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編輯 賣菜崎古道

前往: 導覽搜尋

警告:您尚未登入。 若您進行任何的編輯您的 IP 位置將會被公開。 若您 登入建立帳號,您的編輯將會以您的使用者名稱標示,擁有其他優點。

此編輯可以被還原。 請檢查以下比較表,確認您是否要還原,然後儲存以下變更以完成編輯還原。
最新修訂 您的文字
行 2: 行 2:
  
 
==簡介==
 
==簡介==
  「[[賣菜崎古道]]」在新民街6號民宅旁,是約民國40年代由附近的居民自行一步一階地鋪設而成的竹林石階,現在僅存10多公尺,有110階的安山岩石階,每一階是由方整的石塊所疊成的步道(有人量過約是長76公分、寬37公分),在地人稱此步道為「賣菜崎」(臺語)。
+
  「[[賣菜崎古道]]」在新民街6號民宅旁,是約民國40年代由附近的居民自行一步一階地鋪設而成的竹林石階,現在僅存10多公尺。有110階的安山岩石階,每一階是由方整的石塊所疊成的步道(有人量過約是長76公分、寬37公分),在地人稱此步道為「賣菜崎」(台語)。
  
  當時居住[[公司田溪]]對岸以農作營生的莊稼人,平時除了種植水稻外也會多種些青蔬果菜,收成後涉溪沿著泥濘小路挑到[[淡水]]街上販賣。當時還沒有建築橋樑,居民每天來回涉溪總是比較危險,最初有人搬溪中的大石頭,在溪流上形成渡過溪流的路線,稱之為「'''石跳'''」(臺語)。由於溪水充沛,溪流會造成大石塊移動,因此總是需要重新鋪過。由於此路線是最便捷的路線,在需要繞遠路和無橋樑可行的困境下,為了安全起見附近的居民主動集資、捐地或出力,在石跳路線上方建立簡易橋樑,而涉溪後的小路則以另外買回的方整石階進行鋪設,這條路線平緩地延伸過溪、進村莊,成為當地居民來往以及販賣蔬菜的便捷道路,便有了「賣菜崎」的名稱。
+
  當時居住[[公司田溪]]對岸以農作營生的莊稼人,平時除了種植水稻外也會多種些青蔬果菜,收成後涉溪沿著泥濘小路挑到淡水街上販賣。當時還沒有建築橋樑,居民每天來回涉溪總是比較危險,最初有人搬溪中的大石頭,在溪流上形成渡過溪流的路線,稱之為「'''石跳'''」(台語)。由於溪水充沛,溪流會造成大石塊移動,因此總是需要重新鋪過。由於此路線是最便捷的路線,在需要繞遠路和無橋樑可行的困境下,為了安全起見附近的居民主動集資、捐地或出力,在石跳路線上方建立簡易橋樑,而涉溪後的小路則從另外買回方整的石階進行鋪設,這條路線平緩的延伸過溪、進村莊,成為當地居民來往以及販賣蔬菜的便捷道路,便有了「賣菜崎」的名稱。
  
 
==參考資料==
 
==參考資料==

請注意,所有於 淡水維基館 所做的貢獻會依據 創用CC授權(姓名標示-以相同方式分享) 授權條款發佈 (詳情請見 ThisSite:版權)。 若您不希望您的著作被任意修改與散佈,請勿在此發表文章。
您同時向我們保証在此的著作內容是您自行撰寫,或是取自不受版權保護的公開領域或自由資源。 請勿在未經授權的情況下發表文章!

若要編輯此頁面,請回答以下的問題 (更多資訊):

取消 | 編輯説明(以新視窗開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