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編輯 社寮砲台

前往: 導覽搜尋

警告:您尚未登入。 若您進行任何的編輯您的 IP 位置將會被公開。 若您 登入建立帳號,您的編輯將會以您的使用者名稱標示,擁有其他優點。

此編輯可以被還原。 請檢查以下比較表,確認您是否要還原,然後儲存以下變更以完成編輯還原。
最新修訂 您的文字
行 15: 行 15:
  
 
*清代初期
 
*清代初期
:[[社寮砲台]]被遭到毀棄,直到台灣巡撫[[劉銘傳]]積極實施洋務運動,於1886年(光緒12年)聘德國技師鮑恩士重新設計社寮砲台,並由基隆駐守營勇負責執行建造工程,於1891年(光緒17年)完工,是為今日所見之社寮西砲台。不過在社寮西砲台未完工之時,就爆發[[清法戰爭]],1884年(光緒10年)8月4日[[基隆港]]口遭到法國軍艦的砲火攻擊,雖然社寮砲台曾一連三擊命中海軍少將的旗艦,不過威力並不足以擊潰法軍,而法軍還由正面攻擊改為側面攻擊,但社寮砲台只能正面迎擊敵人,而被法軍的砲火擊中,造成守軍傷亡,因此巡撫劉銘傳命令撤軍。後來法軍的海軍陸戰隊登陸於二沙灣,並佔領了今日的無線電山周圍,後來清軍的三名守將打敗了法軍,並將山上的法軍士兵逼到二沙灣海灘,成功守住基隆港口。
+
:[[社寮砲台]]被遭到毀棄,直到台灣巡撫[[劉銘傳]]積極實施洋務運動,於1886年聘德國技師鮑恩士重新設計社寮砲台,並由基隆駐守營勇負責執行建造工程,於1891年完工,是為今日所見之社寮西砲台。不過在社寮西砲台未完工之時,就爆發[[清法戰爭]],1884年8月4日[[基隆港]]口遭到法國軍艦的砲火攻擊,雖然社寮砲台曾一連三擊命中海軍少將的旗艦,不過威力並不足以擊潰法軍,而法軍還由正面攻擊改為側面攻擊,但社寮砲台只能正面迎擊敵人,而被法軍的砲火擊中,造成守軍傷亡,因此巡撫劉銘傳命令撤軍。後來法軍的海軍陸戰隊登陸於二沙灣,並佔領了今日的無線電山周圍,後來清軍的三名守將打敗了法軍,並將山上的法軍士兵逼到二沙灣海灘,成功守住基隆港口。
  
 
*日本時期
 
*日本時期
:為了應付日俄戰爭,砲台分為東、西砲台,設計的部分交由築城部本部,而工事執行由築城部基隆支部負責,因改建時期較晚,建築風格也較其他砲台具有日本的軍事格調及空間規劃,最終於1903年(光緒29年)完成建築,備砲工事則在隔年1904年(光緒30年)完成。
+
:為了應付日俄戰爭,砲台分為東、西砲台,設計的部分交由築城部本部,而工事執行由築城部基隆支部負責,因改建時期較晚,建築風格也較其他砲台具有日本的軍事格調及空間規劃,最終於1903年(清光緒29年)完成建築,備砲工事則在隔年1904(清光緒30年)年完成。
  
 
==地圖==
 
==地圖==

請注意,所有於 淡水維基館 所做的貢獻會依據 創用CC授權(姓名標示-以相同方式分享) 授權條款發佈 (詳情請見 ThisSite:版權)。 若您不希望您的著作被任意修改與散佈,請勿在此發表文章。
您同時向我們保証在此的著作內容是您自行撰寫,或是取自不受版權保護的公開領域或自由資源。 請勿在未經授權的情況下發表文章!

若要編輯此頁面,請回答以下的問題 (更多資訊):

取消 | 編輯説明(以新視窗開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