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園國際機場" 修訂間的差異

出自 淡水維基館
前往: 導覽搜尋
(已建立頁面,內容為 "{{導覽條1|景點}} ==簡介== 臺灣桃園國際機場(英語:Taiwan Taoyuan International Airport,IATA代碼:TPE;ICAO代碼:RCTP),通稱桃園...")
 
(主要設施)
行 15: 行 15:
 
==主要設施==
 
==主要設施==
 
:*跑滑道系統:桃園國際機場目前擁有兩條主跑道,是台灣目前唯一擁有兩條以上跑道的民航機場,兩條跑道分別為05L/23R「北跑道」及05R/23L「南跑道」。
 
:*跑滑道系統:桃園國際機場目前擁有兩條主跑道,是台灣目前唯一擁有兩條以上跑道的民航機場,兩條跑道分別為05L/23R「北跑道」及05R/23L「南跑道」。
:*塔台:桃園國際機場啟用時,擁有一座高46公尺的飛航管制塔台,在2017年平均每日服務超過670架航班。然而,由於空間、設備擴充空間不敷需求,為能滿足航行量成長、增進飛航服務作業效率,行政院於2012年7月20日以院臺交字第1010038406號函核定辦理「臺灣桃園國際機場塔臺暨整體園區新建工程」,並於2018年9月3日院臺交字第1070030858號函核定修正計畫,計畫總經費12億7,172萬元,期程自2013年1月至2019年12月止。
+
:*塔台:桃園國際機場啟用時,擁有一座高46公尺的飛航管制塔台,在2017年平均每日服務超過670架航班。然而,由於空間、設備擴充空間不敷需求,為能滿足航行量成長、增進飛航服務作業效率,行政院於2012年7月20日以院臺交字第1010038406號函核定辦理「臺灣桃園國際機場塔臺暨整體園區新建工程」,並於2018年9月3日院臺交字第1070030858號函核定修正計畫,計畫總經費12億7,172萬元,期程自2013年1月至2019年12月止。新塔台高65公尺,2014年3月辦理國際競圖,共有4組專業團隊參加,經評選由中興工程顧問公司、法國巴黎機場公司及華興聯合建築師事務所組成之團隊獲選。塔臺西面以幾何折線與銀灰色金屬材質呼應第二航廈的剛性外型和顏色,東面則以曲面與白色外牆銜接第一航廈的柔和與外觀。管制作業室面積增加到160平方公尺,設有12個管制席位。新塔台於2016年7月20日動工,2017年10月5日上梁,2019年12月16日啟用。而舊塔台則轉為備援塔臺,2022年4月8日因為新塔臺運作已相當穩定,故舊塔臺功成身退正式卸下其備援任務,並於同年4月13日開始拆除。
 
 
新塔台高65公尺,2014年3月辦理國際競圖,共有4組專業團隊參加,經評選由中興工程顧問公司、法國巴黎機場公司及華興聯合建築師事務所組成之團隊獲選。塔臺西面以幾何折線與銀灰色金屬材質呼應第二航廈的剛性外型和顏色,東面則以曲面與白色外牆銜接第一航廈的柔和與外觀。管制作業室面積增加到160平方公尺,設有12個管制席位。新塔台於2016年7月20日動工,2017年10月5日上梁,2019年12月16日啟用。而舊塔台則轉為備援塔臺,2022年4月8日因為新塔臺運作已相當穩定,故舊塔臺功成身退正式卸下其備援任務,並於同年4月13日開始拆除。
 
 
:*第一航廈:第一航廈於1974年9月正式動工、1978年底正式完工,隨桃園國際機場於1979年2月26日正式啟用。啟用時的第一航廈擁有15萬6,500平方公尺的樓地板面積,年服務容量達到500萬人次。
 
:*第一航廈:第一航廈於1974年9月正式動工、1978年底正式完工,隨桃園國際機場於1979年2月26日正式啟用。啟用時的第一航廈擁有15萬6,500平方公尺的樓地板面積,年服務容量達到500萬人次。
 
:*第二航廈:第二航廈的興建最早於1971年的桃園國際機場主計畫中便已被提出,在桃園國際機場1979年2月啟用後,運量持續的高度成長,迅速的使僅有的第一航廈面臨了使用容量滿溢的窘況。考量於此,交通部民用航空局於1989年10月正式啟動了第二航廈的規畫設計作業,第二航廈的興建工程在1991年3月9日正式動工、2000年7月29日落成,並在後續工程於2003年全面完工後擁有了318,000平方公尺的樓地板面積及1,700萬人次的年服務容量。
 
:*第二航廈:第二航廈的興建最早於1971年的桃園國際機場主計畫中便已被提出,在桃園國際機場1979年2月啟用後,運量持續的高度成長,迅速的使僅有的第一航廈面臨了使用容量滿溢的窘況。考量於此,交通部民用航空局於1989年10月正式啟動了第二航廈的規畫設計作業,第二航廈的興建工程在1991年3月9日正式動工、2000年7月29日落成,並在後續工程於2003年全面完工後擁有了318,000平方公尺的樓地板面積及1,700萬人次的年服務容量。

於 2024年6月10日 (一) 16:05 的修訂

• 本頁分類:主分類 > 淡水 > 景點

簡介

臺灣桃園國際機場(英語:Taiwan Taoyuan International Airport,IATA代碼:TPE;ICAO代碼:RCTP),通稱桃園國際機場、桃園機場、桃機,是位於中華民國桃園市大園區的國際機場,距臺北市區約35公里,為臺灣國際航空樞紐,現由桃園國際機場公司經營。1979年2月26日啟用時,取前中華民國總統蔣中正之名冠名為中正國際機場(英語:Chiang Kai-shek International Airport;通稱中正機場),2006年10月改為現名。2019年度的總旅客吞吐量超過4,868萬人次,無論面積或運量上,均是臺灣最大的民航機場。

桃園機場面積約1,249公頃,擁有2座航廈、4座貨運集散站、2條跑道及52條滑行道,並擁有聯外之高速公路及捷運系統;在運量快速攀升的同時,目前正在興建第三航廈及第三跑道以滿足龐大的旅運需求。根據2020年的統計,其客運吞吐量首度跌出世界前50位之外,貨運吞吐量則居世界第7位。做為臺灣最主要的民航機場,桃園機場可起降A380、747-8及AN-225等世界上最大型的飛機。

歷史

1960、70年代,在經濟自由化政策下臺灣經濟急速的成長,隨之而來的國際航線持續開航,儘管臺北原有聯外之松山機場持續改建,卻受限於腹地被基隆河與臺北市區所包夾,仍然敵不過年年成長的龐大人流而不敷使用,於是中華民國政府另覓土地建造新大型機場的構想便油然而生。交通部民用航空局在以臺北近郊為考量的狀況下,於1969年正式選定中華民國空軍桃園基地[a]西側埤塘區域空地,以興建新的大型國際機場,並成為十大建設之一,此即桃園機場興建之起源。也因如此,桃園機場的機場代碼(包含IATA及ICAO代碼)使用代表臺北的「TPE」及「RCTP」,原本使用的臺北松山機場則改用「TSA」及「RCSS」。

在建築師章翔操刀下,由中華工程所負責的桃園機場興建工程於1974年9月正式動工,耗資新台幣103億元於1978年底正式完工、在所屬中華航空、編號B-1818的波音727客機首航象徵下,當時命名為「中正國際機場」的桃園機場於1979年2月26日正式啟用,成為東亞最具規模的國際機場之一。最初的第一航廈樓地板面積已有15萬6,500平方公尺,年服務容量達到500萬人次。而第二航廈則在推動臺灣成為亞太空運中心的時局下,於1989年10月起展開規畫設計、1991年3月9日正式動工,在2000年7月29日正式啟用;第二航廈的加入,一舉讓桃園機場的容量大增1,700萬人次,增加17個可供波音747等大型客機使用的停機坪。

1990年代,隨著兩岸關係緩和及發展觀光業政策下,桃園機場旅客數及飛機起降數持續成長,很快的桃園機場面臨了容量飽和的困境。為了解決空間嚴重不足的問題,桃園機場的擴建工程相繼啟動。由建築師團紀彥所設計、耗資30億的第一航廈改建工程,融合了新舊,於2010年起正式啟動,耗時3年於2013年6月完工,成功提升桃園機場第一航廈服務能量,增加1萬3,000平方公尺的空間;而第二航廈也於2014年起正式啟動了擴建作業,於2015年12月18日正式動工,於2018年全面完工。

主要設施

  • 跑滑道系統:桃園國際機場目前擁有兩條主跑道,是台灣目前唯一擁有兩條以上跑道的民航機場,兩條跑道分別為05L/23R「北跑道」及05R/23L「南跑道」。
  • 塔台:桃園國際機場啟用時,擁有一座高46公尺的飛航管制塔台,在2017年平均每日服務超過670架航班。然而,由於空間、設備擴充空間不敷需求,為能滿足航行量成長、增進飛航服務作業效率,行政院於2012年7月20日以院臺交字第1010038406號函核定辦理「臺灣桃園國際機場塔臺暨整體園區新建工程」,並於2018年9月3日院臺交字第1070030858號函核定修正計畫,計畫總經費12億7,172萬元,期程自2013年1月至2019年12月止。新塔台高65公尺,2014年3月辦理國際競圖,共有4組專業團隊參加,經評選由中興工程顧問公司、法國巴黎機場公司及華興聯合建築師事務所組成之團隊獲選。塔臺西面以幾何折線與銀灰色金屬材質呼應第二航廈的剛性外型和顏色,東面則以曲面與白色外牆銜接第一航廈的柔和與外觀。管制作業室面積增加到160平方公尺,設有12個管制席位。新塔台於2016年7月20日動工,2017年10月5日上梁,2019年12月16日啟用。而舊塔台則轉為備援塔臺,2022年4月8日因為新塔臺運作已相當穩定,故舊塔臺功成身退正式卸下其備援任務,並於同年4月13日開始拆除。
  • 第一航廈:第一航廈於1974年9月正式動工、1978年底正式完工,隨桃園國際機場於1979年2月26日正式啟用。啟用時的第一航廈擁有15萬6,500平方公尺的樓地板面積,年服務容量達到500萬人次。
  • 第二航廈:第二航廈的興建最早於1971年的桃園國際機場主計畫中便已被提出,在桃園國際機場1979年2月啟用後,運量持續的高度成長,迅速的使僅有的第一航廈面臨了使用容量滿溢的窘況。考量於此,交通部民用航空局於1989年10月正式啟動了第二航廈的規畫設計作業,第二航廈的興建工程在1991年3月9日正式動工、2000年7月29日落成,並在後續工程於2003年全面完工後擁有了318,000平方公尺的樓地板面積及1,700萬人次的年服務容量。
  • 第三航廈:桃園國際機場的第三航廈正在興建中。
  • 第四航廈:由於桃園國際機場的運量成長屢超預期,為了舒緩桃園國際機場的龐大運量,桃園國際機場公司原計畫於第一航廈的一號停車場及原先圓山空廚的用地投入20億興建第四航廈,預定2018年營運。第四航廈採用智慧化的設計,以新加坡樟宜國際機場為效仿對象大量設置採用自助報到及行李托運設備,樓地板面積達26,000平方公尺,年服務容量可達500萬人次。
  • 貨運及後勤設施:桃園國際機場現時擁有2區飛機修護場,總面積達85,209平方公尺,提供有2間發動機修理工廠及1座引擎試車台;並且擁有規模達2,315人、裝配653輛車輛及2,588件非動力裝備的的地勤支援團隊。

相關頁面

相關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