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編輯 淡水廳志

前往: 導覽搜尋

警告:您尚未登入。 若您進行任何的編輯您的 IP 位置將會被公開。 若您 登入建立帳號,您的編輯將會以您的使用者名稱標示,擁有其他優點。

此編輯可以被還原。 請檢查以下比較表,確認您是否要還原,然後儲存以下變更以完成編輯還原。
最新修訂 您的文字
行 2: 行 2:
  
 
==簡介==
 
==簡介==
  《[[淡水廳志]]》全部共十六卷,由當時的[[淡水廳]][[同知]][[陳培桂]]所纂輯。[[淡水廳]]自[[1723年]]設治之後,直至[[1834年]]開臺進士鄭用錫才有纂修《淡水廳志稿》2卷,此是因為要纂修福建通志之需,但並未刊行,僅留初稿,即所謂的《淡水志初稿》,亦稱《志略》,世稱為《鄭稿》。
+
  《[[淡水廳志]]》全部共十六卷,由當時的[[淡水]]廳同知,[[陳培桂]]所纂輯。[[淡水廳]]自[[1723年]]設治之後,直至[[1834年]]開臺進士鄭用錫才有纂修《淡水廳志稿》2卷,此是因為要纂修福建通志之需,但並未刊行,僅留初稿,即所謂的《淡水志初稿》,亦稱《志略》,世稱為《鄭稿》。
  
  在[[1867年]],當時的[[淡水廳]]同知嚴金清以該廳不能無志,於是聘請金門舉人,也是清末臺灣的修志專家林豪以《鄭稿》為本續纂,成稿15卷,稱為《嚴稿》或《嚴志》,通稱為《淡水續志稿》,並未付梓。直到[[1870年]]秋,陳培桂任[[淡水]]同知時,深感纂修地方志書之重要性,故延攬侯官縣舉人楊浚為總纂,以《嚴稿》為藍本,並參酌《鄭稿》和新蒐而來之數據與查訪資料進行重修。該志書歷時10月書成,又經當時的臺灣兵備道提督學政黎兆棠和陳培桂的刪訂,成定本16卷,稱為《淡水廳志》,並在[[1871年]](同治10)刊行。然而該志闕誤不少,亦被刪改多處地方,已非楊浚所纂之原本,且與林豪所修之《淡水續志稿》相去甚遠,因此之後,林豪所撰寫《淡水廳志訂謬》即為糾彈之用。
+
  在[[1867年]],當時的[[淡水廳]]同知嚴金清以該廳不能無志,於是聘請金門舉人,也是清末臺灣的修志專家林豪以《鄭稿》為本續纂,成稿15卷,稱為《嚴稿》或《嚴志》,通稱為《淡水續志稿》,並未付梓。直到[[1870年]]秋,陳培桂任[[淡水]]同知時,深感纂修地方志書之重要性,故延攬侯官縣舉人楊浚為總纂,以《嚴稿》為藍本,並參酌《鄭稿》和新搜而來之數據與查訪資料進行重修。該志書歷時10月書成,又經當時的臺灣兵備道提督學政黎兆棠和陳培桂的刪訂,成定本16卷,稱為《淡水廳志》,並在[[1871年]](同治10)刊行。然而該志闕誤不少,亦被刪改多處地方,已非楊浚所纂之原本,且與林豪所修之《淡水續志稿》相去甚遠,因此之後,林豪所撰寫《淡水廳志訂謬》即為糾彈之用。
  
 
  《淡水廳志》內容相當豐富,收錄不少時人之著作,裡面圖繪數量也有一定篇幅,對於研究當代的[[淡水廳]]之'''八景圖'''、'''行政區域'''與'''村舍聚落''',是相當重要的參考史料。
 
  《淡水廳志》內容相當豐富,收錄不少時人之著作,裡面圖繪數量也有一定篇幅,對於研究當代的[[淡水廳]]之'''八景圖'''、'''行政區域'''與'''村舍聚落''',是相當重要的參考史料。

請注意,所有於 淡水維基館 所做的貢獻會依據 創用CC授權(姓名標示-以相同方式分享) 授權條款發佈 (詳情請見 ThisSite:版權)。 若您不希望您的著作被任意修改與散佈,請勿在此發表文章。
您同時向我們保証在此的著作內容是您自行撰寫,或是取自不受版權保護的公開領域或自由資源。 請勿在未經授權的情況下發表文章!

若要編輯此頁面,請回答以下的問題 (更多資訊):

取消 | 編輯説明(以新視窗開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