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稻埕碼頭" 修訂間的差異

出自 淡水維基館
前往: 導覽搜尋
 
(未顯示由 3 位使用者於中間所作的 27 次修訂)
行 1: 行 1:
=====早期發展 1851~=====
+
==簡介==
[[咸豐]]元年(1851年)[[泉州府]][[同安縣]]籍移民[[林藍田]]為躲避[[海盜]],自雞籠(今[[基隆]])移居大稻埕,在中街(今[[迪化街]]一段,[[民生西路]]與[[歸綏街]]口之間)以「[[林益順]]」為[[商業名稱|商號]],開設三間[[閩南]]式建築的店鋪(今[[勝豐食品行]]與[[林五湖本館]]),是為大稻埕最早的商店。三年(1853年)[[艋舺]]同安人大舉遷入大稻埕,林益順商號的買賣也開始擴大,以輸出[[稻|米]]、[[糖]]、[[茶]]與[[樟腦]]等商品為主。九年(1859年)[[臺北霞海城隍廟]]在中街以南落成,街市延伸至城隍廟前,出現南街(今迪化街與[[永昌街]]至[[民生西路]]口之間)。因南邊多沼澤溼地,便轉而向北發展,出現中北街(今迪化街與歸綏街至[[涼州街]]口之間)、普願街(今迪化街與涼州街至迪化街312巷口之間)與杜厝街(今迪化街與迪化街312巷至[[民權西路]]口之間)。大稻埕逐漸成為[[臺北市|臺北]]重要的[[商業區]]。
+
大稻埕碼頭位於台北市淡水五號水門,環河北路一段,是一個休閒碼頭,那裡有很多的市集和腳踏車租借站。
{{Multiple image
+
 
|align=center
+
 
|direction = horizontal
+
 
|width = 220
+
 
|image1 =德和人蔘燕窩.jpg
+
==歷史==
|caption1 = [[德和人蔘燕窩]](103號,中街段)。
+
 
|image2 =物豐商行.jpg
+
台北大道城碼頭的歷史發展
|caption2 =[[物豐商行]](179號,中北街段)。
+
 
|image3 =李甘香麻油店與洪儒堂詩社.jpg 
+
台北的“大稻程”原由台灣原住民平埔族聚居於此。清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當時台灣居民的陳來章向清政府請願,開墾大加臘堡地,當時的開墾範圍還包括大稻城地區。漢人一一來到這裡休息,開始耕種。當時,該地區有一個大型曬穀廠,供當地的居民使用。故稱“大稻程”。後來,由於萬華同安的激烈戰鬥,導致部落在大稻城定居下來,開始在大稻城的淡水河邊修建商店和房屋。跟據考證,現在碼頭的地點在台北市淡水五號河上
|caption3 =[[李甘香麻油店]](287號)與[[洪儒堂詩社]](289號,普願街段)。
+
 
|image4 =李亭香餅舖.jpg 
+
 
|caption4 =[[李亭香餅舖]](309號,杜厝街段)。
+
 
}}
+
==景點介紹==
清代大稻埕地區的店屋多為單層樓的[[閩南]]式建築,[[建材]]以土埆壁與紅磚為主。為節省建材並符合商業集市的要求,排列成連棟式的商店街。採用兩屋坡構成的斜屋頂,並以紅瓦鋪面,且附帶[[騎樓]],在潮濕多雨的氣候中方便雨水流動,並遮蔽強烈的陽光<ref name="台北歷史深度旅遊:艋舺·大稻埕"/>{{Rp|119}}。橫寬通常不寬,但縱深很長,第一進前廳充作店面,後方各進可作為囤貨、加工的空間,或分租給工人居住。在天花板與屋頂之間隔起半樓,做為儲放貨物的場所,並開有樓井方便吊送貨品<ref name="台北歷史深度旅遊:艋舺·大稻埕"/>{{Rp|140}}。店門多為左右對稱的一門二窗型式,中門上方有時開有小門,作為半樓吊送貨物使用,並可於防衛時攻擊盜匪<ref name="古蹟入門">{{cite book|author=李乾朗、俞怡萍 |title=《古蹟入門》|year=1999 |publisher=遠流 |isbn=9573238381 }}</ref>{{Rp|75}}。使用長條木板相嵌而成的檻窗,白日可一塊塊拆卸,作為店面使用,至夜晚再拼裝起來,且附有活動式的平板貨架,可撐出擺置貨品。<ref name="台北歷史深度旅遊:艋舺·大稻埕"/>{{Rp|119}}
+
*大稻埕碼頭貨櫃市集
 +
*大稻埕河岸特區
 +
*PIER5
 +
 
 +
==交通資訊==
 +
*綠17
 +
*紅33
 +
*669
 +
*704
 +
 
 +
[[Image:6969.png|thumb|400px|right|自己拍的]]
 +
 
 +
{{youtube|0oQq2qcR8HQ|400|right|大稻埕碼頭影片}}
 +
 
 +
 
 +
==位置==
 +
{{map1|25.05670,121.50726}}

於 2022年1月13日 (四) 11:08 的最新修訂

簡介[編輯]

大稻埕碼頭位於台北市淡水五號水門,環河北路一段,是一個休閒碼頭,那裡有很多的市集和腳踏車租借站。



歷史[編輯]

台北大道城碼頭的歷史發展

台北的“大稻程”原由台灣原住民平埔族聚居於此。清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當時台灣居民的陳來章向清政府請願,開墾大加臘堡地,當時的開墾範圍還包括大稻城地區。漢人一一來到這裡休息,開始耕種。當時,該地區有一個大型曬穀廠,供當地的居民使用。故稱“大稻程”。後來,由於萬華同安的激烈戰鬥,導致部落在大稻城定居下來,開始在大稻城的淡水河邊修建商店和房屋。跟據考證,現在碼頭的地點在台北市淡水五號河上


景點介紹[編輯]

  • 大稻埕碼頭貨櫃市集
  • 大稻埕河岸特區
  • PIER5

交通資訊[編輯]

  • 綠17
  • 紅33
  • 669
  • 704
自己拍的
  • 影片描述:大稻埕碼頭影片
  • 影片來源:YouTube


位置[編輯]

讀取地圖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