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編輯 臺北孔子廟

前往: 導覽搜尋

警告:您尚未登入。 若您進行任何的編輯您的 IP 位置將會被公開。 若您 登入建立帳號,您的編輯將會以您的使用者名稱標示,擁有其他優點。

此編輯可以被還原。 請檢查以下比較表,確認您是否要還原,然後儲存以下變更以完成編輯還原。
最新修訂 您的文字
行 1: 行 1:
於1992年1月10日公告為'''直轄市定古蹟'''
+
1992/01/10公告為'''直轄市定古蹟'''
 
 
 
 
[[檔案:2019-大成殿.jpg|350px|縮圖|{{檔案:2019-大成殿.jpg}}]]
 
  
  
 
==孔廟起源==
 
==孔廟起源==
  
 在今山東曲阜是歷史上的第一間孔廟,孔子病逝後,魯哀公下令將孔子故居改建為廟。
+
在今山東曲阜是歷史上的第一間孔廟,孔子病逝後,魯哀公下令將孔子故居改建為廟。
  
 漢代儒家思想文化邁入政治核心,成為中國學術思想的主流,曲阜的孔廟已不敷使用,永興元年漢元帝下詔修建孔廟,是國家涉入孔廟建置的開始,其後歷朝沿襲漢代的「獨尊儒術」的文化,於山東曲阜外之地也紛紛建立起孔廟。
+
漢代儒家思想文化邁入政治核心,成為中國學術思想的主流,曲阜的孔廟已不敷使用,永興元年漢元帝下詔修建孔廟,是國家涉入孔廟建置的開始,其後歷朝沿襲漢代的「獨尊儒術」的文化,於山東曲阜外之地也紛紛建立起孔廟。
  
 在唐代後因全國官學,以「廟學」為學制,而兼具教育的功能。
+
在唐代後因全國官學,以「廟學」為學制,而兼具教育的功能。
  
 
==孔廟建築特色==
 
==孔廟建築特色==
  
 唐高祖李淵於太學中設立孔子廟,孔廟於學宮的結合由此開始;至唐太宗貞觀四年,唐太宗下令各地方學宮必須設有孔子廟,變成了「依學立廟」,於此孔子廟始普設於各地方。
+
唐高祖李淵於太學中設立孔子廟,孔廟於學宮的結合由此開始;至唐太宗貞觀四年,唐太宗下令各地方學宮必須設有孔子廟,變成了「依學立廟」,於此孔子廟始普設於各地方。
 
+
「廟」為祭祀之意,其空間就是祭祀空間,孔廟中所祭祀的歷代聖、賢、儒,包括孔子,都供奉在這裡,較早時是以孔子的封號稱呼,如先聖廟、先師廟、宣父廟等,後來稱為大成殿。
 「廟」為祭祀之意,其空間就是祭祀空間,孔廟中所祭祀的歷代聖、賢、儒,包括孔子,都供奉在這裡,較早時是以孔子的封號稱呼,如先聖廟、先師廟、宣父廟等,後來稱為大成殿。
+
「學」就是教學空間,主要指講堂教室,從宋末以後多稱為明倫堂。
 
 
 「學」就是教學空間,主要指講堂教室,從宋末以後多稱為明倫堂。
 
  
 
==台北孔廟歷史發展==
 
==台北孔廟歷史發展==
  
 創建於清光緒年間,由當時的臺北知府陳星聚為督工,光緒七年(西元1881年)完成大成殿、儀門等部分,並於同年舉行首次釋奠典禮,至光緒十年才完成竣工。
+
創建於清光緒年間,由當時的臺北知府陳星聚為督工,光緒七年(西元1881年)完成大成殿、儀門等部分,並於同年舉行首次釋奠典禮,至光緒十年才完成竣工。
  
 劉名傳當任臺灣巡撫時,臺北孔廟每年都會舉行盛大祭典,在邵友濂繼任巡撫後,派員赴福建添購祭祀用器,且聘請禮官樂師來臺北教習。
+
劉名傳當任臺灣巡撫時,臺北孔廟每年都會舉行盛大祭典,在邵友濂繼任巡撫後,派員赴福建添購祭祀用器,且聘請禮官樂師來臺北教習。
  
 中日甲午戰爭爆發後,日軍進駐臺北孔廟,許多文物、先賢牌位等因而損毀,禮器等亦遺失。光緒三十三年,日人為建日語學校,而拆除孔廟,並利用其址建造第一高等女學校。
+
中日甲午戰爭爆發後,日軍進駐臺北孔廟,許多文物、先賢牌位等因而損毀,禮器等亦遺失。光緒三十三年,日人為建日語學校,而拆除孔廟,並利用其址建造第一高等女學校。
  
 民國十四年,由臺北士紳黃贊鈞、陳培根、辜顯榮等人再磋商,決議於大龍峒復建臺北孔廟,民國十六年興工,民十九年因大成殿、崇聖祠、儀門及東西兩廡的告成,新雕的聖賢牌位亦完成,遂於八月二十七日孔子誕辰重啟中斷三十多年的祭孔典禮,
+
民國十四年,由臺北士紳黃贊鈞、陳培根、辜顯榮等人再磋商,決議於大龍峒復建臺北孔廟,民國十六年興工,民十九年因大成殿、崇聖祠、儀門及東西兩廡的告成,新雕的聖賢牌位亦完成,遂於八月二十七日孔子誕辰重啟中斷三十多年的祭孔典禮,
 
然之後的工程,因財政上的拮据而暫停,直到民國二十四年復工,到民國二十八年工程告竣。
 
然之後的工程,因財政上的拮据而暫停,直到民國二十四年復工,到民國二十八年工程告竣。
  
 民四十九年,因其維護費支出等原因,而將其交由臺北市政府管理。
+
民四十九年,因其維護費支出等原因,而將其交由臺北市政府管理。
 
 
[[檔案:2019-萬仞宮牆內側.jpg|350px|縮圖|{{檔案:2019-萬仞宮牆內側.jpg}}]]
 
[[檔案:2019-萬仞宮牆外側 (1).jpg|350px|縮圖|{{檔案:2019-萬仞宮牆外側 (1).jpg}}]]
 
  
 
==交通地圖==
 
==交通地圖==

請注意,所有於 淡水維基館 所做的貢獻會依據 創用CC授權(姓名標示-以相同方式分享) 授權條款發佈 (詳情請見 ThisSite:版權)。 若您不希望您的著作被任意修改與散佈,請勿在此發表文章。
您同時向我們保証在此的著作內容是您自行撰寫,或是取自不受版權保護的公開領域或自由資源。 請勿在未經授權的情況下發表文章!

若要編輯此頁面,請回答以下的問題 (更多資訊):

取消 | 編輯説明(以新視窗開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