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山戲院

出自 淡水維基館
於 2024年5月17日 (五) 15:57 由 101.12.147.124 (對話) 所做的修訂 (已建立頁面,內容為 "==簡介== 金山戲院,營運時間為1957/07/14~1970(中期)。舊址位於台北市中山北路二段89-1號。經查閱台灣百年歷史地圖網頁(1956、...")

(差異) ←上個修訂 | 最新修訂 (差異) | 下個修訂→ (差異)
前往: 導覽搜尋

簡介

金山戲院,營運時間為1957/07/14~1970(中期)。舊址位於台北市中山北路二段89-1號。經查閱台灣百年歷史地圖網頁(1956、1957、1967台北市航照影像及1967台北市街圖),戲院位置落於中山北路二段民生東路至錦州街之間,目前已歇業,建築體已拆除改建為新廈。

歷史

  • 1951.02.08,大有戲院於春節假期(大年初三)正式揭幕,由吳驚鴻剪綵
  • 1953.10.04,「大有戲院」更名為「環球戲院」,節目內容延續大有時期之安排,以京劇演出為主,間有歌舞、魔術、雜耍等綜藝表演,偶有電影放映
  • 1957.04.03,金山戲院股份有限公司核准設立。登記經營事業包含以下三項:電影戲劇之演出業務、影片之攝製發行買賣及出租業務,以及此二項業務附帶事業之經營及投資
  • 1957.07.01,報導指出以「金山戲院」為名義(同時加註「原環球戲院」)發布之啟事,說明內部整修進度,並預告近日即將重新揭幕
  • 1957.07.14,午後3點,以「金山戲院」為名再次揭幕。臺北市市長黃啟瑞蒞臨現場,並由名伶金素琴、影劇雙棲知名演員鄒明格剪綵。首映電影為剛自臺北萬國戲院下片的國際合拍彩色闊銀幕鉅片《愛琴海奪寶記》(Boy on a Dolphin)。 重新揭幕的金山戲院自此安於首輪尾、二輪頭定位,排片原則上跟隨以美都麗為龍頭的國片線(新世界戲院彼時仍為話劇運動主要演出場所,電影排片較紊亂,無法將之歸類為『院線龍頭』),排序在大同戲院之後,是不折不扣的「龍尾」戲院
  • 1957.12.15,媒體報導,重新以「金山」面貌揭幕營業後不到半年,名票武生陳宗揚本月起接辦金山戲院,準備擴充舞臺、修改座位,預計月底將與觀眾見面。金山戲院再次成為京劇演出的重鎮,消息傳出後,已有戴綺霞(中國國劇社)、馬驪珠(勝利劇團)、張正芬、李桐春等知名藝人及表演團體,向其接洽安排演出檔期
  • 1957.12.27,金山戲院整修內部,暫停營業
  • 1957.12.31,金山戲院再次重新開幕,做為傳統戲曲之演出舞臺,戴綺霞打頭陣登臺演出。黃啟瑞市長繼五個月前的揭幕儀式後再次蒞臨,焦鴻英剪綵,當晚不售票,招待與會貴賓,次日(1958年01月01日)正式開張營業
  • 1958 ~ 1963,金山戲院重新揭幕,上演京劇並未維持很久,又重新進行電影映演。新世界劇運結束後,新世界、美都麗的國片院線日趨穩固,金山戲院在國片院線中,以「龍尾」的角色,映演名片無數,包括坎城獲獎巨作《楊貴妃》以及轟動各界的《武則天》等。1963年04月底,邵氏《梁山伯與祝英臺》的排片方式推翻臺北國片院線之既有定義,金山戲院在《梁祝》商戰中,跟隨大觀、大光明等傳統臺語片龍頭戲院,與寶宮、三興、明星等共六院結成連線,上映李泉溪執導、美都歌劇團演出之伊士曼彩色歌仔戲電影《三伯英臺》
  • 1970.06.21,因月前臺北傳統臺語片院線鬆動,大觀、大光明、三重建國的戲院組合全數投入國語片映演,致使映演產業起了極大變化。06月21日的媒體報導,中影旗下的國際戲院將與大觀、大光明、南京、金山、僑聲、大勝、北新等共八間戲院合組新院線,放映國語片。不久後院線組成再次更動,國際退出,兒童戲院加入,擔任龍頭,形成兒童院線
  • 1972.06.12,金山戲院在所屬之兒童院線內,放映鄭佩佩主演電影《女獨臂刀》。次日(06月13日)起,放映戲院僅剩兒童、大觀、大光明、大同、北新等五院,為目前可查得的金山戲院最後首輪放映之廣告紀錄。 另有資料(包括《中華日報》等)顯示,金山最後轉為二輪戲院,維持不長的時間後便歇業,具體日期未詳
  • 1985.05.18,金山戲院股份有限公司撤銷登記

資料來源

https://tfai.openmuseum.tw/muse/digi_object/e4ba36cb560273f3a82851ef188ebd59 金山戲院[台北市中山區] 典藏者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