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編輯 淡水崎仔頂施家古厝

前往: 導覽搜尋

警告:您尚未登入。 若您進行任何的編輯您的 IP 位置將會被公開。 若您 登入建立帳號,您的編輯將會以您的使用者名稱標示,擁有其他優點。

此編輯可以被還原。 請檢查以下比較表,確認您是否要還原,然後儲存以下變更以完成編輯還原。
最新修訂 您的文字
行 5: 行 5:
  
 
==簡介==
 
==簡介==
  [[施家古厝]]原名「[[榮記大厝]]」,位在[[淡水]]中正路8巷9號,[[2005年]]9月公告為縣定古蹟,加以修繕、保存,是日治時期全臺最大木材商[[施坤山]]故居,不僅是淡水市區僅存的閩南院落建築,也是滬尾街商業繁榮的見證。
+
  [[施家古厝]]原名「[[榮記大厝]]」,位在淡水中正路8巷9號,[[2005年]]9月公告為縣定古蹟,加以修繕、保存。是日治時期全台最大木材商[[施坤山]]故居,不僅是淡水市區僅存的閩南院落建築,也是滬尾街商業繁榮的見證。
  
  古厝原為淡水富商[[鄭榮記]]於清朝末年所建,至今超過百年歷史。約在[[1915年]](大正4)由當時全臺最大木材商「[[施合發商行]]」老闆[[施坤山]]買下,並採用最好的紅磚和木料大力整修,做為住宅,即為今日所稱的「[[施家古厝]]」。施家古厝地理位置較高,三合院式建築在[[淡水老街]]上獨樹一格,地理師視其為龍脈最前端,屬龍首位置。古厝珍貴之處,在於建材、工法相當考究,牆面磚雕或窗櫺頗具藝術價值,特別是門前兩根檐柱,以特製弧形紅磚砌成,古意盎然,是施家當年財力雄厚的表徵。現存滬尾街房屋大多屬西式或日式古蹟建築群,但施家古厝是除了寺廟外,唯一的傳統閩南式院落,極具文化保存價值。
+
  古厝原為淡水富商「[[鄭榮記]]」於清朝末年所建,至今超過百年歷史。約在[[1915年]](大正4)由當時全臺最大木材商「[[施合發商行]]」老闆[[施坤山]]買下,並採用最好的紅磚和木料大力整修,做為住宅,即為今日所稱的「[[施家古厝]]」。施家古厝地理位置較高,三合院式建築在[[淡水老街]]上獨樹一格,地理師視其為龍脈最前端,屬龍首位置,古厝珍貴之處,在於建材、工法相當考究,牆面磚雕或窗櫺頗具藝術價值,特別是門前兩根檐柱,以特製弧形紅磚砌成,古意盎然,是施家當年財力雄厚的表徵。現存滬尾街大多屬西式或日式古蹟建築群,但施家古厝是除了寺廟外,唯一傳統閩南式院落,極具文化保存價值。
  
 
  日治時期,淡水曾是木材進出口重鎮,[[施坤山]]曾擔任淡水的巡查補,後來轉從事木材業,於[[1907年]]創「[[施合發商行]]」,[[1926年]]擴充為「[[株式會社施合發商行]]」。由於努力經營又有精明幹部協助,施合發到[[1936年]],共擁有5家支店、1棟工廠、4棟製品倉庫等,成為全臺灣屈指可數的大商行,年收入約有350萬圓。
 
  日治時期,淡水曾是木材進出口重鎮,[[施坤山]]曾擔任淡水的巡查補,後來轉從事木材業,於[[1907年]]創「[[施合發商行]]」,[[1926年]]擴充為「[[株式會社施合發商行]]」。由於努力經營又有精明幹部協助,施合發到[[1936年]],共擁有5家支店、1棟工廠、4棟製品倉庫等,成為全臺灣屈指可數的大商行,年收入約有350萬圓。
行 17: 行 17:
 
  工務局提出四個方案:
 
  工務局提出四個方案:
 
::*方案一 依原計畫開路,拆除古厝。
 
::*方案一 依原計畫開路,拆除古厝。
::*方案二 改道清水祖師廟旁,連接清水街,但坡度不符道路設計規範,須都市計畫變更後徵地拆屋,2案可行性低。
+
::*方案二 改道清水祖師廟旁,連接清水街,但坡度不符道路設計規範,須都市計畫變更後徵地拆屋,2案可行低。
 
  另二項為人本方案,利用既有公有土地規畫人行步道,並敲除古厝部分廢棄圍牆,搭配古厝內部整修:
 
  另二項為人本方案,利用既有公有土地規畫人行步道,並敲除古厝部分廢棄圍牆,搭配古厝內部整修:
 
::*方案三 擬加大古厝與鄰宅連通階梯。
 
::*方案三 擬加大古厝與鄰宅連通階梯。

請注意,所有於 淡水維基館 所做的貢獻會依據 創用CC授權(姓名標示-以相同方式分享) 授權條款發佈 (詳情請見 ThisSite:版權)。 若您不希望您的著作被任意修改與散佈,請勿在此發表文章。
您同時向我們保証在此的著作內容是您自行撰寫,或是取自不受版權保護的公開領域或自由資源。 請勿在未經授權的情況下發表文章!

若要編輯此頁面,請回答以下的問題 (更多資訊):

取消 | 編輯説明(以新視窗開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