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編輯 自來水園區

前往: 導覽搜尋

警告:您尚未登入。 若您進行任何的編輯您的 IP 位置將會被公開。 若您 登入建立帳號,您的編輯將會以您的使用者名稱標示,擁有其他優點。

此編輯可以被還原。 請檢查以下比較表,確認您是否要還原,然後儲存以下變更以完成編輯還原。
最新修訂 您的文字
行 1: 行 1:
{{導覽條模板|公館|古蹟}}<br>
+
{{Youtube|V_9x-_kIjFA|400|right|《飲水思源頭--臺北好水探秘精華版7分鐘中文版》}}
 
 
{{文化資產登錄資訊模板
 
|現稱或舊稱=自來水園區
 
|古蹟外觀照片=檔案:自來水園區.jpg
 
|現稱=自來水園區
 
|舊稱=臺北水道水源地
 
|登錄名稱=臺北水道水源地
 
|級別|直轄市定古蹟
 
|類別=古蹟
 
|種類=其他設施
 
|登錄公告日期=2002年2月5日
 
|地址=臺北市中正區思源街1號
 
}}
 
 
 
 
 
 
==簡介==
 
==簡介==
 
 
 
 
  自來水園區位於臺北市永福橋旁、公館的思源路上,是臺灣第一座自來水博物館,博物館整體腹地達約七、八千坪。自西元1908年創建至今己有超過100年的歷史,在西元1977年(民國66年),唧筒室完成「抽取原水、輸送淨水」之使命,功成身退。於1993年(民國82年)6月被內政部列為三級古蹟「臺北水源地唧筒室」,後增加[[觀音山蓄水池]]、量水室、渾水抽水站等三處建築為古蹟本體,並更名為「臺北水道水源地」。
 
  自來水園區位於臺北市永福橋旁、公館的思源路上,是臺灣第一座自來水博物館,博物館整體腹地達約七、八千坪。自西元1908年創建至今己有超過100年的歷史,在西元1977年(民國66年),唧筒室完成「抽取原水、輸送淨水」之使命,功成身退。於1993年(民國82年)6月被內政部列為三級古蹟「臺北水源地唧筒室」,後增加[[觀音山蓄水池]]、量水室、渾水抽水站等三處建築為古蹟本體,並更名為「臺北水道水源地」。
  
行 24: 行 6:
  
 
==歷史沿革==
 
==歷史沿革==
{{Youtube|V_9x-_kIjFA|400|right|《飲水思源頭--臺北好水探秘精華版7分鐘中文版》}}
+
 
 +
{{Youtube|leTeFiACKYk|400|right|《飲水思源頭 長版中文》——講述臺北自來水的起始。}}
  
 
===清朝時期===
 
===清朝時期===
行 38: 行 21:
 
  1908年,取水口、唧筒室建築與設備裝置先行完成,1909年輸配水管、淨水場及配水池全面完工,淨水場開始供水,並命名為臺北水源地慢濾場,自此臺北自來水開始邁入現代化的供水系統。
 
  1908年,取水口、唧筒室建築與設備裝置先行完成,1909年輸配水管、淨水場及配水池全面完工,淨水場開始供水,並命名為臺北水源地慢濾場,自此臺北自來水開始邁入現代化的供水系統。
  
{{Youtube|leTeFiACKYk|400|right|《飲水思源頭 長版中文》——講述臺北自來水的起始。}}
 
 
===民國年間===
 
===民國年間===
 
  1951年(民國40年)初,臺北市政府成立「臺北市自來水水源擴建工程推行委員會」。同年四月成立擴建工務所,聘請省建設廳技正[[范純一]]主持設計施工。設施包括混凝池一座、沉澱池二座、快濾池四座,全部工程於次年2月底順利完成。
 
  1951年(民國40年)初,臺北市政府成立「臺北市自來水水源擴建工程推行委員會」。同年四月成立擴建工務所,聘請省建設廳技正[[范純一]]主持設計施工。設施包括混凝池一座、沉澱池二座、快濾池四座,全部工程於次年2月底順利完成。
行 44: 行 26:
 
  1974年(民國63年)進行臺北區自來水第三期擴建工程,為配合臺北水源地慢濾場之拆除工作,因此在沉澱池增設傾斜管,加速膠凝沉澱效果,快濾池改換為石榴石濾材。
 
  1974年(民國63年)進行臺北區自來水第三期擴建工程,為配合臺北水源地慢濾場之拆除工作,因此在沉澱池增設傾斜管,加速膠凝沉澱效果,快濾池改換為石榴石濾材。
  
  1977年(民國66年),唧筒室完成「抽取原水、輸送淨水」之使命,功成身退。自1908創建迄今己超過百年的歷史,民國82年6月被內政部列為三級古蹟,同年9月27日第一次對外開放二週供民眾參觀。後經臺北市政府民政局會勘,認為年久失修且多處漏水,經構堪慮應予整修。因此,民政局於1997年(民國86年)編列預算兩百萬,作為古蹟調查研究報告的經費,並委託中國工商專科學校完成「臺北市三級古蹟水源地唧筒室之調查研究」報告。
+
  1977年(民國66年),唧筒室完成「抽取原水、輸送淨水」之使命,功成身退。自1908創建迄今己超過百年的歷史,民國82年6月被內政部列為三級古蹟,同年9月27日第一次對外開放二週供民眾參觀。後經臺北市政府民政局會勘,認為年久失修且多處漏水,經構堪慮應予整修。因此,民政局於1997年(民國86年)編列預算兩百萬,作為古績調查研究報告的經費,並委託中國工商專科學校完成「臺北市三級古蹟水源地唧筒室之調查研究」報告。
  
 
  而後依據該報告,臺北自來水事業處於1998年(民國87年)5月斥資八千餘萬元修護,恢復唧筒室之原貌,並從各處蒐羅有關自來水歷史的照片及器材,充實整體內容與相關周邊設備,最終於2000年(民國89年)開放成為臺灣首座自來水博物館。
 
  而後依據該報告,臺北自來水事業處於1998年(民國87年)5月斥資八千餘萬元修護,恢復唧筒室之原貌,並從各處蒐羅有關自來水歷史的照片及器材,充實整體內容與相關周邊設備,最終於2000年(民國89年)開放成為臺灣首座自來水博物館。
行 91: 行 73:
  
 
*[https://nchdb.boch.gov.tw/assets/advanceSearch/monument/20020205000001 臺北水道水源地。來源:國家文化資產網。]
 
*[https://nchdb.boch.gov.tw/assets/advanceSearch/monument/20020205000001 臺北水道水源地。來源:國家文化資產網。]
 
{{模板:公館地景導覽2}}
 
 
[[Category:公館]]
 

請注意,所有於 淡水維基館 所做的貢獻會依據 創用CC授權(姓名標示-以相同方式分享) 授權條款發佈 (詳情請見 ThisSite:版權)。 若您不希望您的著作被任意修改與散佈,請勿在此發表文章。
您同時向我們保証在此的著作內容是您自行撰寫,或是取自不受版權保護的公開領域或自由資源。 請勿在未經授權的情況下發表文章!

若要編輯此頁面,請回答以下的問題 (更多資訊):

取消 | 編輯説明(以新視窗開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