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編輯 清法戰爭西仔反戰役

前往: 導覽搜尋

警告:您尚未登入。 若您進行任何的編輯您的 IP 位置將會被公開。 若您 登入建立帳號,您的編輯將會以您的使用者名稱標示,擁有其他優點。

此編輯可以被還原。 請檢查以下比較表,確認您是否要還原,然後儲存以下變更以完成編輯還原。
最新修訂 您的文字
行 2: 行 2:
 
[[檔案:點石齋畫報滬尾戰役圖.jpg|thumb|right|400px|{{檔案:點石齋畫報滬尾戰役圖.jpg}}]]
 
[[檔案:點石齋畫報滬尾戰役圖.jpg|thumb|right|400px|{{檔案:點石齋畫報滬尾戰役圖.jpg}}]]
 
==簡介==
 
==簡介==
  [[清法戰爭]]是[[1883年]]至1885年間大清帝國與法國為越南主權問題而爆發的戰爭,而[[西仔反戰役]]是指[[清法戰爭]]期間,於[[1884年]](清光緒10年)8月至[[1885年]](清光緒11年)6月,法國遠東艦隊與清軍在臺灣北部與澎湖之間發生的戰役總稱,下分[[基隆戰役]]、[[滬尾戰役]]、[[澎湖戰役]]。
+
  [[清法戰爭]]是1883年至1885年間大清帝國與法國為越南主權問題而爆發的戰爭,而[[西仔反戰役]]是指[[清法戰爭]]期間,於[[1884年]](清光緒10年)8月至[[1885年]](清光緒11年)6月,法國遠東艦隊與清軍在臺灣北部與澎湖之間發生的戰役總稱,下分[[基隆戰役]]、[[滬尾戰役]]、[[澎湖戰役]]。
  
 
  「西仔」指法蘭西;「反」通「叛」,是指戰爭、動亂之意。「[[清法戰爭]]」以前在歷史教科書稱為「[[中法戰爭]]」,對臺灣近代史影響重大,不但強化了[[劉銘傳]]在朝廷的地位,更促成了臺灣建省。
 
  「西仔」指法蘭西;「反」通「叛」,是指戰爭、動亂之意。「[[清法戰爭]]」以前在歷史教科書稱為「[[中法戰爭]]」,對臺灣近代史影響重大,不但強化了[[劉銘傳]]在朝廷的地位,更促成了臺灣建省。
行 16: 行 16:
 
  1884年(光緒10年)8月3日傍晚,法軍艦隊開到基隆外海,以要求補給為藉口,但被劉銘傳所拒,法軍於5日上午大舉發動砲擊,基隆守將在劉銘傳督戰下包括章高元、蘇得勝、鄧長安、曹志忠等人在大沙灣夾擊法軍。法軍在這一天中幾乎毀了基隆的砲臺設施,於是清軍退入第二線。法軍第一次在大沙灣以四、五百人的陸戰隊在砲火的掩護下登陸,第二、三天則展開激烈槍戰,最後清軍反攻將法軍營陣攻陷,法軍退回艦上,第一次的登陸戰遂告失敗。8月29、30、31日,法艦再次砲擊基隆,基隆守軍亦開砲還擊。孤拔將軍採用港口封鎖策略,兵分兩路:一路正面攻基隆,一路攻滬尾。
 
  1884年(光緒10年)8月3日傍晚,法軍艦隊開到基隆外海,以要求補給為藉口,但被劉銘傳所拒,法軍於5日上午大舉發動砲擊,基隆守將在劉銘傳督戰下包括章高元、蘇得勝、鄧長安、曹志忠等人在大沙灣夾擊法軍。法軍在這一天中幾乎毀了基隆的砲臺設施,於是清軍退入第二線。法軍第一次在大沙灣以四、五百人的陸戰隊在砲火的掩護下登陸,第二、三天則展開激烈槍戰,最後清軍反攻將法軍營陣攻陷,法軍退回艦上,第一次的登陸戰遂告失敗。8月29、30、31日,法艦再次砲擊基隆,基隆守軍亦開砲還擊。孤拔將軍採用港口封鎖策略,兵分兩路:一路正面攻基隆,一路攻滬尾。
  
  10月1日,法軍在孤拔親自指揮下,於今日仙洞一處海岸登陸成功,守軍蘇得勝、[[章高元]]與曹志中等人極力抵抗後,轉進第二線;10月3日,法軍在無抵抗下向前推進,佔領基隆西部;10月4日,法軍又攻破大沙灣,基隆市區終告淪陷,清軍退到月眉山與獅球嶺一帶據山險防守;10月8日法軍攻佔獅球嶺各堡壘,基隆遂全為法軍所佔領。
+
  10月1日,法軍在孤拔親自指揮下,於今日仙洞一處海岸登陸成功,守軍蘇得勝、[[章高元]]與曹志中等人極力抵抗後,轉進第二線;10月3日,法軍在無抵抗下向前推進,佔領基隆西部;10月4日,法軍又攻破大砂灣,基隆市區終告淪陷,清軍退到月眉山與獅球嶺一帶據山險防守;10月8日法軍攻佔獅球嶺各堡壘,基隆遂全為法軍所佔領。
  
 
  右圖是光緒10年(1884)法軍攻打基隆時所繪製的「攻擊基隆」圖,其中記載[[清法戰爭]]時清廷在基隆部屬的礟臺與大砲種類,以及法國軍艦配置位置。
 
  右圖是光緒10年(1884)法軍攻打基隆時所繪製的「攻擊基隆」圖,其中記載[[清法戰爭]]時清廷在基隆部屬的礟臺與大砲種類,以及法國軍艦配置位置。
行 25: 行 25:
 
*[https://www.facebook.com/tamsuihistoricalmuseum/videos/2541457199454612/ 清法戰爭滬尾之役GIS圖像套疊影片]
 
*[https://www.facebook.com/tamsuihistoricalmuseum/videos/2541457199454612/ 清法戰爭滬尾之役GIS圖像套疊影片]
  
  [[孤拔]]一方面攻打基隆,一方面命[[李士卑斯]]率領戰艦攻打滬尾(今淡水)。滬尾守將[[孫開華]]為防堵法艦長驅直入,在河口處以沉船截江塞港,並布置水雷,設法將法國軍艦擋在外海。[[李士卑斯]]早在9月初就曾派「魯汀號」(Lutin)進行過偵察,後來又派「蝮蛇號」(Vipère)進行監視,對淡水港的情況相當熟悉。他鑒於淡水河已用沉船堵塞航道,便將軍艦停泊於河口外的海面上,並向淡水守軍發出最後通牒,如果不投降將發動炮擊。
+
  [[孤拔]]一方面攻打基隆,一方面命[[李士卑斯]]率領戰艦攻打滬尾(今淡水)。滬尾守將[[孫開華]]為防堵法艦長驅直入,在河口處以沉船截江塞港,並布置水雷,設法將法國軍艦擋在外海。[[李士卑斯]]早在9月初就曾派「魯汀號」(Lutin)進行過偵察,後來又派「蝮蛇號」(Vipère)進行監視,對淡水港的情況相當熟悉。他鑒於淡水河已用沉船堵塞航道,便將軍艦停泊於河口外的海面上,並向淡水守軍發出最後通牒,如果不投降將發動炮擊。
  
 
  10月2日(農曆8月14日中秋節前一天)清晨,法軍開始全面砲轟滬尾,連續十餘小時,發射一、兩千發砲彈。馬偕博士有這樣的記載:「有一個砲彈打毀了牛津學堂的一部份,另一個打毀了女學堂的一角,又另一個打中了我們前面的一塊大石頭,把它拋到空中散成無數細末,揚起了雲一般的灰塵和砂石。炮火停止之後,門外百呎之處有六個尚未爆炸的彈頭,各重50磅,我們叫人很謹慎地把它搬到河邊,放在一艘小船上,沉入河中。」
 
  10月2日(農曆8月14日中秋節前一天)清晨,法軍開始全面砲轟滬尾,連續十餘小時,發射一、兩千發砲彈。馬偕博士有這樣的記載:「有一個砲彈打毀了牛津學堂的一部份,另一個打毀了女學堂的一角,又另一個打中了我們前面的一塊大石頭,把它拋到空中散成無數細末,揚起了雲一般的灰塵和砂石。炮火停止之後,門外百呎之處有六個尚未爆炸的彈頭,各重50磅,我們叫人很謹慎地把它搬到河邊,放在一艘小船上,沉入河中。」
行 37: 行 37:
 
===澎湖戰役===
 
===澎湖戰役===
 
[[檔案:清法戰爭澎湖之役.jpg|thumb|right|400px|{{檔案:清法戰爭澎湖之役.jpg}}]]
 
[[檔案:清法戰爭澎湖之役.jpg|thumb|right|400px|{{檔案:清法戰爭澎湖之役.jpg}}]]
  滬尾戰役之後清法兩方在北部山區展開一系列攻防戰,清軍不敵但仍固守戰線,法軍則因霍亂、傷寒等疾病,戰力損失慘重。最後法軍艦司令[[孤拔]]在「鎮海之戰」中被當地清軍擊退並可能負傷,率軍攻佔澎湖,戰時從1885年3月29日(光緒11年2月13日)當天,孤拔率領遠東艦隊砲轟澎湖的砲臺,同時另派一兵團登陸佔據紗帽山開啟戰事,1885年3月31日(光緒11年2月15日)清軍接連敗退,最後法軍順利攻佔媽宮港、控制澎湖本島全境,擊退清軍。
+
  滬尾戰役之後清法兩方在北部山區展開一系列攻防戰,清軍不敵但仍固守戰線,法軍則因霍亂、傷寒等疾病,戰力損失慘重。最後法軍艦司令[[孤拔]]在「鎮海之戰」中被當地清軍擊退並可能負傷,率軍攻佔澎湖,戰時從1885年3月29日(光緒11年2月13日)當天,孤拔率領遠東艦隊砲轟澎湖的砲臺,同時另派一兵團登陸佔據紗帽山開起戰事,1885年3月31日(光緒11年2月15日)清軍接連敗退,最後法軍順利攻佔媽宮港、控制澎湖本島全境,擊退清軍。
  
 
  法軍攻佔澎湖後,[[孤拔]]卻於1885年6月11日因疫病或因重傷死於澎湖媽宮(今馬公);1885年6月9日《中法新約》簽訂,雙方停戰,加上孤拔病逝,法軍撤離澎湖,西仔反戰事宣告結束。
 
  法軍攻佔澎湖後,[[孤拔]]卻於1885年6月11日因疫病或因重傷死於澎湖媽宮(今馬公);1885年6月9日《中法新約》簽訂,雙方停戰,加上孤拔病逝,法軍撤離澎湖,西仔反戰事宣告結束。
行 44: 行 44:
  
 
==影響==
 
==影響==
  清廷於此役發現臺灣的海防戰略重要,戰後便宣布臺灣建省,命[[劉銘傳]]以福建巡撫的身分兼任首任臺灣巡撫,推動臺灣新政,強化臺灣的防衛能力,並於澎湖群島興建新砲臺以及強化舊砲臺防禦能力。歷經此役後,北部戰略價值被突顯強化,因此新政多移往臺北城,新政也集中在臺灣北部,這令臺灣的政經中心由臺南移往臺北,直至今日。清法戰爭加深了晚清中國社會的亡國感,同時間接成為晚清眾多革命的原因之一。
+
  清廷於此役發現臺灣的海防戰略重要,戰後便宣布臺灣建省,命[[劉銘傳]]以福建巡撫的身分兼任首任臺灣巡撫,推動臺灣新政,強化臺灣的防衛能力。並於澎湖群島興建新砲臺及強化舊砲臺防禦能力。歷經此役後,北部戰略價值被突顯強化,因此新政多移往臺北城,新政也集中在臺灣北部,這令臺灣的政經中心由臺南移往臺北,直至今日。
  
 
==參考資料==
 
==參考資料==

請注意,所有於 淡水維基館 所做的貢獻會依據 創用CC授權(姓名標示-以相同方式分享) 授權條款發佈 (詳情請見 ThisSite:版權)。 若您不希望您的著作被任意修改與散佈,請勿在此發表文章。
您同時向我們保証在此的著作內容是您自行撰寫,或是取自不受版權保護的公開領域或自由資源。 請勿在未經授權的情況下發表文章!

若要編輯此頁面,請回答以下的問題 (更多資訊):

取消 | 編輯説明(以新視窗開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