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平島地質公園" 修訂間的差異
出自 淡水維基館
Yingcircle (對話 | 貢獻) (→地圖) |
|||
(未顯示由 1 位使用者於中間所作的 10 次修訂) | |||
行 1: | 行 1: | ||
+ | {{導覽條模板|基隆|景點}} | ||
[[Image:和平島公園logo.jpg | thumb |300px | right|圖片來源:https://images.app.goo.gl/C6zS6whdLJNC9JYb8 ]] | [[Image:和平島公園logo.jpg | thumb |300px | right|圖片來源:https://images.app.goo.gl/C6zS6whdLJNC9JYb8 ]] | ||
==基本資料== | ==基本資料== | ||
− | |||
:{|border="1" | :{|border="1" | ||
行 14: | 行 14: | ||
! 電話號碼 | ! 電話號碼 | ||
| 02 2463 5452 | | 02 2463 5452 | ||
+ | |- | ||
+ | ! 參觀資訊 | ||
+ | | [https://www.hpigeopark.org/hours-admission/ 時間及票價] | ||
+ | [https://www.hpigeopark.org/drive/ 交通方式] | ||
+ | |||
+ | |- | ||
+ | ! 信箱 | ||
+ | | info@hpigeopark.org | ||
+ | |||
|} | |} | ||
行 39: | 行 48: | ||
− | {{ | + | {{#display_map:25.16253602707428, 121.766861122836650|350|600 |
+ | |zoom=15 | ||
+ | |centre=25.16035, 121.76684}} | ||
+ | |||
+ | ==相簿== | ||
+ | |||
+ | |||
+ | <gallery> | ||
+ | 和平島公園2.jpg | ||
+ | 和平島公園1.jpg | ||
+ | |||
+ | </gallery> | ||
+ | ==資裡來源== | ||
+ | [https://www.hpigeopark.org/ 和平島公園官網]<br> | ||
+ | [https://www.facebook.com/photo/?fbid=402522698964535&set=pb.100076204233833.-2207520000/112559 和平島公園臉書] | ||
+ | [[Category:景點]] |
於 2025年3月17日 (一) 11:29 的最新修訂
• 目前所在分類:主分類 > 基隆 > 景點
基本資料[編輯]
關於[編輯]
和平島公園內擁有豐富自然資源、地質地形、人文史蹟與生物多樣性,隨著時代更迭,在這塊土地上累積了豐厚資產。
和平島公園,2018年由一群基隆在地青年組成的團隊,由一群來自環境教育、觀光旅遊、海洋產學教育等等不同領域人們,聚集在此期望能將和平島營造成國際旅遊島,在發展的同時,也希望能將這片土地上美好的事物好好保存。
歷史文化[編輯]
和平島為臺灣進入全球歷史的重要的歷史場景,3000 年史前的圓山文化及鐵器時代遺址。17 世紀大航海時代起便登上世界舞台。平埔族原住民、中國漁民、西班牙人、荷蘭人、日本人等,在和平島留下了多種歷史文化的交疊與故事。
人們生活時利用自然資源留下的人文史蹟,例如海女文化便是和平島最美的人文地景。以地方美學為老景點賦予新生命,致力推廣永續旅遊,透過環境教育、深度體驗、在地選物店,帶動地方產業與環境共好。
緣起[編輯]
2013 回到故鄉,深耕在地。宏岳國際總經理——黃偉傑先生回到故鄉基隆深耕,與地方傳統產業、海女阿嬤合作,推出在地特色產品;並進駐海角樂園(和平島公園前身)經營伴手禮店。
2018 打造地方品牌「和平島公園」發展觀光也注重在地文化提出以「和平島公園」作為地方品牌;並成功獲得交通部觀光局北海岸及觀音山國家風景區管理處青睞,取得其轄下景點「和平島公園」10 年OT經營權。
願景[編輯]
是一群來自環境教育、觀光旅遊、海洋產學教育等等不同領域人們,聚集在此期望能將和平島營造成國際旅遊島,在發展的同時,也希望能將這片土地上美好的事物好好保存,讓更多人有機會能夠深入了解這裡的美麗。 期許能以「地方美學」為老景點賦予新生命,打造「國際永續旅遊島」於2020年,更獲頒亞洲唯一取得ISO 20121永續認證的國家級景點。
參觀資訊[編輯]
地圖[編輯]
讀取地圖中...

































Leaflet | © OpenStreetMap contributo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