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編輯 公館

前往: 導覽搜尋

警告:您尚未登入。 若您進行任何的編輯您的 IP 位置將會被公開。 若您 登入建立帳號,您的編輯將會以您的使用者名稱標示,擁有其他優點。

此編輯可以被還原。 請檢查以下比較表,確認您是否要還原,然後儲存以下變更以完成編輯還原。
最新修訂 您的文字
行 1: 行 1:
{{導覽條公館|地名}}<br>
 
 
[[公館大事記]]|[[公館人物錄]]|[[公館地景地貌]]
 
 
 
==簡介==
 
==簡介==
  臺北的公館位於[[新店溪]]流域旁,最初的位置在[[景美溪]]匯入[[新店溪]]處東岸至[[蟾蜍山]]山麓的區域,現在仍存有一條「公館街」,因為日治時期的車站命名而造成地名的移動。
 
 
  公館一詞原為清政府所設之廨署之代稱。清乾隆年間有大批泉州安溪移民入墾[[拳山]],清政府於此地設官署、築[[公館]],專司課稅納糧之職以及處理當時漢人原住民衝突之館舍,即稱「[[公館]]」;後於清同治年間設立公館街。
 
 
  [[瑠公圳]]的開鑿可謂為促使公館地區發展的終極原因。公館地區為臺北盆地南端的邊緣丘陵地,將臺北盆地封閉起來,也成為臺北盆地內漢人農墾的屏障,然而公館街所在地點卻為一隘口,右為[[蟾蜍山]]、左為[[觀音山(公館)]],成為這條封閉線的缺口。因此,公館成為臺北盆地與南部山區物流貿易的唯一通道,加上[[瑠公圳]]自新店山區向臺北盆地流貫,形成一簡捷的交通幹線,使得貨物得以運往[[艋舺]]輸出。於是公館即成為其附近地區與新店山區物資貨流得集散地,清政府為求課稅與管理之便,在此設立辦公廨署,成為公館地名的由來。
 
 
==歷史沿革==
 
===清朝時期===
 
清朝時期乾隆年間,來自福建省的泉州人沿著新店溪往上游移動,在現今的公館一帶附近開墾定居,與當地的原住民進行土地與金錢上的買賣。為了方便交易,漢人們在此地興建繳交佃租的館舍——公館,公館的地名由此而來。
 
===日本時期===
 
1895年,日本接手臺灣,在臺灣展開多項近代化建設。1907年,總督府為了規劃下水道工程,於[[新店溪]]建立取水口和淨水廠,並設立水廠崗哨保護水源;1921年[[汀州路(萬新鐵路)|新店線鐵路]]正式營運,在公館地區也分別建有公館車站和水源地車站,其中水源地車站曾經是臺北帝國大學(今[[國立臺灣大學]])的主要通勤車站。1937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日軍在公館[[寶藏巖|寶藏巖]]增設高砲部隊,並興建儲存彈藥的地下碉堡,直到大戰結束。
 
  
===中華民國時期===
+
*市定古蹟
1965年,[[汀州路(萬新鐵路)|汀州路]]取代了鐵路,鐵路路線被廢止,附近設立東南亞戲院,為專播二輪西片的戲院,是當時青年學子談戀愛的愛情聖地,也因鄰近水源市場,成為最密集的庶民美食聚集地。後來大量的人潮,造成公館的交通地位日益提升,附近營業的商店也越來越多,如:書店、唱片行、流行服飾、鐘錶照相行、茶藝館等,因此當時的公館有「小西門町」之稱。1998年,捷運新店線開通,公館捷運站成為整個街區的中心。
 
  
==參考資源==
+
#
*[https://www.wikiwand.com/zh-tw/新店線_(台鐵)#/簡介 新店線(台鐵)]
+
*學校
*[http://library.taiwanschoolnet.org/cyberfair2011/mhps2011/gg/history.htm 公館商圈歷史]
+
==沿革==
 +
*'''地名由來'''
 +
:清乾隆年間有大批泉州安溪移民入墾[[拳山]],墾戶首領乃於此築[[公館]],為處理漢人與原住民間交易,以及繳交佃租的館舍,即稱「[[公館]]」。
  
[[Category:臺北市]][[Category:地名]]
+
==位置==

請注意,所有於 淡水維基館 所做的貢獻會依據 創用CC授權(姓名標示-以相同方式分享) 授權條款發佈 (詳情請見 ThisSite:版權)。 若您不希望您的著作被任意修改與散佈,請勿在此發表文章。
您同時向我們保証在此的著作內容是您自行撰寫,或是取自不受版權保護的公開領域或自由資源。 請勿在未經授權的情況下發表文章!

若要編輯此頁面,請回答以下的問題 (更多資訊):

取消 | 編輯説明(以新視窗開啟)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