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編輯 楊弦

前往: 導覽搜尋

警告:您尚未登入。 若您進行任何的編輯您的 IP 位置將會被公開。 若您 登入建立帳號,您的編輯將會以您的使用者名稱標示,擁有其他優點。

此編輯可以被還原。 請檢查以下比較表,確認您是否要還原,然後儲存以下變更以完成編輯還原。
最新修訂 您的文字
行 3: 行 3:
 
[[檔案:楊弦.jpg|300px|right|楊弦]]
 
[[檔案:楊弦.jpg|300px|right|楊弦]]
 
==生平==
 
==生平==
  楊弦([[1950年]]11月2日-)生於臺灣花蓮,臺灣民謠歌手,母親為會計,父親擔任中國國民黨花蓮縣黨部主任委員,於楊弦四歲時過世。父親逝世後,移居臺北,與母親相依為命。大學時代進入國立臺灣大學農業化學系,在參加合唱團的過程中,開啟對音樂的興趣。
+
  楊弦([[1950年]]11月2日-)生於臺灣花蓮,臺灣民謠歌手,母親為會計,父親擔任花蓮縣黨部主任委員,於楊弦四歲時過世。父親逝世後,移居臺北,與母親相依為命。大學時代進入國立臺灣大學農業化學系,在參加合唱團的過程中,開啟對音樂的興趣。
  
 
{{Youtube|z7VAsKUO0mQ|400|right|楊弦-迴旋曲}}
 
{{Youtube|z7VAsKUO0mQ|400|right|楊弦-迴旋曲}}
 
==民歌運動的推手==
 
==民歌運動的推手==
  楊弦的作品風格,既帶有中國傳統藝術的氣息,也吸收了美國民謠與鄉村歌曲的元素,這在1970年代的臺灣是前所未見的創作形式。也因為跳脫了既有的民謠創作模式,楊弦與余光中的作法,引起了傳統音樂學院派人士的非議,展開了當時臺灣鄉土文學論戰之外,另一場對「中國現代民歌」的論戰。這種情況,在[[1976年]],楊弦附中時期的同屆同學,亦同是哥倫比亞咖啡廳文藝班底的[[李雙澤]],高呼「唱自己的歌」之後,正式進入了校園民歌的時代。
+
  楊弦的作品風格,既帶有中國傳統藝術的氣息,也吸收了美國民謠與鄉村歌曲的元素,這在1970年代的台灣是前所未見的創作形式。也因為跳脫了既有的民謠創作模式,楊弦與余光中的作法,引起了傳統音樂學院派人士的非議,展開了當時臺灣鄉土文學論戰之外,另一場對「中國現代民歌」的論戰。這種情況,在[[1976年]],楊弦附中時期的同屆同學,亦同是哥倫比亞咖啡廳文藝班底的[[李雙澤]],高呼「唱自己的歌」之後,正式進入了校園民歌的時代。
  
  1970年代僑居菲律賓的青年[[李雙澤]]回到臺灣的時候,對好友楊弦等人說,他很喜歡一首歌,是大陸的歌曲《我的祖國》(電影《上甘嶺》插曲,郭蘭英演唱)。李雙澤說,這就應該是我們的要唱的歌。從此,李雙澤和楊弦、胡德夫一起創作了很多歌曲,並在[[1973年]]開始就舉行了多次演唱會。可惜沒有獲得影響。
+
  1970年代僑居菲律賓的青年李雙澤回到臺灣的時候,對好友楊弦等人說,他很喜歡一首歌,是大陸的歌曲《我的祖國》(電影《上甘嶺》插曲,郭蘭英演唱)。李雙澤說,這就應該是我們的要唱的歌。從此,李雙澤和楊弦、胡德夫一起創作了很多歌曲,並在[[1973年]]開始就舉行了多次演唱會。可惜沒有獲得影響。
  
 
  [[1975年]]6月6日,由臺大研究所剛畢業的創作者兼歌手楊弦發起的“現代民謠創作演唱會”在臺北中山堂舉行。這場被視為現代民歌運動緣起的演唱會,被譽為“辛亥革命”第一槍,而“中國現代民歌”這個提法也因此引起關注。 在這場演唱會中,最受矚目的是八首楊弦譜自詩人余光中《白玉苦瓜》詩集中詩作的創作民謠。楊弦譜唱了《鄉愁四韻》、《民歌》、《江湖上》、《鄉愁》、《民歌手》、《白霏霏》、《搖搖民謠》、《小小天問》。楊弦當然不是臺灣國語現代民歌創作的第一人,但因為這場意義深遠的演唱會,他的作品得以流傳,並被賦予“臺灣民歌之父”的美譽。
 
  [[1975年]]6月6日,由臺大研究所剛畢業的創作者兼歌手楊弦發起的“現代民謠創作演唱會”在臺北中山堂舉行。這場被視為現代民歌運動緣起的演唱會,被譽為“辛亥革命”第一槍,而“中國現代民歌”這個提法也因此引起關注。 在這場演唱會中,最受矚目的是八首楊弦譜自詩人余光中《白玉苦瓜》詩集中詩作的創作民謠。楊弦譜唱了《鄉愁四韻》、《民歌》、《江湖上》、《鄉愁》、《民歌手》、《白霏霏》、《搖搖民謠》、《小小天問》。楊弦當然不是臺灣國語現代民歌創作的第一人,但因為這場意義深遠的演唱會,他的作品得以流傳,並被賦予“臺灣民歌之父”的美譽。

請注意,所有於 淡水維基館 所做的貢獻會依據 創用CC授權(姓名標示-以相同方式分享) 授權條款發佈 (詳情請見 ThisSite:版權)。 若您不希望您的著作被任意修改與散佈,請勿在此發表文章。
您同時向我們保証在此的著作內容是您自行撰寫,或是取自不受版權保護的公開領域或自由資源。 請勿在未經授權的情況下發表文章!

若要編輯此頁面,請回答以下的問題 (更多資訊):

取消 | 編輯説明(以新視窗開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