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編輯 聖薩爾瓦多城

前往: 導覽搜尋

警告:您尚未登入。 若您進行任何的編輯您的 IP 位置將會被公開。 若您 登入建立帳號,您的編輯將會以您的使用者名稱標示,擁有其他優點。

此編輯可以被還原。 請檢查以下比較表,確認您是否要還原,然後儲存以下變更以完成編輯還原。
最新修訂 您的文字
行 16: 行 16:
 
  自16世紀始,西方的海權強國開始逐鹿亞洲。西班牙人在1570年佔領了菲律賓後,就想要進一步佔領臺灣,一方面保護在菲律賓的利益,另一方面又可擴大版圖。西班牙人稱臺灣是「Hermosa」(葡萄牙人則稱臺灣為「Formosa」),當時西班牙人在菲律賓與美洲的殖民地間,每年有大帆船航行進行貿易,其航線是從菲律賓經巴士海峽沿臺灣東岸,乘黑潮暖流北上至日本,再橫渡太平洋,因而對臺灣的東部及東北部的認識比荷蘭人更早、更清楚。
 
  自16世紀始,西方的海權強國開始逐鹿亞洲。西班牙人在1570年佔領了菲律賓後,就想要進一步佔領臺灣,一方面保護在菲律賓的利益,另一方面又可擴大版圖。西班牙人稱臺灣是「Hermosa」(葡萄牙人則稱臺灣為「Formosa」),當時西班牙人在菲律賓與美洲的殖民地間,每年有大帆船航行進行貿易,其航線是從菲律賓經巴士海峽沿臺灣東岸,乘黑潮暖流北上至日本,再橫渡太平洋,因而對臺灣的東部及東北部的認識比荷蘭人更早、更清楚。
  
  [[1626年]]5月,亞洲大本營設於馬尼拉的西班牙人,為了確保菲律賓的經營,並和荷、英、葡對抗,終於派遣一支船隊,自菲律賓馬尼拉出兵,由提督卡黎尼奧(Antonio Carreno de Valdes)率大划船、戎克船(中式帆船)十二艘,載兵三百名沿臺灣東海岸北上,先抵臺灣東北的[[三貂角]]登陸,取名「[[聖地牙哥]]」(Santiago)([[三貂角]]臺語[[三貂仔角]],即聖地牙哥之音譯)。翌日,發現一港灣 (原巴賽族人領地,即今基隆港),將之命名為San Salvador(聖薩爾瓦多/聖救主之意),船隊由此入港,在港口的[[社寮島]](今[[和平島]])上舉行佔領儀式。自此,西班牙人始據雞籠,並開始於[[和平島]]上臨海築San Salvador城([[聖薩爾瓦多城]]),又名La Santisima Trinidado([[聖三位一體城]]),歷經十多年才完工,並在港後高地設置砲臺。此城位於雞籠港灣的出入口,可控制船隻的進出,地理位置十分重要!
+
  [[1626年]]5月,亞洲大本營設於馬尼拉的西班牙人,為了確保菲律賓的經營,並和荷、英、葡對抗,終於派遣一支船隊,自菲律賓馬尼拉出兵,由提督卡黎尼奧(Antonio Carreno de Valdes)率大划船、戎克船(中式帆船)十二艘,載兵三百名沿臺灣東海岸北上,先抵臺灣東北的[[三貂角]]登陸,取名「[[聖地牙哥]]」(Santiago)([[三貂角]]臺語[[三貂仔角]],即聖地牙哥之音譯)。翌日,發現一港灣 (原巴賽族人領地,即今基隆港),將之命名為San Salvador([[聖薩爾瓦多]]/[[聖救主]]),船隊由此入港,在港口的[[社寮島]](今[[和平島]])上舉行佔領儀式。自此,西班牙人始據雞籠,並開始於[[和平島]]上臨海築San Salvador城([[聖薩爾瓦多城]]),又名La Santisima Trinidado([[聖三位一體城]]),歷經十多年才完工,並在港後高地設置砲臺。此城位於雞籠港灣的出入口,可控制船隻的進出,地理位置十分重要!
  
 
  Salvador為西班牙語救世主之意,因此,[[聖薩爾瓦多城]]也被稱作[[聖救主城]]、[[聖三位一體城]]。
 
  Salvador為西班牙語救世主之意,因此,[[聖薩爾瓦多城]]也被稱作[[聖救主城]]、[[聖三位一體城]]。

請注意,所有於 淡水維基館 所做的貢獻會依據 創用CC授權(姓名標示-以相同方式分享) 授權條款發佈 (詳情請見 ThisSite:版權)。 若您不希望您的著作被任意修改與散佈,請勿在此發表文章。
您同時向我們保証在此的著作內容是您自行撰寫,或是取自不受版權保護的公開領域或自由資源。 請勿在未經授權的情況下發表文章!

若要編輯此頁面,請回答以下的問題 (更多資訊):

取消 | 編輯説明(以新視窗開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