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編輯 臺北城

前往: 導覽搜尋

警告:您尚未登入。 若您進行任何的編輯您的 IP 位置將會被公開。 若您 登入建立帳號,您的編輯將會以您的使用者名稱標示,擁有其他優點。

此編輯可以被還原。 請檢查以下比較表,確認您是否要還原,然後儲存以下變更以完成編輯還原。
最新修訂 您的文字
行 1: 行 1:
 
[[Image:日本時代_台北市街略圖.jpg|350xp|thumb|1901年台北城街略圖]]
 
[[Image:日本時代_台北市街略圖.jpg|350xp|thumb|1901年台北城街略圖]]
==簡介==
 
 
[[臺北城]]是一座清朝時期建於[[大稻埕]]與[[艋舺]]兩地之間的城廓,面積達1.4平方公里,又稱為臺北府城,是清朝在臺灣最晚興建的城池。城廓共有五個城門,分別為:北門承恩門、東門景福門、西門寶城門、南門麗正門、小南門重熙門。臺灣建省後,[[臺灣巡撫衙門]]、[[臺灣布政使司衙門]]等兩大行政機關皆設於此。城牆內的街區被稱為「城內」,與臺北城外[[大稻埕]]、[[艋舺]]開發聚落,合稱「臺北三市街」。
 
[[臺北城]]是一座清朝時期建於[[大稻埕]]與[[艋舺]]兩地之間的城廓,面積達1.4平方公里,又稱為臺北府城,是清朝在臺灣最晚興建的城池。城廓共有五個城門,分別為:北門承恩門、東門景福門、西門寶城門、南門麗正門、小南門重熙門。臺灣建省後,[[臺灣巡撫衙門]]、[[臺灣布政使司衙門]]等兩大行政機關皆設於此。城牆內的街區被稱為「城內」,與臺北城外[[大稻埕]]、[[艋舺]]開發聚落,合稱「臺北三市街」。
  
行 30: 行 29:
  
 
===台北設府與建城===
 
===台北設府與建城===
1875年(光緒元年)12月光緒皇帝允准台北設府,但第一任台北知府林達泉任內台北並未築城,[[林達泉]]亦只留在竹塹辦公。直到1879(光緒5年)3月台灣島重劃行政界線,淡水與竹塹分治,第二任台北知府[[陳星聚]]即正式移至台北辦公,並開始著手台北城築城事務。
+
1875年(光緒元年)12月光緒皇帝允准台北設府,但第一任台北知府林達泉任內台北並未築城,林達泉亦只留在竹塹辦公。直到1879(光緒5年)3月台灣島重劃行政界線,淡水與竹塹分治,第二任台北知府陳星聚即正式移至台北辦公,並開始著手台北城築城事務。
  
 
==建城過程==
 
==建城過程==
行 43: 行 42:
 
台北城的規畫經過三位主事者,包含福建巡撫岑毓英、臺北知府陳星聚與臺灣兵備道劉璈。三人皆有根據風水之說規劃城廓方位,起初岑毓英的風水觀認為整個城應該向著正北的北極星方位,城內官署建設坐東向西(面向淡水河)。但建造之時,臺灣兵備道劉璈的風水觀與其不同,認為正北坐向「後無祖山可憑,一路空虛,相書屬凶」,遂改變城牆建造的方向,使其北依大屯山與七星山峰為靠,但城內完工建設保留,於是臺北城街道與城牆方向不同。
 
台北城的規畫經過三位主事者,包含福建巡撫岑毓英、臺北知府陳星聚與臺灣兵備道劉璈。三人皆有根據風水之說規劃城廓方位,起初岑毓英的風水觀認為整個城應該向著正北的北極星方位,城內官署建設坐東向西(面向淡水河)。但建造之時,臺灣兵備道劉璈的風水觀與其不同,認為正北坐向「後無祖山可憑,一路空虛,相書屬凶」,遂改變城牆建造的方向,使其北依大屯山與七星山峰為靠,但城內完工建設保留,於是臺北城街道與城牆方向不同。
  
而在選址上,當初台北知府林達泉的安排亦十分巧妙。把城設於[[泉州三邑人]]、安溪人為主的艋舺與同安人經營的大稻埕之間,一則可以同時連絡兩處,同時亦可向兩處仕紳籌款建城。捐助仕紳包含[[林維源|板橋林維源]]、[[白其祥|艋舺白其祥]]、[[潘成清|士林潘成清]]、[[王廷理|大龍峒王廷理]]、[[陳霞林|大稻埕陳霞林]]及王玉華、葉逢春、李清琳、陳鴻儀、潘慶清、王天賜、廖春魁、林夢岩、陳受益等等皆捐輸銀兩相助。雖然中間有所募款上的插曲,終究還是順利募得了建城所需的30萬兩白銀。
+
而在選址上,當初台北知府林達泉的安排亦十分巧妙。把城設於[[泉州三邑人]]、安溪人為主的艋舺與同安人經營的大稻埕之間,一則可以同時連絡兩處,同時亦可向兩處仕紳籌款建城。捐助仕紳包含[[板橋林維源]]、[[艋舺白其祥]]、[[士林潘成清]]、[[大龍峒王廷理]]、[[大稻埕陳霞林]]及王玉華、葉逢春、李清琳、陳鴻儀、潘慶清、王天賜、廖春魁、林夢岩、陳受益等等皆捐輸銀兩相助。雖然中間有所募款上的插曲,終究還是順利募得了建城所需的30萬兩白銀。
  
 
===板橋林家與小南門===
 
===板橋林家與小南門===

請注意,所有於 淡水維基館 所做的貢獻會依據 創用CC授權(姓名標示-以相同方式分享) 授權條款發佈 (詳情請見 ThisSite:版權)。 若您不希望您的著作被任意修改與散佈,請勿在此發表文章。
您同時向我們保証在此的著作內容是您自行撰寫,或是取自不受版權保護的公開領域或自由資源。 請勿在未經授權的情況下發表文章!

若要編輯此頁面,請回答以下的問題 (更多資訊):

取消 | 編輯説明(以新視窗開啟)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