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編輯 淡水良師志/維尼.維尼–人生不下課的公民老師鄭煒儒

前往: 導覽搜尋

警告:您尚未登入。 若您進行任何的編輯您的 IP 位置將會被公開。 若您 登入建立帳號,您的編輯將會以您的使用者名稱標示,擁有其他優點。

此編輯可以被還原。 請檢查以下比較表,確認您是否要還原,然後儲存以下變更以完成編輯還原。
最新修訂 您的文字
行 7: 行 7:
 
<center>
 
<center>
  
===不是「職業」,是為理想===
+
<center>
  
  當過練習生,讀過商學、法學、大眾傳播,豐富的閱歷足以讓鄭煒儒老師選擇更加優越的工作,但他最後卻選擇了教師這個職業。「如果以我的標準來考量,是不會有人來當老師的。」鄭煒儒老師對於教師這個職業,或者說是對自己有很高要求。不只於課堂上的教學,還關心學生個人的未來發展,鄭煒儒老師對於教育懷有無限的熱情。在學生的眼中,鄭煒儒老師更像是一個長輩家人般的存在。
+
===「在孩子心中,埋下一顆待發芽的種子,等待春風來臨時,長出新枝,帶他走一輩子。」===
  
  而教師卻不是鄭煒儒老師的「職業」,他從來不是有志於教師這個職業,他志在於國家的未來。目前在他看來當老師可以實現他對於國家未來的理想,所以他選擇當一名老師。鄭煒儒老師也表示,如果有一天他覺得教師不足以實現他的理想的時候,他就會離開學校。
+
一走進他的教室,映入眼簾的便是窗邊那一枝樹幹,樹梢之下擺滿了各式植栽,盆裡懸著鳳蝶一個個五彩斑斕的蛹,好似巴不得把整個宇宙搬進教室裡。牆上大大寫著「把自己種回來」,若不過問,很難領會他的教育理念,一旦去暸解,必然會與之產生共鳴,並為之感動。
  
  在成為教師之前他曾選擇了當一名律師,但他發現律師這個職業所面對的都是社會的黑暗面。人總是有不愉快才會來找律師,他不願意麵對這些黑暗面,轉而選擇成為一名教師。鄭煒儒老師認為,孩子是這個社會上最單純的群體,即便有些學生會調皮搗亂,但相對於社會上的其他人來說,他們還是最單純沒有壞想法的,與學生的接觸也是最為愉快的。在鄭煒儒老師看來,教師與律師一樣,做的事都是在維護社會的正義。律師、法官等人是在人犯錯了之後才出面維護正義,而教師做的則是對人進行教化,使人不要犯錯。 「與其事後再來維護社會正義,為什麼不事前做呢?教育做好了,司法訴訟就不會多。」法制教育也是鄭煒儒老師想要推動進行的。
+
    他像水,又像是發光體,看似能夠順著各種容器的模樣改變自己的形狀,但卻有其獨特的力量,總能影響周遭的生命體,讓每一個生命綻放光芒、相互輝映。人們叫他杜老師、杜主任,亦或是杜校長。曾有人笑稱他是「摩登原始人」,身穿一襲唐裝與功夫褲的杜守正,古意的風格卻又帶給人一股通天接地的生氣勃勃。
  
  鄭煒儒老師所在的淡水商工有很多來自不同階層的學生,大多數學生的家庭背景都沒有很好。讓家庭背景處於弱勢的學生有翻身的機會,讓這些學生都有選擇自己人生的權力,這也是鄭煒儒老師想要通過教育實現的。
+
    曾經有著二十年教育生涯的杜守正老師,雖生長於台南,卻有著與淡水特別的緣份。在學生時期,他便經常北上,去到校園民歌運動之濫觴的藝文聖地「淡水動物園」與好友一起玩琴棋書畫、研究古今哲理、談志業夢想。投入小學教育後,便在水源國小一教二十年。在2017年進入教育局工作兩年後,歷經波折,幾乎決定要揮別教育生涯之際,又轉念回到了教育現場。一回便如同回到了他教育的起點,回到了二十年前進入水源國小第一次帶班的那間教室,將展開又一段未知的感動之旅。
  
  
 +
===踏上教育之路——決定一生的感動===
 +
 投身教育二十年到現在,依然充滿熱情的杜老師,談起他第一次決心要投入教育時的瞬間,依舊能清晰描繪到他大學時期看了電影《魯冰花》,觸動了國中時期母親無意間在他心中播下心靈種子的感動時刻。
  
===不一樣的教室===
+
    杜守正從小在台南長大,父母教育程度都不高,媽媽甚至沒有念過書,因此從小家裡也不太管孩子唸書。小時候杜守正讀偏鄉小學,十分調皮愛玩,不愛讀書,誰家門窗破了總是會第一個想到他。升上了國中之後,爸爸經常不在家,家中生計多靠媽媽拚命賣餅來維持,第一學期老師催促著要繳交學費,杜守正回家跟媽媽說:「明天要交學費了。」大約兩三百塊的學費,媽媽給不出來,當時杜守正看著媽媽走出庭院向嬸婆借錢,卻在客廳意外聽見嬸婆用閩南語回應:「啊你老公不是有在賺錢嗎?」只見媽媽仍舊低聲下氣地像嬸婆借來了錢當作自己的學費,那一個學期,他人生中第一次考了全校的第一名。之後便開始認真讀書,成績名列前茅,之後考上了台南的第一志願——台南一中。
   
 +
    杜守正考上了成功大學工業管理科學系,原本並沒有接觸教育領域,然而在大三那年,因為看了電影《魯冰花》,剎那間從電影當中的感動,連結到了國中時期看見母親為了讓兒女讀書而不顧一切的觸動,從原本愛玩的孩子變成奮發讀書的學生,杜守正決定要投入教育,去觸動那些偏鄉小學的孩子。在股票第一次破萬點的1990年,人們都懷著成為科技新貴理想的時代,杜守正決定要辦小學,當時身邊的人都說他頭殼壞去,投入教育就如同跳入巨大的漩渦一樣,搞不好連泡沫都沒有,雖然知道確實如此,但杜守正心想「不管環境如何,如果不做,連自己都沒有。」於是仍忠於內心深處的感動,決然踏入了教育的領域。
  
  佈置班級是大多數老師都會做的事,而鄭煒儒老師的班級卻跟別的教室大為不同。從教室窗戶外的一排綠植,到教室內的沙發、茶几、衣架,還有各種大大小小的玩偶,這樣的裝飾與其說是教室,更像是一個小型的家庭客廳。這些教室裝飾都是鄭煒儒老師自費在學生開學之前就完成的。
 
  
  老師已經畢業的學生回到學校看到這間教室都稱之為是「皇家學院」,鄭煒儒老師就告訴他現在的學生們:「學長姐都說你們像是在學校的皇家學院讀書,那你們的言行能不能像個皇室成員?」他曾將環境的重要性比喻成「熱炒店」和「高級西餐廳」,就像在熱炒店吃飯人習慣會大聲嚷嚷,而在高級西餐廳裡總會注重禮儀。鄭煒儒老師希望從環境方面來約束學生的行為,他稱這也是一個「實驗教育」與其一成不變的教學方式教出死氣沉沉的學生,不如做出點實驗性的改變,能改善學生的狀況最好,否則也不會更差。
+
===發亮的眼神 與孩子的第一次觸動===
 +
      當完兵,讀完了師資班之後,便在友人的推薦之下選擇了座落在大屯山腳下的山邊小學——水源國小。1996年暑假,杜守正揹著行李去到了水源國小的單身宿舍,開始了二十多年的水源生活。
  
  把教室佈置得這樣溫馨還有一個原因,是鄭煒儒老師想給學生一個家的感覺。班級裡很多學生的家庭情況並不好,老師曾給學生做過家訪,有幾個學生的家只能用「家徒四壁」來形容。老師也希望把這些同學在舒適的環境裡讀書,讓他們感受到自己跟別人一樣可以有這樣的環境。最好可以啟發到他們將來會更認真經營自己的人生,不一定要賺大錢,可最起碼可以給自己或給他的家人一個舒適的環境。
+
    這是一所只有六個班的學校,每個年級只有一班,當年杜守正教的第一班是有著46位學生的五年級。學期開始不久,杜老師出了份作文作業,題目叫做「水源風光」;某日晚上,獨自一人在單身宿舍批改作文簿時,改到了阿焜的作文簿,因為阿焜的字體歪七扭八很難改,因此看到了阿焜的名字便皺起眉頭,然而那天一翻開,卻驚喜地發現了他在第一段寫了一首童詩,杜守正在感動之餘,便拿起了吉他為他的童詩譜曲。
  
 +
    隔天發作文簿時,他當在全班孩子的面前讀出了阿焜寫的詩,還拿出了吉他伴奏,用自己譜的旋律讓全班一起唱這首「水源風光」。
  
===聽爸爸的話===
+
「水源風光好/蟲兒常飛/鳥兒常叫/
 +
  水源風光好/花兒常開/人兒常笑/
 +
          大樹公公常睡覺/小狗汪汪叫/四處真熱鬧」
  
  在和老師的談話過程中,一直都會提到的一個人,就是他的父親,我們一直都想去家中採訪他的父親,但由於父親重病在床,考慮到很多因素,只能作罷,這一段時間以來,煒儒老師也是相當的辛苦,家住桃園,但卻堅持每天通勤,早上開車到學校上課,晚上開車回家照顧父親。他說,父親像一個領航員一樣引導他的方向。
+
    當時,杜守正看見了阿焜發亮的眼神和燦爛的笑容,那樣的感動也感染了班上其他的孩子,感動便在孩子與杜守正老師之間相互激盪,蹦出了一次又一次的火花。從那之後,開始了杜守正與孩子之間一連串的創作與交流,也多次在校園與社區中和孩子一起舉辦演唱會,甚至在十年後錄製成了專輯。「水源的歌」對水源國小的孩子來說,是童年時期深刻的回憶,也是杜守正老師與每一屆學生共同的語言。對杜守正來說,這是一個在教育路途中,觸發感動的源頭。
  
  「他小時候乍看是專制,真的看見你聽起來也覺得是專制,可是我長大我自己當了老師之後,我並不覺得是專制。他真的是我的領航員,他很早就發現我的能力特質在哪邊,所以他怕我走冤枉路,他就會告訴我說,你就只能念這些。如果我真的不適合,我真的超討厭,我會念的好嗎?不會。但是我爸幫我選的,我都念超好」他對我們解釋父親對他的要求,因為父親受教育的程度高,而且很瞭解他,很容易就能發現他的能力特質。小時候也曾經誤會過爸爸,覺得他管得太過,大到人生方向,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甚至到了大學還要求他十二點前就要回家,但也正是這樣才有了今天的他,他也會要求學生有良好的生活素養,他說只要家庭教育是好的,後面都很難歪了,一個人有好的生活素養,成功只是遲早的事情。
 
  
  爸爸影響了老師價值觀,甚至爸爸和他說如果對教育沒有熱情了,就不要留在這個崗位,把機會留給新的人,新人一定比他有熱情。
+
===「做比爸爸更好的爸爸,但爸爸終究是爸爸。」===
 +
    在水源單身宿舍的日子,杜守正常常看到孩子不對勁時,便會邀請他們說:「來!放學後到老師家宿舍來,老師煮飯請你吃!」一日,有位學生阿儒去到了杜守正老師的宿舍,在飯後泡茶談心之際,阿儒便向他道出了自己對爸爸的怨恨與不滿,也講出了自己感情上的困擾,當時在送阿儒離開宿舍之際,杜守正送給了他一句話:「做個比爸爸更好的爸爸,但爸爸終究是爸爸。」這句話是對孩子的鼓勵,但其實也是對自己的期許。

 +
    在杜守正的心中,對爸爸的心情也像阿儒一樣,一直一來都十分複雜,他說:「所有你能想到年輕丈夫會做的壞事他都做了。」在家族當中,爸爸是讓親戚們擔心和頭痛的大孩子,從他國中時期開始,爸爸便經常不回家,也經常從各方得知爸爸的負面消息。杜守正對爸爸有過不滿和怨恨,但更多的是擔心,因此一直以來杜守正都希望能夠改變自己的爸爸,也期許自己能夠去成為更好的人。然而在成長的過程中,他也逐漸學習接納這樣的父親,無論是好是壞,爸爸終究是自己的爸爸。這樣真實的生命體會,成為他能夠與孩子對話的素材,也成為能夠開啟孩子心門的鑰匙。
  
 +
    在阿儒和老師談心的隔天,阿儒在學校跟杜老師要了毛筆和紙,寫下了一首童詩:
  
===師者態度:中輟生===
+
「百年難忘教師恩,千年難忘友誼情;
 +
    我跟老師如好友,泡茶聊天談心事。」
  
  很難以想像這樣的人就在你身邊,一個不知道媽媽是誰,爺爺奶奶相繼離開,與有前科的爸爸住在一起的學生。但鄭煒儒卻決定要勸他來上學。
+
    2005年,杜守正在社區辦了一場教育演唱會,在颳風下雨、低溫六度的寒風中,向大家分享了這與孩子共同的生命故事,已畢業十年的阿儒當場又寫了一首詩「守正師存」,送給了他:
  
  「你已經三天沒來上課咯?這次一定要和我回去上課了,身上這麽髒,可以洗澡嗎?制服呢?泛黃成這樣怎麽行,家裡有洗衣機嗎?」事後,我們問鄭煒儒為什麼在這樣的處境下還要勸他回來上學,一方面勸回來實屬不易;另一方面,勸回來又真的能有什麼改變嗎?這與鄭煒儒的教學理念有關聯,他認為學校所教導的最重要的是做事態度其次是學業。
+
「守山守地守水源,
 +
  正心正品正其氣;
 +
  師恩師情師友愛,
 +
    存年存月存長久。」
  
  「這樣的學生是需要幫助的,作為老師我既然發現了這件事就要去做點什麼;再者,我讓他回學校是要讓他在乎這件事,或者他覺得我很在乎這件事,所以你一定要來,趁他還願意聽你的話,要求他。我覺得如果每個老師都有並且實施這種功能的話,社會會穩定。」 後來,老師陪同學生一起吃完早餐,老師要載這位學生一起去學校,拿下安全帽給他。學生低聲說了一句,如果你是我爸爸就好了。鄭煒儒說,當時我真的非常難過,但我有表現出很堅強。他對學生說,你不能選擇你有怎樣的父親,但你可以選擇將來你要當怎樣的父親。
+
    杜守正也第一次邀請了自己的爸爸上台,與自己一同表演,杜爸爸彈著吉他、杜兒子則吹著口琴,當時這一段故事與師生情誼,不僅存在於學生與老師的生命裡,也感動了現場的觀眾,再次漾起教育的漣漪。
  
  「畢竟我不能一直陪著他,他要學會自己獨立去面對事情,我不希望他對我產生依賴。」
 
  
===多元教學:課程與社團===
+
===用生命帶領生命===
  
  在選擇拍攝老師的時候就是鄭煒儒多元的課程與社團所吸引:愛情經濟學、口語表達、大眾傳播社等。
+
    杜守正的教育理念,便在與孩子的相互碰撞中逐漸理出脈絡。他說自己的核心理念是:「從生活的感動經驗進入教育的世界,最後回到自己的生活。」他一直以來秉持著這樣的作風,在帶每一屆不同的孩子時,便會隨著不同的需求、環境而「長」出各種各樣的課程活動與教學方式,表面上看似豐富有趣,然而他真正在做的事情,都是在孩子心中播下能夠帶來感動的種子。
+
 
  我們詢問了鄭煒儒設立這些課程的意圖。對於愛情經濟學,他說,其實愛情只是個引子,我只是想和他們講講經濟學而已。老師總是這樣子的,想盡辦法去讓課程呈現的更有趣;至於口語表達,他認為是每個人有機會都一定要去了解的課程,畢竟人是社交動物,會說話總是更加分的,相反的就容易吃虧,我想我的學生不論將來是讀大學或者是進入社會,都能有一個比較好的基點。
+
    杜守正歷經二十年的教育之路,結合了自身經驗和蘊藏宇宙哲理的易經提出了教育的三個層次。第一,「教育就是『發現』——我是誰?」他用種子來比喻一個人,什麼樣的種子便會長出什麼樣的植物,是小草就長成小草,是玫瑰花就長成玫瑰花,如果是小草卻期待他長成大榕樹,給他再多的養分也是不可能的。他說:「太陽曬太多會曬死,水太多會淹死,養分太多會肥死。」透過教育,他想幫助孩子找到自己的天性、天命,走屬於自己的成長之路,來活出像樣的自己。因此每年他總會在教室裡會擺上一株植物,從種子開始培育,讓孩子見證一個生命的成長。
 +
 
 +
    第二,「教育就是『關係』——我從哪裡來?」在家中有與父母、手足的關係,而在大自然中有天地、有萬物,在教育現場,杜守正老師總會盡可能讓孩子與大自然接觸、與土地、與人建立關係。他發明了一個特別的教室佈置,讓全班的同學一起畫出以水源國小為中心的地圖,並畫出每位同學家的所在位置,這叫做「心靈地圖」他也曾經每週帶著全班陪一位同學走「回家的路」,不僅讓每位同學之間有更緊密的連結,也把每一個人的家庭納進了班級的教育現場中。透過這些連結,讓情感在關係當中流動,讓這些能量化為成長的養分。
 +
 
 +
    最後,「教育就是『感動』——我要往哪裡去?」透過關係來感動彼此,杜老師說:「感動,意思就是『感知行動』!」他常將人的身體比喻為樂器,如果將自己的頻率與孩子調到一致,引起共鳴,感受到了之後就會有所行動,他又會進一步說:「中間的兩個字合再一起,就是『知行合一』」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創了一個字,將「知」字放在「行」字的中間,讀作「幹」,意味著通過將感動帶給孩子,使所學能夠實踐於生活,成為造就生命的內容。
 +
 
 +
    年輕時期帶班,因著對教育的熱忱和與孩子真誠的相處,面對孩子的各種情況總會經歷許多情緒起伏與煩惱,從在單身宿舍的日子到現在,常常會夢到孩子的事。某一天在單身宿舍時,心裡突然有一個聲音突然冒出來,他說:「當時是杜守正跳出來告訴杜守正,應該要怎麼怎麼做」突然一瞬間的開竅,他把自己在教學上的各種方式與背後的理念整理成一套系統,成為了一系列的課程,叫做「少年禮」。其中分成了四大主軸,分別為「人與自然」、「人與土地」、「人與自己」和「人與人」。這就是杜守正老師所發現的,活活的教育主軸,從中長出活生生的課程,栽培一顆顆與眾不同的種子。
 +
 
 +
 
 +
===一度為「孝」親 欲辭別教育職涯===
 +
 
 +
    2017年,杜守正從原本在水源國小教導主任的位置上,進入了新北市教育局工作,並且考取了候用校長的資格。然而隔年年底,心中惦念的父親卻因腦部中風,開始在台北與台南間來回奔波照顧父母,心中因父母生病開始思考許多。2019年六月候用校長仍沒有足夠缺額可分發至學校,他深思教育的根源在於「孝」,經過反覆思量,他決定請一年的「侍親假」回家侍奉父母,但若請長假離開教育局,便很難有機會再分發校長一職, 因此各方前輩與長官皆紛紛關心提點他,希望他能夠有兩全的做法,然而當時他仍未改決心。
 +
 
 +
    直到一位與杜守正有著二十年因緣的的老前輩李端容校長,在一夜與他相約談話之後,便使他轉變了請「侍親假」的意念。李端容校長,雖然只與杜守正見過四次面,但卻是在二十年前聽到別人分享杜守正的「少年禮」課程後,便私下跑到他的單身宿舍相談、帶給青年的他深刻感動的貴人。2019年暑假前夕,李端容校長得知杜守正要請侍親假離開教育局之消息後,便對他說:「守正,你可不可以給我機會,讓我聽聽你怎麼講?」相約那一晚相談甚歡,談及杜守正決定請「侍親假」的原因,李端容校長說:「我支持你離開教育局」他一聽覺得「哇!」這是第一個人這麼跟他說,但是李校長下一句說:「但是我不支持你請侍親假」如果父母知道自己的孩子考上校長,卻因為請侍親假而幾乎放掉了自己當校長的機會,父母會做何感想?雖然這些杜守正並不是沒有想過,想過要如何跟父母交代,也想為家族做一些事,仍想持續做教育的是,但因深深尊敬的端容校長給予的一番建言,所以當時他變改變了原有的念想,說:「好!端容校長我聽妳的話!」
 +
 
 +
 
 +
===回到水源 把自己種回來===
 +
    2019年暑假,杜守正老師回到水源國小,再次回到自己熱愛的的教育現場,特別的是,他又再次回到了當初第一次帶班時的那間教室。就如同回到了最初的起點,展開一段新的旅途。
 +
 
 +
    這一年,他接手了四年甲班,一個只有17個孩子的班,教過他們的低年級老師說,17個孩子帶起來卻像71個;這個班在三年級時換了老師,班上也開始出現各種脫序情況,互嗆、排擠,甚至有直接動手的暴力行為,每個老師都相當頭痛,一聽到杜老師要回來教這個班,許多老師都鬆了一口氣。
 +
 
 +
    「把自己種回來,也把孩子種回來。」這是杜守正回到水源心有所感的一句話,也是如今四年甲班牆壁上的座右銘。杜老師喜歡這麼比喻,面朝大屯山的水源國小,是教育萌芽小草的場所,大屯山如同一座巨大筆架,中間的虎頭山脈則猶如一隻毛筆,水源的操場像是一座硯台、而兩排教室便是墨條,孩子是一張張潔淨的白紙,杜守正願能用山間淌流的水源小溪與「水源的文房四寶」,和孩子一起譜畫生命的圖,並讓一顆顆與眾不同的種子,長出屬於自己的神采與風貌。
 +
 
 +
    水源國小校長林振勝曾說,是因為杜守正老師,才讓人們認識了水源,他也曾暗自推算自己的任期,是否有機會能夠讓杜守正老師接任水源國小的校長。然而杜守正說:「我想做一個多元文化教育的傳道者」,他不想要止於校長的位置,希望能夠四處講道、自行辦學,將他一生中的感動和人、土地與自然教會他的內容,傳遞給更多的人。
 +
 
 +
    對於水源,杜守正老師便如是那股源源不斷的清澈活水,是他用自己的生命與熱情,經過探索與嘗試而淌流出的希望之源,是歷經各種關係的交織而流瀉而出的感動之水,是經過衝撞與共鳴而激盪出的力量之泉。他從確認自己的教育天命後,在與天地、與自然、與人連結的關係當中迸發感動,成為茁壯的養分,不僅造就了如今的他、為適性教育長出了嶄新的靈感、也盼能使一株株萌芽的嫩苗茁壯成各種各樣獨特的生命。
  
  鄭煒儒所負責的大眾傳播社團更是辦的風生水起。鄭煒儒甚至為學生們爭取到走出課堂實踐的機會——拍攝麥香的廣告。關於這個廣告,鄭煒儒在一次講針對 108 課改的論壇中發表了自己的看法。他認為,108 課改所要求的多元課堂對應的是許多資源的不足。作為老師能為學生爭取到一些資源,只要能夠做到他都認為是一件很值得驕傲的事情。也有人問過鄭煒儒,你做這麼多實際上會對沒有做這麼多的老師造成一種壓力。他說,我當然有考慮到這點,其實很多事情並不在老師的職責範圍內,但他還是想按照他自己想做的去做,他有一個作為老師的理想。
 
  
  
行 59: 行 94:
  
 
<gallery>
 
<gallery>
檔案:良師誌06老師在講桌改考卷01.png|老師在講桌改考卷
+
檔案:淡水里民志03都市遊俠:險路不險001.jpg|修景中的休息時刻。
檔案:老師嚴肅1.jpg|老師嚴肅回頭
+
檔案:淡水里民志03都市遊俠:險路不險002.jpg|側拍。
檔案:良師誌06老師與同學們期末尾牙合照.png|老師與同學們期末尾牙合照
+
檔案:淡水里民志03都市遊俠:險路不險003.jpg|張駿加同學與江旻威同學談論修景計劃。
檔案:良師誌06老師與爸媽在教室合照.jpg|老師與爸媽在教室合照
+
檔案:淡水里民志03都市遊俠:險路不險004.jpg|工作人員合影。
 
</gallery>
 
</gallery>
 
}}
 
}}

請注意,所有於 淡水維基館 所做的貢獻會依據 創用CC授權(姓名標示-以相同方式分享) 授權條款發佈 (詳情請見 ThisSite:版權)。 若您不希望您的著作被任意修改與散佈,請勿在此發表文章。
您同時向我們保証在此的著作內容是您自行撰寫,或是取自不受版權保護的公開領域或自由資源。 請勿在未經授權的情況下發表文章!

若要編輯此頁面,請回答以下的問題 (更多資訊):

取消 | 編輯説明(以新視窗開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