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編輯 淡水燈臺所

前往: 導覽搜尋

警告:您尚未登入。 若您進行任何的編輯您的 IP 位置將會被公開。 若您 登入建立帳號,您的編輯將會以您的使用者名稱標示,擁有其他優點。

此編輯可以被還原。 請檢查以下比較表,確認您是否要還原,然後儲存以下變更以完成編輯還原。
最新修訂 您的文字
行 2: 行 2:
  
 
==簡介==
 
==簡介==
  淡水燈臺所位於今[[淡水河]]北岸河口,為清領時期所設置,用以指示航行船隻方向的燈塔。清嘉慶元年(1796),為維護往來臺灣海峽船隻的安全,[[淡水]]居民以集資自建的方式,建立「望高樓」,是臺灣最早的燈塔,燈塔以花生油作為燃料來引導船隻,使船隻能順利進入[[淡水港]]。臺灣開埠後,各國來到[[淡水]]貿易,往來船舶更加頻繁,望高樓燈塔逐漸不敷使用,加以清廷尚未建立沿海航路標識,致使海難事件頻傳。中國在與各國通商條約中明載「通商各口分設浮樁、船號、塔表、望樓、由領事官與地方官會同酌視建造等」條款,外國公使遂照會清廷速建航路標識,以維護[[淡水]]航運安全。光緒十四年(1888)臺灣第五座燈塔就在此建立,採高低燈式的建築。低燈為一座高15.8公尺的白色方形鐵塔,裝用六等煤油定光燈,光力三百燭,見距九浬(約十七公里)。高燈的部分則是另立白色燈竿,光力為三百燭光,可見距十五海浬。日治時期,由[[淡水]]入港的各國船隻依舊需要淡水燈塔的指示航行,臺灣總督府派人遂測定浮標位置,並將燈塔納入管轄範圍,派人專門看顧燈塔,此外,明治31年(1898),臺灣總督府在沿岸各港口實施氣象觀測,淡水燈臺之燈臺手必須觀測[[淡水]]海岸每日天氣概況,其觀測內容有氣象月報、暴風報告等,並將該氣象情報通知沿岸船隻,以確保船隻航行安全。大正十五年(1926)淡水燈塔改用電燈,到了戰後才改用閃光燈,每三秒一閃,光力四千燭光,見距十一浬(約二十公里)。
+
淡水燈臺所位於今淡水河北岸河口,為清領時期所設置,用以指示航行船隻方向的燈塔。清嘉慶元年(1796),為維護往來臺灣海峽船隻的安全,淡水居民以集資自建的方式,建立「望高樓」,是臺灣最早的燈塔。燈塔以以花生油作為燃料來引導船隻,使其能順利進入淡水港,臺灣開埠後,各國來到淡水貿易,往來船舶更加頻繁,望高樓燈塔逐漸不敷使用,加以清廷尚未建立沿海航路標識,致使海難事件頻傳。中國在與各國通商條約明載「通商各口分設浮樁、船號、塔表、望樓、由領事官與地方官會同酌視建造等」條款,外國公使遂照會清廷速建航路標識,以維護淡水航運安全。光緒十四年(1888)台灣第五座燈塔就在此建立,採高低燈式的建築。低燈為一座高15.8公尺的白色方形鐵塔,裝用六等煤油定光燈,光力三百燭,見距九浬(約十七公里)。高燈的部分則是另立白色燈竿,光力為三百燭光,可見距十五海浬。日治時期,由淡水入港的各國船隻依舊需要淡水燈塔的指示航行,臺灣總督府派人遂測定浮標位置,並將燈塔納入管轄範圍,派人專門看顧燈塔,此外,明治31年(1898),臺灣總督府在沿岸各港口實施氣象觀測,淡水燈臺之燈臺手必須觀測淡水海岸每日天氣概況,其觀測內容有氣象月報、暴風報告等,並將該氣象情報通知沿岸船隻,以確保船隻航行安全。大正十五年(1926)淡水燈塔改用電燈,到了戰後才改用閃光燈,每三秒一閃,光力四千燭光,見距十一浬(約二十公里)。
  
 
==交通地圖==
 
==交通地圖==
 +
  
 
==參考資源==
 
==參考資源==
:*[[淡水學用語辭典]]
+
:*淡水學用語辭典
 +
 
 +
==相關頁面==
 +
 
  
 
==相關連結==
 
==相關連結==
 
:*[http://who.ith.sinica.edu.tw/s2s.action?v=1896;%E8%87%BA%E7%81%A3%E7%B8%BD%E7%9D%A3%E5%BA%9C;%E7%87%88%E8%87%BA%E6%89%80 燈臺所 - 臺灣總督府職員錄系統]
 
:*[http://who.ith.sinica.edu.tw/s2s.action?v=1896;%E8%87%BA%E7%81%A3%E7%B8%BD%E7%9D%A3%E5%BA%9C;%E7%87%88%E8%87%BA%E6%89%80 燈臺所 - 臺灣總督府職員錄系統]
 +
  
 
[[Category:景點]]
 
[[Category:景點]]
 
{{淡水政府機構導覽盒}}
 
{{淡水政府機構導覽盒}}

請注意,所有於 淡水維基館 所做的貢獻會依據 創用CC授權(姓名標示-以相同方式分享) 授權條款發佈 (詳情請見 ThisSite:版權)。 若您不希望您的著作被任意修改與散佈,請勿在此發表文章。
您同時向我們保証在此的著作內容是您自行撰寫,或是取自不受版權保護的公開領域或自由資源。 請勿在未經授權的情況下發表文章!

若要編輯此頁面,請回答以下的問題 (更多資訊):

取消 | 編輯説明(以新視窗開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