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編輯 煥民新村

前往: 導覽搜尋

警告:您尚未登入。 若您進行任何的編輯您的 IP 位置將會被公開。 若您 登入建立帳號,您的編輯將會以您的使用者名稱標示,擁有其他優點。

此編輯可以被還原。 請檢查以下比較表,確認您是否要還原,然後儲存以下變更以完成編輯還原。
最新修訂 您的文字
行 1: 行 1:
[[檔案:蟾蜍山聚落圖.jpeg |thumb|350px|right| 圖檔簡述:蟾蜍山聚落圖<br>(翻拍自蟾蜍山大客廳) ]]
+
[[檔案:蟾蜍山.jpg|thumb|350px|right| 圖檔簡述:此為蟾蜍山現今樣貌]]
  
 
==簡介==
 
==簡介==
位於臺北市[[公館]]的蟾蜍山山腳下,由財團法人臺北市文化基金會維管。隨著國民政府來台,城鄉移民遷入,政府配給了一部分眷村少數軍人眷屬,最早稱為「克難甲、 乙、丙、丁」四個軍眷村,甲村現成為公館國小所在,丁村六戶全數搬遷,乙、丙村則合併為「煥民新村」。與[[寶藏巖]]同為臺北市少見的山城眷村聚落,但「煥民新村」同時也是臺北現存歷史最悠久的空軍眷村,是由早期的軍眷與後期的城鄉移民共同築居而成。
+
位於臺北市公館的蟾蜍山山腳下,由財團法人臺北市文化基金會維管。與[[寶藏巖]]同為臺北市少見的山城眷村聚落,但「煥民新村」同時也是臺北現存歷史最悠久的空軍眷村,是由早期的軍眷與後期的城鄉移民共同築居而成。[[蟾蜍山蠶業改良場宿舍]]以及農改場宿舍群皆位於此地。自建村以來,煥民家屋成為軍與眷們遮風避雨之處,是臺灣少數與軍事基地共構的山城眷村,從狹小的四坪半空間到現在的樓房,從一家兩三口到一個大家族,從素不相識到休戚與共,從年輕力壯到逐漸凋零,大半輩子的生活故事在此存續。
  
 
==記事==
 
==記事==
行 10: 行 10:
 
*1962年:以空軍徐煥昇上將與王衛民中將為名,合併更名為「煥民新村」。
 
*1962年:以空軍徐煥昇上將與王衛民中將為名,合併更名為「煥民新村」。
 
*2010年:煥民新村39戶開始搬遷至2011年全數搬離。
 
*2010年:煥民新村39戶開始搬遷至2011年全數搬離。
*2017年:舉辦五場「共好蟾蜍山」參與式社區工作坊,了解居民的問題與需求以及對社區的期望。
 
 
*2020年:現在所見即是整修後重生後的焕民新村。
 
*2020年:現在所見即是整修後重生後的焕民新村。
  
行 24: 行 23:
  
 
==相關連結==
 
==相關連結==
*[https://www.facebook.com/xuefu2018/ 臺北市大安區學府社區發展協會]
+
:*[https://www.facebook.com/xuefu2018/ 臺北市大安區學府社區發展協會]
 
 
==參考資料==
 
*蟾蜍山大客廳現場資料
 
  
  
 
[[Category:景點]]
 
[[Category:景點]]

請注意,所有於 淡水維基館 所做的貢獻會依據 創用CC授權(姓名標示-以相同方式分享) 授權條款發佈 (詳情請見 ThisSite:版權)。 若您不希望您的著作被任意修改與散佈,請勿在此發表文章。
您同時向我們保証在此的著作內容是您自行撰寫,或是取自不受版權保護的公開領域或自由資源。 請勿在未經授權的情況下發表文章!

若要編輯此頁面,請回答以下的問題 (更多資訊):

取消 | 編輯説明(以新視窗開啟)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