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藏巖" 修訂間的差異

出自 淡水維基館
前往: 導覽搜尋
(參考資源)
(寶藏巖爭議事件)
行 9: 行 9:
 
到了1970年代,寶藏巖解除對外管制,此時的寶藏巖人口也大量增加,政府也逐漸認可違章建築,於是在聚落設置電錶、水錶和電話線。
 
到了1970年代,寶藏巖解除對外管制,此時的寶藏巖人口也大量增加,政府也逐漸認可違章建築,於是在聚落設置電錶、水錶和電話線。
  
1980年代,寶藏巖面積已經有四公頃,住戶更高達200多戶,在此同時,當時的臺北市政府發布「臺北市中正區都市計畫通盤檢討(細部計畫)案」,寶藏巖由保護區劃入都市計畫公園。
+
1980年代,寶藏巖面積已經有四公頃,住戶更高達200多戶,在此同時,當時的臺北市政府宣布:寶藏巖地區變更保護區為中正297號公園預定地,寶藏巖便由保護區劃入都市計畫公園
  
1993年6月25日,台北市政府公告
+
1993年,臺北市政府公告將拆除寶藏巖聚落的建築,規定在1993年12月1號前,居民必須全數撤離。在居民透過里長和市議員不斷向政府陳情和抗議之後,拆除作業暫得延緩,並且政府賠償補助金給聚落居民,但是也因為暫緩拆除,一些不願意放棄自己家園的住戶繼續留下來居住,而一些配合政府安置措施獲得國宅與平宅承租、承住資格的住民,將國宅讓給自己的家人親戚,留在寶藏巖的老家,或是出租出售給他人。而無人居住的空屋,也讓弱勢族群有個暫時的居所。這個保留拆遷的時間,也引發接下來寶藏巖聚落一連串的問題與爭議。
  
 
==交通地圖==
 
==交通地圖==

於 2020年10月28日 (三) 19:16 的修訂

簡介

寶藏巖位於台北市公館區西南側的小觀音山上,該地有一佛寺名為寶藏巖觀音寺,因而得名寶藏巖。早在清代康熙年間時,早已有泉州人移居於此地,直到日本時期,日本人接手台灣,公館地區開始有基礎建設,在位於水源地的寶藏巖聚落山腳下興建淨水場,也就是今天的自來水園區。1945年二戰結束,國民政府來台後,寶藏巖地區成為軍事管制區,許多從一江山、大陳島等地撤退的軍人在此建立聚落;1970年代,隨著軍事管制的取消,寶藏巖聚落的人口開始快速增加。雖然寶藏巖面臨過拆遷的命運,但是經過居民的抗議和多次協商,才得以將聚落保存下來。

2014年,寶藏巖國際藝術村開始營運。

寶藏巖爭議事件

1960年代,因寶藏巖的軍事管制逐漸寬鬆,一些由中國來的居民在寶藏巖建設建築;當時的法律並未明確規定違章建築的定義,由於軍方也大多採取默許的態度,於是越來越多的居民在此搭設房子和租購房屋,寶藏巖聚落也就此形成。

到了1970年代,寶藏巖解除對外管制,此時的寶藏巖人口也大量增加,政府也逐漸認可違章建築,於是在聚落設置電錶、水錶和電話線。

1980年代,寶藏巖面積已經有四公頃,住戶更高達200多戶,在此同時,當時的臺北市政府宣布:寶藏巖地區變更保護區為中正297號公園預定地,寶藏巖便由保護區劃入都市計畫公園

1993年,臺北市政府公告將拆除寶藏巖聚落的建築,規定在1993年12月1號前,居民必須全數撤離。在居民透過里長和市議員不斷向政府陳情和抗議之後,拆除作業暫得延緩,並且政府賠償補助金給聚落居民,但是也因為暫緩拆除,一些不願意放棄自己家園的住戶繼續留下來居住,而一些配合政府安置措施獲得國宅與平宅承租、承住資格的住民,將國宅讓給自己的家人親戚,留在寶藏巖的老家,或是出租出售給他人。而無人居住的空屋,也讓弱勢族群有個暫時的居所。這個保留拆遷的時間,也引發接下來寶藏巖聚落一連串的問題與爭議。

交通地圖

參考資源

相關頁面

相關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