舺的主力,自然佔據淡水河岸碼頭的精華區。同安縣籍移民(組成下郊)人數較少,且移民較晚,只能偏居於艋舺祖師廟東側的八甲庄(今柳州街)。同安人經營的商業名稱|商號若要使用碼頭運輸物資,則必然會受到三邑人的牽制,故雙方長期以來關係不睦。當時三邑人與同安人區之間,正好隔著安溪縣籍移民的居住區域(艋舺祖師廟一帶),南邊又有蓮花池(今老松國小附近)阻隔。三邑人雖然在人力與物力上佔盡優勢,但被沼澤所區隔,雙方始終僵持不下。最終,咸豐三年(1853年)艋舺發生頂下郊拚械鬥事件。三邑人獲得安溪同意,以祖師廟作為進攻路線,焚毀祖師廟後進攻八甲庄。同安人在寡不敵眾的情況下向北奔竄,先是奔往大龍峒,但不受當地同安人接納,且當時連下幾十天雨,無法砌土埆牆建屋,故再遷至大稻埕,今霞海城隍廟邊殿奉祀有義勇公,牌位上書「海內會義勇諸公之祿位」與三十八個人名。是為紀念咸豐三年(1853年)在頂下郊拚事件中,為保護霞海城隍神像而犧牲的三十八位同安籍移民。同安人在林佑藻的帶領下建立新市街,利用淡水河的航運之便對外貿易,商業日盛。林與兄弟們成立「林復振|復振」、「復源」與「復興 (迪化街)|復興」三間店鋪(現僅存復振),同時成立下郊「金同順」。林親自至香港與廈門招商,自大稻埕起卸貨物,並請官府清除航路上的海盜。後原先敵對的泉郊與北郊先後歸附,金同順和「金晉順」(泉郊)與「金萬利」(北郊)共同組成「金泉順」淡水三郊|三郊,林任三郊總長。此後,在台北盆地附近(尤其艋舺與新莊區|新莊)每遇械鬥事件,便有不少人逃至大稻埕,在原有的同安人街市外圍建立聚落,使大稻埕呈現族群多元的特色,也促進了當地的發展。如咸豐六年(1856年)與九年(1859年)新莊發生兩次漳泉械鬥,大批漳州人便逃至大稻埕聚集。
 
  
=====淡水開埠 1858~ ======
+
==歷史==
  
迪化街黃裕生藥行(91號)。
+
台北大道城碼頭的歷史發展
  
劉恆裕行(167號)與瑞盛行(165號)。
+
台北的“大稻程”原由台灣原住民平埔族聚居於此。清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當時台灣居民的陳來章向清政府請願,開墾大加臘堡地,當時的開墾範圍還包括大稻城地區。漢人一一來到這裡休息,開始耕種。當時,該地區有一個大型曬穀廠,供當地的居民使用。故稱“大稻程”。後來,由於萬華同安的激烈戰鬥,導致部落在大稻城定居下來,開始在大稻城的淡水河邊修建商店和房屋。跟據考證,現在碼頭的地點在台北市淡水五號河上
  
嘉利行(185號)與亞冀科技(183號,歷史建築)。
 
咸豐八年(1858年)清朝於第二次鴉片戰爭戰敗,清政府同英國與法國簽訂《中英天津條約》與《中法天津條約》,其中規定對英法兩國開放安平、鹿耳門、鹿港與淡水作為通商口岸[3]:57。十年(1860年)淡水港正式開埠,實際卸貨的口岸則包括艋舺與大稻埕,但因艋舺河道日漸淤積,加上當地居民排外[3]:57,大稻埕逐漸取代其北台灣商業中心的地位[2]:40[1]:14。英、美等國商人紛紛於六館街(今南京西路尾)成立洋行[3]:57[註 7][註 8],以大稻埕為中心,進行茶、糖與樟腦等物資的國際貿易,大稻埕從此被納入國際貿易體系。[1]:15
 
  
同治四年(1865年)英商約翰·陶德來台考察樟腦,見到茶葉產製的情形,便引進泉州府安溪縣的烏龍茶茶苗,並鼓勵北部茶農種植[1]:98,同時設立寶順洋行(Dodd & Co.)。陶德透過買辦貸款給茶農,再由茶商收購粗製後的茶葉,在廈門烘培精製後銷往澳門。陶德原於艋舺開設製茶廠,卻因當地居民排外,遂於八年(1869年)將寶順洋行遷至大稻埕。同年陶德載運 2000擔(約21萬斤)的烏龍茶,以台灣茶(Formosa Tea)的名稱銷往紐約,大受歡迎。至十一年(1872年)已有六家洋行在大稻埕從事茶葉的精製外銷。光緒元年(1875年)後大稻埕製茶業陸續有華商加入,並發展迅速,十二年(1886年)達到252家茶商的規模[1]:106,同年於艋舺設立茶釐總局,開始徵收茶釐。十三年(1887年)在福建臺灣巡撫劉銘傳的主導下,成立「茶郊永和興」(今臺北市茶業公會)。當時茶郊訂有規約,以維持茶葉品質的穩定,並避免茶商做出摻粉等自壞品牌的行為。約內並訂有對茶工的保障事項,如染疾時要延醫救治;去世時要為之安葬等[1]:104。十七年(1891年)茶釐總局移至大稻埕。茶葉貿易迅速造就大稻埕驚人的財富,亦將異國風格的建築、宗教等文化帶入了大稻埕地區,同時也帶動大嵙崁溪(今大漢溪)上游如三峽與大溪等市鎮的興起[1]:106。
 
  
此時期大稻埕開始出現洋樓,洋樓仿自南洋的殖民地式建築,以兩層樓為主[1]:117,主要以紅磚與木材為建材[4]:72。屋頂上加蓋平直的女兒牆[1]:117,砌為封閉或鏤空的圖案,或嵌有標示店號的匾額。窗戶受洋樓的拱形迴廊影響,將拱圈與窗洞結合[1]:117,通常開有三個拱窗,有時設置拱廊[4]:72。簷間有細密的線腳。加有上釉的花瓶欄杆,以上綠釉為主,但也有上藍釉與白釉的型式,是臺灣地區洋樓的常見特色[1]:117。店面仍以一門兩窗為主[4]:72,同時加上中式的花鳥紋飾與匾額框[1]:117。目前洋樓式店屋與閩南式店屋一樣,經過日治時期與戰後的改建,多已消失。
+
==景點介紹==
 +
*大稻埕碼頭貨櫃市集
 +
*大稻埕河岸特區
 +
*PIER5
 +
 
 +
==交通資訊==
 +
*綠17
 +
*紅33
 +
*669
 +
*704
 +
 
 +
[[Image:6969.png|thumb|400px|right|自己拍的]]
 +
 
 +
{{youtube|0oQq2qcR8HQ|400|right|大稻埕碼頭影片}}
 +
 
 +
 
 +
==位置==
 +
{{map1|25.05670,121.50726}}

於 2022年1月13日 (四) 11:08 的最新修訂

簡介[編輯]

大稻埕碼頭位於台北市淡水五號水門,環河北路一段,是一個休閒碼頭,那裡有很多的市集和腳踏車租借站。



歷史[編輯]

台北大道城碼頭的歷史發展

台北的“大稻程”原由台灣原住民平埔族聚居於此。清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當時台灣居民的陳來章向清政府請願,開墾大加臘堡地,當時的開墾範圍還包括大稻城地區。漢人一一來到這裡休息,開始耕種。當時,該地區有一個大型曬穀廠,供當地的居民使用。故稱“大稻程”。後來,由於萬華同安的激烈戰鬥,導致部落在大稻城定居下來,開始在大稻城的淡水河邊修建商店和房屋。跟據考證,現在碼頭的地點在台北市淡水五號河上


景點介紹[編輯]

  • 大稻埕碼頭貨櫃市集
  • 大稻埕河岸特區
  • PIER5

交通資訊[編輯]

  • 綠17
  • 紅33
  • 669
  • 704
自己拍的
  • 影片描述:大稻埕碼頭影片
  • 影片來源:YouTube


位置[編輯]

讀取地圖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