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編輯 台灣總督府

前往: 導覽搜尋

警告:您尚未登入。 若您進行任何的編輯您的 IP 位置將會被公開。 若您 登入建立帳號,您的編輯將會以您的使用者名稱標示,擁有其他優點。

此編輯可以被還原。 請檢查以下比較表,確認您是否要還原,然後儲存以下變更以完成編輯還原。
最新修訂 您的文字
行 1: 行 1:
 
=台灣總督府=
 
=台灣總督府=
 
[[File:Government-general of Taiwan.jpg|300px|right|thumb|臺灣總督府廳舍,啟用於1919年]]
 
[[File:Government-general of Taiwan.jpg|300px|right|thumb|臺灣總督府廳舍,啟用於1919年]]
 
+
[[File:1923年騎兵於臺灣總督府前迎接日本皇太子裕仁 Cavalry welcome then Japanese Crown Prince Hirohito visited Taipei, TAIWAN.jpg|thumb|right|300px|騎兵隊於臺灣總督府前迎接於1923年4月[[臺灣行啟|到訪]]的攝政皇太子[[裕仁]]]]
 +
[[File:二戰時被轟炸過的臺灣總督府.jpg|thumb|二戰時被轟炸過的台灣總督府]]
 
[[File:臺灣總督府印 Seal of the Governor-General of Taiwan's Office.jpg|thumb|臺灣總督府印]]
 
[[File:臺灣總督府印 Seal of the Governor-General of Taiwan's Office.jpg|thumb|臺灣總督府印]]
 +
[[File:Seal of the Government-General of Taiwan.svg|thumb|於大正九年(1920)官報中公布的新帽章,改原先的旭日章為台字章.]]
  
 
'''臺灣總督府'''是[[臺灣]][[台灣日治時期|日治時期]]的最高[[政府|統治機關]],設於1895年,首長為[[臺灣總督]]。
 
'''臺灣總督府'''是[[臺灣]][[台灣日治時期|日治時期]]的最高[[政府|統治機關]],設於1895年,首長為[[臺灣總督]]。
行 9: 行 11:
 
[[File:Kabayama Sukenori.jpg|225px|right|thumb|第一任[[臺灣總督]]:[[樺山資紀]]]]
 
[[File:Kabayama Sukenori.jpg|225px|right|thumb|第一任[[臺灣總督]]:[[樺山資紀]]]]
  
臺灣總督府成立之初,設民政、[[陸軍]]、[[海軍]]三局。[[臺灣總督府民政部|民政局]]下置內務、殖產、財務、學務四部。此外,[[乙未戰爭]]期間曾短暫命[[高島鞆之助]]為臺灣副總督,高島也是為期五十年之[[臺灣日治時期]]內的唯一副總督。1896年,陸海軍兩局合併為[[台灣總督府軍務局|軍務局]]。民政局則在原本組織下增設總務、法務、通信共七局。之後在1898年、1901年皆曾修訂總督府官制,最後在1919年的最後一次修訂中,[[臺灣總督府民政部|民政部]](原民政局)被廢除,軍事部份也改由[[台灣軍司令官]](直屬[[日本首相]]、不隸於總督府)負責。於1940年代,日本當局為了推行[[大東亞共榮圈]],計畫將行政簡化和內外地行政一元化,並於1942年11月將掌管[[外地 (大日本帝國)|日本屬地(外地)]]的[[拓務省]]分割改制為[[大東亞省]]、[[內務省 (日本)|內務省]]、[[日本外務省|外務省]],而原監督管理臺灣總督府之角色則從拓務大臣改由內務大臣擔任,台灣總督府府內組織於同年12月亦為此進行了大幅度改制。不管怎樣變動,約略來說,日治時期台灣總督府的行政組織可分為'''直屬部局'''、'''所轄官署'''與'''地方行政'''三大部門。
+
臺灣總督府成立之初,設民政、[[陸軍]]、[[海軍]]三局。[[臺灣總督府民政部|民政局]]下置內務、殖產、財務、學務四部。此外,[[乙未戰爭]]期間曾短暫命[[高島鞆之助]]為臺灣副總督,高島也是為期五十年之[[臺灣日治時期]]內的唯一副總督。1896年,陸海軍兩局合併為[[台灣總督府軍務局|軍務局]]。民政局則在原本組織下增設總務、法務、通信共七局。之後在1898年、1901年皆曾修訂總督府官制,最後在1919年的最後一次修訂中,[[臺灣總督府民政部|民政部]](原民政局)被廢除,軍事部份也改由[[台灣軍司令官]](直屬[[日本首相]]、不隸於總督府)負責。於1940年代,日本當局為了推行[[大東亞共榮圈]],計畫將行政簡化和內外地行政一元化,並於1942年11月將掌管[[外地 (大日本帝國)|日本屬地(外地)]]的[[拓務省]]分割改制為[[大東亞省]]、[[內務省 (日本)|內務省]]、[[日本外務省|外務省]],而原監督管理臺灣總督府之角色則從拓務大臣改由內務大臣擔任,台灣總督府府內組織於同年12月亦為此進行了大幅度改制<ref>{{Cite journal|title=大東亞省開設と臺灣|author=陳逢源|url=|journal=臺灣公論|issue=|doi=|others=|year=1942-10-01|volume=|page=|pmid=}}</ref>。不管怎樣變動,約略來說,日治時期台灣總督府的行政組織可分為'''直屬部局'''、'''所轄官署'''與'''地方行政'''三大部門。
  
 
其組織特色為「總督[[專制]]」,由臺灣總督總攬[[行政]]、[[立法]]、[[司法]]、[[軍事]]等大權。不管1896年發布的《[[六三法]]》及後來1906年《[[三一法]]》或1921年《[[法三號]]》,臺灣日治時期的地方政體皆採[[委任立法]]制度,總督府為當然之中央機關。而一般政策形成過程,通常是由總督府的[[技術官僚]]制定法律政策後,即授權臺灣總督以「總督府令」命總督府各級單位、所轄官署或[[地方政府]]執行政策。也因此,總督府轄下機關、尤其是地方行政機關的政策實行深具[[人治]]色彩,所有行政官員皆只以執行法律及管理行政為主要事務,各級地方行政機關缺乏自主。另外,地方行政基層係以[[臺灣總督府警察|警察]]為中心,除了一般[[治安]]維護外,舉凡[[政治思想]]、[[結婚]]生子、[[戶口]]管理,還有[[鴉片]]管理、[[公共衛生]]、徵收[[稅金]]、物資分配、[[地政]]調查等,均是警察的業務。
 
其組織特色為「總督[[專制]]」,由臺灣總督總攬[[行政]]、[[立法]]、[[司法]]、[[軍事]]等大權。不管1896年發布的《[[六三法]]》及後來1906年《[[三一法]]》或1921年《[[法三號]]》,臺灣日治時期的地方政體皆採[[委任立法]]制度,總督府為當然之中央機關。而一般政策形成過程,通常是由總督府的[[技術官僚]]制定法律政策後,即授權臺灣總督以「總督府令」命總督府各級單位、所轄官署或[[地方政府]]執行政策。也因此,總督府轄下機關、尤其是地方行政機關的政策實行深具[[人治]]色彩,所有行政官員皆只以執行法律及管理行政為主要事務,各級地方行政機關缺乏自主。另外,地方行政基層係以[[臺灣總督府警察|警察]]為中心,除了一般[[治安]]維護外,舉凡[[政治思想]]、[[結婚]]生子、[[戶口]]管理,還有[[鴉片]]管理、[[公共衛生]]、徵收[[稅金]]、物資分配、[[地政]]調查等,均是警察的業務。
行 67: 行 69:
  
 
===總務長官===
 
===總務長官===
 +
[[File:Gotō Shinpei.jpg|225px|right|thumb|日治時期最著名的民政長官[[後藤新平]]]]
  
 
初名為民政長官,1919年8月20日改名為[[總務長官]]。
 
初名為民政長官,1919年8月20日改名為[[總務長官]]。
行 74: 行 77:
 
<!--
 
<!--
 
{| border=1  
 
{| border=1  
|+日治時期民政局長、民政長官、總務長官表
+
|+日治時期民政局長、民政長官、總務長官表<ref>[[許雪姬]],《臺灣歷史辭典附錄》,頁A152</ref>
 
|-
 
|-
 
|任別||姓名||籍貫||出身||在臺任職時間
 
|任別||姓名||籍貫||出身||在臺任職時間
行 117: 行 120:
  
 
=== 直屬部局 ===
 
=== 直屬部局 ===
 +
臺灣總督府[[內部部局|直屬部局]]於1920年後的變遷如下<ref name="ReferenceB">[[黃昭堂]],《台灣總督府》,黃英哲譯,台北,前衛出版社,1994年,頁229。</ref>:
  
 
* 1920年9月1日:營林局改為殖產局營林所。
 
* 1920年9月1日:營林局改為殖產局營林所。
行 234: 行 238:
  
 
=== 所屬官署 ===
 
=== 所屬官署 ===
所轄官署有高等法院(名稱為總督府高等法院,以下正式名稱均如此例冠上「台灣總督府」)、地方法院、專賣局、港務局、交通局、林業試驗所、[[台灣總督府評議會|評議會]]等。其「局會所」轄下又設「部」、「分局」、「分所」等,屬下機關。
+
所轄官署有高等法院(名稱為總督府高等法院,以下正式名稱均如此例冠上「台灣總督府」)、地方法院、專賣局、港務局、交通局、林業試驗所、[[台灣總督府評議會|評議會]]等。其「局會所」轄下又設「部」、「分局」、「分所」等,屬下機關。<ref name="ReferenceB" />
 
*[[臺灣總督府法院|法院]]
 
*[[臺灣總督府法院|法院]]
 
**高等法院 - 地方法院
 
**高等法院 - 地方法院
行 271: 行 275:
  
 
== 府報 ==
 
== 府報 ==
臺灣總督府創刊之《[[臺灣總督府報]]》於1896年(明治29年)8月20日起發行,1942年(昭和17年)3月19日由「府報」改為「官報」。發行計49年又2個月的時間,共發行府報、官報資料13,096號(還有號外及附錄約670餘次)。與總督府有關及中央施行於臺灣的法律等都在這裡公布,可從此理解日本統治臺灣之法制記錄。
+
臺灣總督府創刊之《[[臺灣總督府報]]》於1896年(明治29年)8月20日起發行,1942年(昭和17年)3月19日由「府報」改為「官報」。發行計49年又2個月的時間,共發行府報、官報資料13,096號(還有號外及附錄約670餘次)。與總督府有關及中央施行於臺灣的法律等都在這裡公布,可從此理解日本統治臺灣之法制記錄<ref>{{cite web|title=斯土斯民-臺灣的故事:臺灣總督府《府報》|url=http://the.nmth.gov.tw/nmth/zh-TW/Item/Detail/e468d03a-e8ed-420a-b536-6791208baa42|work=斯土斯民展品列表 - 斯土斯民-臺灣的故事|agency=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author1=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access-date=2018-01-29|archive-date=2020-12-02|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201202031657/http://the.nmth.gov.tw/nmth/zh-TW/Item/Detail/e468d03a-e8ed-420a-b536-6791208baa42}}</ref><ref>{{cite web|title=臺灣總督府(官)報資料庫|url=http://ds3.th.gov.tw/ds3/app007/|accessdate=2018-01-31|author1=國史館臺灣文獻館|archive-date=2020-07-04|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200704113548/http://ds3.th.gov.tw/DS3/app007/}}</ref>。
  
 
== 廳舍建築 ==
 
== 廳舍建築 ==
日本剛開始殖民台灣時期,台灣總督府是使用清代原[[台灣布政使司衙門]]西側籌防局為辦公處所,但隨著日本經營台灣的擴張,原址已經顯得太小,急需建造一座適合台灣總督行政體系的辦公處所。因此在[[民政長官]][[後藤新平]]的建議下,1907年5月,台灣總督府在官方公報公佈總督府的招攬設計競賽,也是日本國內第一次正式的建築設計比賽。
+
{{Main|總統府_(臺灣)#歷史沿革}}日本剛開始殖民台灣時期,台灣總督府是使用清代原[[台灣布政使司衙門]]西側籌防局為辦公處所,但隨著日本經營台灣的擴張,原址已經顯得太小,急需建造一座適合台灣總督行政體系的辦公處所。因此在[[民政長官]][[後藤新平]]的建議下,1907年5月,台灣總督府在官方公報公佈總督府的招攬設計競賽,也是日本國內第一次正式的建築設計比賽。
  
競賽結果,土木局局長長尾半平及民間建築師等人,判定「甲賞」案鈴木吉兵衛的設計與荷蘭海牙國際法庭相似,因此被剔除不適用,並決定採用「乙賞」的基本設計案,該案是名建築師[[辰野金吾]]的弟子[[長野宇平治]]的設計。但當時也有批評,認為長野設計是新古典主義建築,裝飾少且塔樓低,缺乏作為總督府的象徵意義。因此,根據龍野的建議,由總督府營繕科的[[森山松之助]]等建築師進行藍圖修改,將中央塔樓增高至60米,並增加建築物外觀修飾以更加華麗壯觀,象徵權力核心的意味更加濃厚。
+
競賽結果,土木局局長長尾半平及民間建築師等人,判定「甲賞」案鈴木吉兵衛的設計與荷蘭海牙國際法庭相似,因此被剔除不適用,並決定採用「乙賞」的基本設計案,該案是名建築師[[辰野金吾]]的弟子[[長野宇平治]]的設計。但當時也有批評,認為長野設計是新古典主義建築,裝飾少且塔樓低,缺乏作為總督府的象徵意義<ref>『制海のいしずえ』義弟 片山徹吉と総督府庁舎片山徹、e-Bookland、2008年4月</ref>。因此,根據龍野的建議,由總督府營繕科的[[森山松之助]]等建築師進行藍圖修改,將中央塔樓增高至60米,並增加建築物外觀修飾以更加華麗壯觀,象徵權力核心的意味更加濃厚。
  
 
明治33年(1900),台北市區計畫委員長[[村上義雄]]所繪製的台北市市區計畫圖,確認台灣總督府的辦公廳舍位於[[台北州]]台北市文武町一丁目,是一個完整街廓,計畫區內有民間的家屋及祠堂,在多次協議與調查後,完成徵收拆遷。該建物自1912年6月1日開工,歷時7年興建,於1919年3月完工,耗費281萬日圓。其中木作屋架及門窗木材、粉刷石灰等建材,都是以台灣本地生產為主,而外觀紅色面磚及主體構造之水泥等,則是以日本內地或外國進口為主。
 
明治33年(1900),台北市區計畫委員長[[村上義雄]]所繪製的台北市市區計畫圖,確認台灣總督府的辦公廳舍位於[[台北州]]台北市文武町一丁目,是一個完整街廓,計畫區內有民間的家屋及祠堂,在多次協議與調查後,完成徵收拆遷。該建物自1912年6月1日開工,歷時7年興建,於1919年3月完工,耗費281萬日圓。其中木作屋架及門窗木材、粉刷石灰等建材,都是以台灣本地生產為主,而外觀紅色面磚及主體構造之水泥等,則是以日本內地或外國進口為主。
行 282: 行 286:
 
大正8年 (1919) 台灣總督府大樓竣工時,是日本最高的紅磚建築,除了能抗震,適應熱帶氣候之外,塔樓還配備台灣第一部電梯,並在大樓的四個角落設置[[吸煙室]],以防止火災。二戰期間,盟軍的轟炸及其導致的火災摧毀建築物的一部分。昭和20年(1945)5月的[[台北大空襲]],總督府正面左側嚴重毀損,但未傷及建築主體,仍能整修使用。戰後[[台灣光復]]歸還中華民國,受創的總督府建築也大舉整修完畢。民國39(1950)年這棟建築物正式成為中華民國總統府,做為為總統處理公共事務的辦公處所,同時也列為中華民國[[國定古蹟]]。
 
大正8年 (1919) 台灣總督府大樓竣工時,是日本最高的紅磚建築,除了能抗震,適應熱帶氣候之外,塔樓還配備台灣第一部電梯,並在大樓的四個角落設置[[吸煙室]],以防止火災。二戰期間,盟軍的轟炸及其導致的火災摧毀建築物的一部分。昭和20年(1945)5月的[[台北大空襲]],總督府正面左側嚴重毀損,但未傷及建築主體,仍能整修使用。戰後[[台灣光復]]歸還中華民國,受創的總督府建築也大舉整修完畢。民國39(1950)年這棟建築物正式成為中華民國總統府,做為為總統處理公共事務的辦公處所,同時也列為中華民國[[國定古蹟]]。
  
==影片==
+
== 参考文献 ==
{{youtube | qmtDcDZx9dY | 500| 走過百年 總統府的變與不變}}
+
 
==地圖==
+
 
{{map | 25.040140030554408, 121.51197215505526|300|500|20}}
+
=== 来源 ===
 +
* 黃昭堂 著:《台灣總督府》,2003年。臺北市:鴻儒堂出版社。
 +
* 莊永明 著:《台北老街》,1991年。臺北市:[[時報文化]]。
 +
* 宮澤繁 著:《台灣終戰秘史》,1984年,いずみ出版。
 +
* 緒方武歲 著:《台灣大年表》,1943年,台灣文化出版社。
 +
* 又吉盛清 著:《台灣今昔之旅》,1997年,台北市:前衛出版社。
 +
* 武內貞義 著:《台灣》,1929年,台灣刊行會。
 +
* 日本近現代史辭典編注委員會:《日本近現代史辭典》,1990年,東洋經濟新報社。
 +
* 「總督府所屬英譯名稱ニ關スル件」(1896年9月19日),〈明治二十九年乙種永久保存第七卷〉,《臺灣總督府檔案》,國史館臺灣文獻館,典藏號:00000076007。
 +
 
 +
== 參閲 ==
 +
{{Portal box|日本|殖民主义|台湾|中华民国|建筑}}
 +
{{div col|2}}
 +
*[[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
 +
*[[臺灣省政府]]
 +
*[[總統府 (臺灣)]]
 +
*[[朝鲜总督府]]([[朝鲜日治时期]]的类似機關)
 +
*{{link-ja|臺灣總督府軍務局|台湾総督府軍務局}}
 +
*[[臺灣總督府報]]
 +
*{{link-ja|滿洲國政府公報|満州国政府公報}}
 +
*[[朝鮮總督府官報]]
 +
{{div col end}}

請注意,所有於 淡水維基館 所做的貢獻會依據 創用CC授權(姓名標示-以相同方式分享) 授權條款發佈 (詳情請見 ThisSite:版權)。 若您不希望您的著作被任意修改與散佈,請勿在此發表文章。
您同時向我們保証在此的著作內容是您自行撰寫,或是取自不受版權保護的公開領域或自由資源。 請勿在未經授權的情況下發表文章!

若要編輯此頁面,請回答以下的問題 (更多資訊):

取消 | 編輯説明(以新視窗開啟)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