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編輯 淡水環保志/妘遊戲-蕭妘羽老師

前往: 導覽搜尋

警告:您尚未登入。 若您進行任何的編輯您的 IP 位置將會被公開。 若您 登入建立帳號,您的編輯將會以您的使用者名稱標示,擁有其他優點。

此編輯可以被還原。 請檢查以下比較表,確認您是否要還原,然後儲存以下變更以完成編輯還原。
最新修訂 您的文字
行 22: 行 22:
 
===從做中學──教學方法===
 
===從做中學──教學方法===
  
:蕭妘羽說,教育學家[https://zh.wikipedia.org/wiki/%E7%BA%A6%E7%BF%B0%C2%B7%E6%9D%9C%E5%A8%81 杜威]的教育守則就是「從做中學」,不提倡只有課本上的學習,而是一邊做一邊學知識。而童軍在一百年前就在執行這件事,因此才沒有童軍課本,很多知識必須從「做」這件事情來發掘,讓學員們在做的同時也一併學習。也因此,童軍服務需要非常投入,要花很多時間做安排,這樣的挑戰對妘羽而言也是個未知數,畢竟一旦選擇當正式的童軍老師,便是走上不歸路了。
+
:蕭妘羽說,教育學家杜威的教育守則就是「從做中學」,不提倡只有課本上的學習,而是一邊做一邊學知識。而童軍在一百年前就在執行這件事,因此才沒有童軍課本,很多知識必須從「做」這件事情來發掘,讓學員們在做的同時也一併學習。也因此,童軍服務需要非常投入,要花很多時間做安排,這樣的挑戰對妘羽而言也是個未知數,畢竟一旦選擇當正式的童軍老師,便是走上不歸路了。
  
 
:想要設計「關於對環境的影響」的童軍課程。妘羽說現在的學生生活經驗可能比較少一點,一般而言,也沒幾個學生有登山經驗,所以她就會把這樣的活動帶入課程,成為一個必修的單元。妘羽透過實作活動,例如在教室裡放歪七扭八的紙板,當作登山步道,並讓他們畫出動物和生態,請他們想像自己正在登山,看看學生們對這座「山」的態度。「其實大家一開始都不知道我要幹嘛,我就請同學們拿報紙,然後兩張連在一起,挖一個洞。讓他們感受自己正在森林裡穿梭,要遵守哪個步道走才能順利登上山頂,結果活動結束,大家走不完也弄得亂七八糟,紙板也破掉,看到這些殘骸,我覺得對學生是一個很大的衝擊,關於如何正確對待森林。」妘羽藉由課程讓學生了解到,不同的方式和做法都能有不同的結果,而這個結果對環境、對個人帶來的意義與影響,就是課程最後想傳達給學生的最終目的。不直接告訴他們應該怎麼做,而是用課程設計帶領學生思考及判斷,最後由自己做出選擇,這就是妘羽堅持的「從做中學」。
 
:想要設計「關於對環境的影響」的童軍課程。妘羽說現在的學生生活經驗可能比較少一點,一般而言,也沒幾個學生有登山經驗,所以她就會把這樣的活動帶入課程,成為一個必修的單元。妘羽透過實作活動,例如在教室裡放歪七扭八的紙板,當作登山步道,並讓他們畫出動物和生態,請他們想像自己正在登山,看看學生們對這座「山」的態度。「其實大家一開始都不知道我要幹嘛,我就請同學們拿報紙,然後兩張連在一起,挖一個洞。讓他們感受自己正在森林裡穿梭,要遵守哪個步道走才能順利登上山頂,結果活動結束,大家走不完也弄得亂七八糟,紙板也破掉,看到這些殘骸,我覺得對學生是一個很大的衝擊,關於如何正確對待森林。」妘羽藉由課程讓學生了解到,不同的方式和做法都能有不同的結果,而這個結果對環境、對個人帶來的意義與影響,就是課程最後想傳達給學生的最終目的。不直接告訴他們應該怎麼做,而是用課程設計帶領學生思考及判斷,最後由自己做出選擇,這就是妘羽堅持的「從做中學」。

請注意,所有於 淡水維基館 所做的貢獻會依據 創用CC授權(姓名標示-以相同方式分享) 授權條款發佈 (詳情請見 ThisSite:版權)。 若您不希望您的著作被任意修改與散佈,請勿在此發表文章。
您同時向我們保証在此的著作內容是您自行撰寫,或是取自不受版權保護的公開領域或自由資源。 請勿在未經授權的情況下發表文章!

若要編輯此頁面,請回答以下的問題 (更多資訊):

取消 | 編輯説明(以新視窗開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