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編輯 陳敬輝

前往: 導覽搜尋

警告:您尚未登入。 若您進行任何的編輯您的 IP 位置將會被公開。 若您 登入建立帳號,您的編輯將會以您的使用者名稱標示,擁有其他優點。

此編輯可以被還原。 請檢查以下比較表,確認您是否要還原,然後儲存以下變更以完成編輯還原。
最新修訂 您的文字
行 4: 行 4:
  
 
==簡介==
 
==簡介==
  [[陳敬輝]]([[1911年]]-[[1968年]]),[[1911年]]4月25日生於臺北[[新店]],原為傳教士[[郭水龍]]的第六個兒子,因體弱多病,依臺灣習俗,襁褓中即過繼給[[淡水]]的舅父[[陳清義]]牧師和舅媽[[偕瑪連]]女士。[[陳清義]]當時為艋舺教會牧師,[[1899年]]與[[馬偕]]長女[[偕瑪連]]結婚,12年來一直未生育,陳敬輝因此成為[[馬偕]]的外孫,只是[[馬偕]]已於[[1901年]]過世。[[陳清義]]牧師為了讓陳敬輝接受最好的教育,自幼就將他送到日本京都寄養在中村家裡。
+
  [[陳敬輝]]([[1911年]]-[[1968年]]),[[1911年]]4月25日生於臺北[[新店]],原為傳教士[[郭水龍]]的第六個兒子,因體弱多病,依臺灣習俗,襁褓中即過繼給[[淡水]]的舅父[[陳清義]]牧師和舅媽[[偕瑪連]]女士。[[陳清義]]當時為[[艋舺教會]]牧師,[[1899年]]與[[馬偕]]長女[[偕瑪連]]結婚,12年來一直未生育,陳敬輝因此成為[[馬偕]]的外孫,只是馬偕已於[[1901年]]過世。[[陳清義]]牧師為了讓陳敬輝接受最好的教育,自幼就將他送到日本京都寄養在中村家裡。
  
 
  陳敬輝七歲入京都市町小學,之後在京都市立美術工藝學校(中學,五年制)和京都繪畫專門學校(京都美術大學前身)學習東洋畫,接受完整的學院美術教育。在學期間,[[1930年]]時,即以畫作「女」入選第四屆臺展。在校亦以善騎聞名,曾任騎射隊隊長,終生愛馬。
 
  陳敬輝七歲入京都市町小學,之後在京都市立美術工藝學校(中學,五年制)和京都繪畫專門學校(京都美術大學前身)學習東洋畫,接受完整的學院美術教育。在學期間,[[1930年]]時,即以畫作「女」入選第四屆臺展。在校亦以善騎聞名,曾任騎射隊隊長,終生愛馬。
  
  陳敬輝的後半生,可以說都奉獻給美術教育。他在課堂上諄諄授業,時常帶領學生出外寫生,並為學生舉行畫展,不僅不收分文,還自掏腰包,提供繪畫材料,毫不吝惜。陳敬輝執教認真,而且從不限制學生個性,讓學生發揮天賦與特長,培育不少美術人才。
+
  陳敬輝的後半生,可以說都奉獻給美術教育。他在課堂上諄諄受業,時常帶領學生出外寫生,並為學生舉行畫展,不僅不收分文,還自掏腰包,提供繪畫材料,毫不吝惜。執教認真,而且從不限制學生個性,讓學生發揮天賦與特長,培育不少美術人才。
  
 
  除畫畫和教學外,陳敬輝亦參與建築設計和壁畫創作,[[1966年]]落成的[[淡江中學]]大禮堂外觀設計以及禮堂內的兩幅壁畫,皆為陳敬輝之遺作。另臺灣神學院禮堂亦是他所設計。
 
  除畫畫和教學外,陳敬輝亦參與建築設計和壁畫創作,[[1966年]]落成的[[淡江中學]]大禮堂外觀設計以及禮堂內的兩幅壁畫,皆為陳敬輝之遺作。另臺灣神學院禮堂亦是他所設計。
行 35: 行 35:
 
==參考資料==
 
==參考資料==
 
*[[淡水學用語辭典]]
 
*[[淡水學用語辭典]]
*[[續修淡水鎮志]]》,未刊本,(淡水區公所,2012)
+
*《續修[[淡水鎮志]]》,未刊本,(淡水區公所,2012)
  
 
==相關頁面==
 
==相關頁面==

請注意,所有於 淡水維基館 所做的貢獻會依據 創用CC授權(姓名標示-以相同方式分享) 授權條款發佈 (詳情請見 ThisSite:版權)。 若您不希望您的著作被任意修改與散佈,請勿在此發表文章。
您同時向我們保証在此的著作內容是您自行撰寫,或是取自不受版權保護的公開領域或自由資源。 請勿在未經授權的情況下發表文章!

若要編輯此頁面,請回答以下的問題 (更多資訊):

取消 | 編輯説明(以新視窗開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