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編輯 使用者:Sylvia71222/實習週記

前往: 導覽搜尋

警告:您尚未登入。 若您進行任何的編輯您的 IP 位置將會被公開。 若您 登入建立帳號,您的編輯將會以您的使用者名稱標示,擁有其他優點。

此編輯可以被還原。 請檢查以下比較表,確認您是否要還原,然後儲存以下變更以完成編輯還原。
最新修訂 您的文字
行 70: 行 70:
 
  信成老師的導覽起點是右任路,對我來說這就只是走去大田寮吃早餐的捷徑,沒想到這不起眼的路牌竟有如此深遠的意義,以前我有點困惑為何這宮燈大道會有路名,明白[[于右任]]對我們學校的貢獻之後,就覺得這名稱當之無愧,此外,「牧羊草坪」名稱的由來也是引用其自傳「牧羊兒的自述」命名。
 
  信成老師的導覽起點是右任路,對我來說這就只是走去大田寮吃早餐的捷徑,沒想到這不起眼的路牌竟有如此深遠的意義,以前我有點困惑為何這宮燈大道會有路名,明白[[于右任]]對我們學校的貢獻之後,就覺得這名稱當之無愧,此外,「牧羊草坪」名稱的由來也是引用其自傳「牧羊兒的自述」命名。
  
  我們經過牧羊橋,來到牧羊草坪觀賞大地母親雕像與李雙澤紀念碑,說到李雙澤,信成老師娓娓道來他的故事,講得很起勁,我們都聽得津津有味,當時就讀數學系的他,在西洋民謠演唱會中演唱「補破網」,根本是鬧場人士,但卻激起大眾對本土民歌的重視,因此台灣的校園民歌時代也可說是從那時開始更興盛。
+
  我們經過牧羊橋,來到牧羊草坪觀賞大地母親雕像與李雙澤紀念碑,說到李雙澤,信成老師娓娓道來他的故事,講得很起勁,我們都聽得津津有味,當時就讀數學系的他,在西洋民謠演唱會中演唱「補破網」,根本是鬧場人士,但卻激起大眾對本土民歌的重視,因此台灣的民歌時代也可說是從那時開始更流行。
  
 
  到達瀛苑時,看得出來它是有年紀的一棟建築,讓我想起宜蘭外婆舊家(笑),其實一路上老師講了很多關於淡江當初創校的過程以及創辦人與歷代校長之間的關係,我才明白為何校園中那些以人名命名的建築的原因,瀛苑前的蓮花池是校友捐贈的,至今仍保存完善,讓我覺得很不可思議,爾後我們穿過覺軒花園,到達最後的目的地--英專基地碑,老師特別強調這塊碑至今已66年,風吹日曬雨淋卻屹立不搖,令人十分佩服,在這塊碑面前老師又講了一點故事,感謝信成老師百忙之中帶我們逛校園又說故事給我們聽,讓我們更了解自己的校園。
 
  到達瀛苑時,看得出來它是有年紀的一棟建築,讓我想起宜蘭外婆舊家(笑),其實一路上老師講了很多關於淡江當初創校的過程以及創辦人與歷代校長之間的關係,我才明白為何校園中那些以人名命名的建築的原因,瀛苑前的蓮花池是校友捐贈的,至今仍保存完善,讓我覺得很不可思議,爾後我們穿過覺軒花園,到達最後的目的地--英專基地碑,老師特別強調這塊碑至今已66年,風吹日曬雨淋卻屹立不搖,令人十分佩服,在這塊碑面前老師又講了一點故事,感謝信成老師百忙之中帶我們逛校園又說故事給我們聽,讓我們更了解自己的校園。

請注意,所有於 淡水維基館 所做的貢獻會依據 創用CC授權(姓名標示-以相同方式分享) 授權條款發佈 (詳情請見 ThisSite:版權)。 若您不希望您的著作被任意修改與散佈,請勿在此發表文章。
您同時向我們保証在此的著作內容是您自行撰寫,或是取自不受版權保護的公開領域或自由資源。 請勿在未經授權的情況下發表文章!

若要編輯此頁面,請回答以下的問題 (更多資訊):

取消 | 編輯説明(以新視窗開啟)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