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編輯 淡水熟齡志/依雲伴山-林雲山

前往: 導覽搜尋

警告:您尚未登入。 若您進行任何的編輯您的 IP 位置將會被公開。 若您 登入建立帳號,您的編輯將會以您的使用者名稱標示,擁有其他優點。

此編輯可以被還原。 請檢查以下比較表,確認您是否要還原,然後儲存以下變更以完成編輯還原。
最新修訂 您的文字
行 1: 行 1:
 
{{淡水熟齡志模板|依雲伴山-林雲山|{{youtube|tMLdt74NvVk|450|center|《淡水熟齡志》2022年 淡江大學大眾傳播學系製作}}|
 
{{淡水熟齡志模板|依雲伴山-林雲山|{{youtube|tMLdt74NvVk|450|center|《淡水熟齡志》2022年 淡江大學大眾傳播學系製作}}|
 +
  
 
==專訪==
 
==專訪==
 +
  
 
===一校之長 林雲山===
 
===一校之長 林雲山===
行 51: 行 53:
  
 
}}
 
}}
 +
 +
==附錄:字幕檔(輔助檢索用)==
 +
<pre>
 +
初衷喔
 +
真正開始接觸環境保育
 +
是在比較有時間的時候
 +
就是我進金融保險業
 +
過了七八年吧
 +
比較有自己的時間之後
 +
才開始接觸大自然
 +
其實很多人是很喜歡大自然
 +
很喜歡接觸自然
 +
但是他不知道怎麼接觸自然
 +
他覺得大自然好像是環境保育人士
 +
或者是生物學家的事情
 +
離我很遠
 +
我們說的環境教育
 +
大概只在國小就停了
 +
國中以上就是進入考試系統
 +
環境教育其實不是不喜歡
 +
是大家沒有再銜接
 +
所以我就想去做銜接的這種動作
 +
 +
在還沒有正式從事
 +
很正式的環境教育的時候
 +
我就滿常喜歡帶人到處走
 +
朋友啊或者同學
 +
我們去外面走一走
 +
然後因為喜歡分享
 +
那時候我太太就跟我說
 +
你可以要不要
 +
你那麼喜歡大自然
 +
你要不要去環境教育中心看看
 +
你那麼喜歡分享
 +
我說好
 +
那我就去Google
 +
他們在招志工
 +
然後我就去參加他們的志工訓
 +
也是一連串的訓練這樣子
 +
 +
老實說我也不曉得他
 +
就會一頭栽進去
 +
他就很喜歡環境教育這種東西
 +
那對我有沒有影響
 +
有啊 六日他都不在家
 +
他想去探勘
 +
他想去哪裡當志工
 +
我都跟他說你就去啊
 +
我不太會去限制他
 +
因為我覺得人本來
 +
我們兩個當初在一起
 +
就不是為了要改變對方的
 +
就是人應該都是獨立的個體
 +
而且應該是要彼此
 +
去支持對方的決定
 +
那我覺得會讓兩個人變為更好的人
 +
 +
你聞聞看
 +
不太好聞啦
 +
有點像橡膠的味道
 +
有點像短路的那個味道
 +
就是
 +
電線走火
 +
這一顆叫做香楠
 +
香楠
 +
香楠不是很香嗎
 +
怎麼會這樣
 +
香楠的台語怎麼唸
 +
phang楠
 +
不是
 +
hiunn楠
 +
hiunn楠 不是phang楠
 +
phang是「香」
 +
hiunn是「香」
 +
這種香 對
 +
 +
大概是三年前的事情
 +
那是一個因緣際會
 +
也是另外一個志工說
 +
文欽啊
 +
滿常看你跑來跑去
 +
你要不要去社大投課
 +
把你平常帶人的那個方式
 +
也去帶其他的那個成人教育這一塊
 +
我說 好啊
 +
然後我就去上網
 +
就去萬華社大
 +
因為那個志工
 +
我認識那個志工是萬華社大的志工
 +
就問我
 +
好 那我就去萬華社大
 +
然後我就給它投課
 +
 +
很多人問我說我有什麼關係
 +
我沒有關係啊
 +
我就上網去
 +
然後就給他 我要上什麼...
 +
初審過了
 +
然後什麼證照都丟給他
 +
然後副校長就會約去面談一下
 +
看看我到底想教什麼
 +
就這樣聊天 聊一聊
 +
他說好 那你就來開課
 +
就開始開了
 +
 +
老師真的是一個非常認真
 +
非常用心的老師
 +
他每次帶我們走的路
 +
他至少都要走兩趟以上
 +
 +
好 後面的記得跟上
 +
慢慢走上來
 +
反正今天是最高的一座山
 +
就是這裡了
 +
來我們這個地方叫做報時山
 +
那為什麼叫報時山
 +
就是以前
 +
在日治時期
 +
剛剛講的金瓜石
 +
都是由官營的
 +
那這邊都是
 +
規定幾點起床就是幾點起床
 +
 +
那老師滿厲害的是
 +
他不管人文 自然
 +
然後植物動物他都可以講
 +
老師他上課的時候
 +
可能會強調我們說
 +
在大自然的東西
 +
盡量不要去捉 去拿
 +
然後以前我們沒來上這個課程的時候
 +
其實對大自然的東西
 +
有時候 我們一般人都
 +
看到不錯的東西
 +
都想要撿啊 拿啊
 +
那老師都會說
 +
那個東西不屬於你的
 +
不要拿
 +
因為我們有時候去接觸
 +
或是去碰觸
 +
其實也會干擾到它們
 +
其實我覺得這個觀念很好
 +
 +
那妳為什麼會想要來上老師的課
 +
因為我很喜歡大自然
 +
那老師的課剛好名稱叫
 +
「走吧 接近大自然」
 +
就很吸引我
 +
以前我自己去爬山
 +
都是看景而已
 +
老師教很多自然方面的知識
 +
植物 動物
 +
你去到不同的地方
 +
你會看過老師教過的一些東西
 +
知道他的一個
 +
一些習性
 +
或是生長的一些生態
 +
可能會更愛護這個環境吧
 +
 +
各位想像一下
 +
這一塊小山 這一塊山谷
 +
就是這些礦工們家屬住的地方
 +
一萬多人就住在這底下
 +
這就是金瓜石
 +
 +
其實每一堂課都很棒
 +
因為老師介紹的每個點
 +
就算你曾經去過
 +
但是從老師的角度看
 +
跟我們自己來
 +
像金瓜石
 +
我這次大概第五次來了吧
 +
可是 現在看的
 +
又跟以前又不一樣
 +
跟你自己來 走馬看花是不一樣的
 +
 +
這個大家應該知道
 +
這個很像被夾子夾到
 +
火炭母草
 +
很像被那個夾子夾起來那種
 +
火炭母草
 +
清飯藤
 +
他的果實像白米飯一樣
 +
那個就是清飯藤
 +
然後像這一些 一條一條這個
 +
這幾回
 +
二回
 +
這個是短柄卵果蕨
 +
你一看一片都一條
 +
這樣一支一支的
 +
這就是短柄卵果蕨
 +
這邊蕨類很多
 +
 +
其實老師在上這個課
 +
除了我覺得當然是
 +
對這方面有興趣之外
 +
我覺得他應該有一個信念在
 +
我覺得他可以用這個信念
 +
這麼認真帶領我們這些人
 +
我真的覺得不容易
 +
然後我們也用行動來支持老師
 +
就讓他的課可以一直開下去
 +
甚至我們也會到處跟人家宣傳說
 +
我們在上什麼課
 +
 +
好 等一下
 +
我用一張一般的看看
 +
你不要一般了
 +
進來吧
 +
好 來 一二三
 +
 +
好 老師老師來
 +
來 pizzahut
 +
再一張
 +
 +
我在上社大的時候
 +
我覺得最大的一個印象
 +
就是一個大哥 六十幾歲的大哥
 +
每次上完課
 +
他一定跟我說
 +
老師 你今天這個課程好棒喔
 +
我學到了什麼
 +
原來台北有這麼多好玩的東西
 +
他說他活了那麼大六十幾歲的歲數
 +
第一次了解
 +
第一次了解台灣
 +
他是跑全世界做生意的老闆
 +
全球五大洲都去跑
 +
除了南極沒去之外
 +
我就說大哥你好棒喔
 +
這樣你跑來跑去
 +
這樣經營事業經營四五十年
 +
這樣一定認識很多國家
 +
他就說
 +
我每個國家都不熟
 +
為什麼
 +
因為我都去那裡
 +
到機場 飯店跟公司
 +
當他回到台灣之後
 +
他發現有這個課這樣上
 +
然後有老師這樣帶領之後他發現
 +
他怎麼覺得
 +
六十五歲才開始過生活
 +
才開始到感受生活的快樂
 +
就是很自然的體驗
 +
那種樂趣
 +
這是一個對我很大的回饋
 +
讓我願意做更多這樣的事情
 +
在我有空的時間
 +
盡量去排出這樣的時間
 +
 +
那在國小任教其實已經二十幾年
 +
每種科目大概都教過了
 +
那在前幾年教到自然的時候
 +
學校有規定
 +
自然老師必須要帶一下科展
 +
我在五年級的時候
 +
我們曾經教過植物
 +
那當時我們學生學那科很有興趣
 +
我帶了很多的種子
 +
因為我跟無患子有蒐集種子的習慣
 +
比較特別的種子去給孩子看
 +
所以他們對於植物這件事情就有興趣
 +
然後他們在學校
 +
也會撿一些學校植物的種子
 +
那我們來認識植物
 +
可是因為我不太曉得
 +
這個要從哪裡做
 +
所以我就去找無患子說
 +
那我們可以怎麼做
 +
他就說學校的樹木其實
 +
這幾年下來都沒有樹牌
 +
我們就一直想幫學校的樹木
 +
幫它正名就是了
 +
所以無患子說
 +
那我們就來幫學校的植物
 +
找到他們的名字
 +
而且也要讓小朋友觀察
 +
 +
我覺得有時候
 +
我們常開玩笑說
 +
老師其實就是在播種
 +
可是可能不一定在
 +
我看得到的時候他會發芽
 +
 +
其實了解大自然
 +
認識大自然一點都不難
 +
就是身邊我們每天都在做的事情
 +
跟呼吸是一樣的
 +
所以我是希望大家說
 +
能夠打開自然之眼
 +
然後讓大自然走入自己的生活
 +
我真的希望大自然多來接觸我
 +
其實是我們去接觸它
 +
接下來
 +
感受到大自然之後
 +
就為環境永續盡一點力
 +
當你對你腳下土地有了解的時候
 +
我覺得每天生活就會比較快樂
 +
你會發現這個世界
 +
很美妙
 +
 +
無患子の自然走讀
 +
鄭文欽
 +
自然名/無患子
 +
畢業於淡江水環系
 +
保險業務員
 +
環境教育工作者
 +
社大講師
 +
荒野協會講師
 +
紅樹林生態導覽員
 +
講解紅樹林生態
 +
無患子太太劉靜蘭老師
 +
萬華社區大學
 +
台北金瓜石
 +
報時山
 +
社大學員
 +
菠蘿
 +
陽明山
 +
楊柳青
 +
祈堂老街
 +
火炭母草
 +
短柄卵果蕨
 +
黃金博物館
 +
鄧公國小
 +
苦楝種子
 +
 +
 +
</pre>
 +
[[Category:紀錄片]]

請注意,所有於 淡水維基館 所做的貢獻會依據 創用CC授權(姓名標示-以相同方式分享) 授權條款發佈 (詳情請見 ThisSite:版權)。 若您不希望您的著作被任意修改與散佈,請勿在此發表文章。
您同時向我們保証在此的著作內容是您自行撰寫,或是取自不受版權保護的公開領域或自由資源。 請勿在未經授權的情況下發表文章!

若要編輯此頁面,請回答以下的問題 (更多資訊):

取消 | 編輯説明(以新視窗開啟)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