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編輯 觀音山蓄水池

前往: 導覽搜尋

警告:您尚未登入。 若您進行任何的編輯您的 IP 位置將會被公開。 若您 登入建立帳號,您的編輯將會以您的使用者名稱標示,擁有其他優點。

此編輯可以被還原。 請檢查以下比較表,確認您是否要還原,然後儲存以下變更以完成編輯還原。
最新修訂 您的文字
行 1: 行 1:
{{導覽條公館|古蹟}}
 
 
 
==簡介==
 
==簡介==
 
在臺灣,不只八里地區有觀音山,公館也有一座小觀音山呢!而這座位於臺北市[[公館]]的小觀音山,卻保存了臺北地區歷史最為悠久的蓄水池。
 
在臺灣,不只八里地區有觀音山,公館也有一座小觀音山呢!而這座位於臺北市[[公館]]的小觀音山,卻保存了臺北地區歷史最為悠久的蓄水池。
行 6: 行 4:
  
 
==歷史沿革==
 
==歷史沿革==
在19世紀末期,日本時代因為戰爭導致用水環境不佳。然而,當時因瘧疾、痢疾死亡者達4600人,日本總督意識當時便開始意識到用水衛生安全的重要,便開始計畫興建蓄水池。日本總督採用了一位來自英國的衛生工程技師——[[威廉.巴爾頓|威廉.巴爾頓(William K. Burton)]]的建議,將出水口設置於公館的觀音山下,蓄水池水源便來自山腳下流經的新店溪水,再經過淨水處理後配送至[[萬華]]、[[大稻埕]]一帶供應民生用水。
+
在19世紀末期,日本時代因為戰爭導致用水環境不佳。然而,當時因瘧疾、痢疾死亡者達4600人,日本總督意識當時便開始意識到用水衛生安全的重要,便開始計畫興建蓄水池。
 +
日本總督採用了一位來自英國的衛生工程技師-[[威廉·巴爾頓]]的建議,將出水口設置於公館的觀音山下,蓄水池水源便來自山腳下流經的新店溪水,再經過淨水處理後配送至萬華、大稻埕一帶供應民生用水。
  
*1907年-在公館觀音山腳下新店溪畔興建取水口。
+
1907年-在公館觀音山腳下新店溪畔興建取水口。
  
*1908年-取水口跟唧筒室建築體完工。
+
1908年-取水口跟唧筒室建築體完工。
  
*1909年-輸配水管、淨水場及配水池全面完工,淨水場開始供水,出水量20,000噸,用水人口十二萬人,並命名為「臺北水源地慢濾場」。
+
1909年-輸配水管、淨水場及配水池全面完工,淨水場開始供水,出水量20,000噸,用水人口十二萬人,並命名為「臺北水源地慢濾場」。
  
*1977年-蓄水池結束使用。
+
1977年-蓄水池結束使用。
  
*1993年-被列為三級國定古蹟。
+
1993年-被列為三級國定古蹟。
  
*2019年-重啟開放,百年來首度公開讓一般民眾參觀。
+
2019年-重啟開放,百年來首度公開讓一般民眾參觀。
  
 
==交通地圖==
 
==交通地圖==
行 28: 行 27:
  
 
[https://eatlovephoto.com/blog/post/227458268 觀音山蓄水池-食癮拾影]
 
[https://eatlovephoto.com/blog/post/227458268 觀音山蓄水池-食癮拾影]
 
{{模板:公館地景導覽2}}
 
 
[[Category:公館]]
 

請注意,所有於 淡水維基館 所做的貢獻會依據 創用CC授權(姓名標示-以相同方式分享) 授權條款發佈 (詳情請見 ThisSite:版權)。 若您不希望您的著作被任意修改與散佈,請勿在此發表文章。
您同時向我們保証在此的著作內容是您自行撰寫,或是取自不受版權保護的公開領域或自由資源。 請勿在未經授權的情況下發表文章!

若要編輯此頁面,請回答以下的問題 (更多資訊):

取消 | 編輯説明(以新視窗開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