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編輯 使用者:Sylvia71222/實習週記

前往: 導覽搜尋

警告:您尚未登入。 若您進行任何的編輯您的 IP 位置將會被公開。 若您 登入建立帳號,您的編輯將會以您的使用者名稱標示,擁有其他優點。

此編輯可以被還原。 請檢查以下比較表,確認您是否要還原,然後儲存以下變更以完成編輯還原。
最新修訂 您的文字
行 64: 行 64:
 
==第八週11/5_淡水世界文化城市街車==
 
==第八週11/5_淡水世界文化城市街車==
 
  實地踏查的起點是淡水捷運站殼牌倉庫旁,我想這算是半個實地踏查吧,因為我們其實從頭到尾都沒有下車(哈哈),司機開著車,經由學府路開往淡江大學,導覽第一站是鄞山寺,在上上週聽過歷史系曾令毅老師的演講後,導覽小姐下一句要說什麼我都可以猜到~聽第二次故事後對這段充滿神秘感的歷史印象更深刻了,街車開進學校後繞了半圈,導覽小姐向遊客簡單介紹宮燈大道、驚聲銅像、蛋捲廣場、海事博物館,就前往下個目的地--中山北路城仔口,途中經過一間老人俱樂部,她不說我還不知道原來學校附近還有這樣的地方,在中山北路上導覽小姐指向一條小路,她說那是最早的老街,也講解所謂的"水碓子"、"隘口"、"七條通"等名詞的地理位置,爾後車開進真理街,導覽小姐說這裡昔日稱為"洋人區",經過淡水老街附近的馬偕雕像三角公園時她表示面對雕像以左是洋人區,以右則是漢人活動的地區,相當奇妙的分界點,在真理街時她還說文化國小是女子公學校(漢人小學),方才經過的淡水國小是男子公學校,真理街的盡頭是紅毛城,隨即前往滬尾砲台、高爾夫球俱樂部、漁人碼頭、海關碼頭等地,最後沿著中正路經過福佑宮和淡水老街廣場,街車開回起點(也是終點),結束這短短一小時的旅程。
 
  實地踏查的起點是淡水捷運站殼牌倉庫旁,我想這算是半個實地踏查吧,因為我們其實從頭到尾都沒有下車(哈哈),司機開著車,經由學府路開往淡江大學,導覽第一站是鄞山寺,在上上週聽過歷史系曾令毅老師的演講後,導覽小姐下一句要說什麼我都可以猜到~聽第二次故事後對這段充滿神秘感的歷史印象更深刻了,街車開進學校後繞了半圈,導覽小姐向遊客簡單介紹宮燈大道、驚聲銅像、蛋捲廣場、海事博物館,就前往下個目的地--中山北路城仔口,途中經過一間老人俱樂部,她不說我還不知道原來學校附近還有這樣的地方,在中山北路上導覽小姐指向一條小路,她說那是最早的老街,也講解所謂的"水碓子"、"隘口"、"七條通"等名詞的地理位置,爾後車開進真理街,導覽小姐說這裡昔日稱為"洋人區",經過淡水老街附近的馬偕雕像三角公園時她表示面對雕像以左是洋人區,以右則是漢人活動的地區,相當奇妙的分界點,在真理街時她還說文化國小是女子公學校(漢人小學),方才經過的淡水國小是男子公學校,真理街的盡頭是紅毛城,隨即前往滬尾砲台、高爾夫球俱樂部、漁人碼頭、海關碼頭等地,最後沿著中正路經過福佑宮和淡水老街廣場,街車開回起點(也是終點),結束這短短一小時的旅程。
 
 
  其實我原本以為會很無聊,幸運的是今日的導覽小姐十分熱情,誠懇地與我們分享所有她知道的淡水文化,街車的路線規劃就是以淡水五虎崗:鼻頭崙→大田寮→崎仔頂→砲台埔→球埔為藍圖,在導覽地圖上有個站名叫做「火車吃水站」,她說這是因為現今我們看到的淡水老街廣場,以前是鐵路的終點,蒸汽火車會在這補煤炭燃料、加水,就是這站名的由來(台語發音)。在路上她問我們是否知道"滬尾"名稱由來,有一說這是原住民語的諧音,意為「河口」,聽到這段話我有點感動,這證明了台灣有原住民文化的存在。一路上雖然只是走馬看花,但我認為也還算實用,在短短一小時內,能快速認識、了解淡水,在下車後,我們也會更清楚明白下一步該往哪走,就不會只是想去吃個阿給、喝碗魚丸湯就結束淡水觀光之旅,更可以好好地看清淡水的面貌,深入認識在地文化。
 
  其實我原本以為會很無聊,幸運的是今日的導覽小姐十分熱情,誠懇地與我們分享所有她知道的淡水文化,街車的路線規劃就是以淡水五虎崗:鼻頭崙→大田寮→崎仔頂→砲台埔→球埔為藍圖,在導覽地圖上有個站名叫做「火車吃水站」,她說這是因為現今我們看到的淡水老街廣場,以前是鐵路的終點,蒸汽火車會在這補煤炭燃料、加水,就是這站名的由來(台語發音)。在路上她問我們是否知道"滬尾"名稱由來,有一說這是原住民語的諧音,意為「河口」,聽到這段話我有點感動,這證明了台灣有原住民文化的存在。一路上雖然只是走馬看花,但我認為也還算實用,在短短一小時內,能快速認識、了解淡水,在下車後,我們也會更清楚明白下一步該往哪走,就不會只是想去吃個阿給、喝碗魚丸湯就結束淡水觀光之旅,更可以好好地看清淡水的面貌,深入認識在地文化。
  

請注意,所有於 淡水維基館 所做的貢獻會依據 創用CC授權(姓名標示-以相同方式分享) 授權條款發佈 (詳情請見 ThisSite:版權)。 若您不希望您的著作被任意修改與散佈,請勿在此發表文章。
您同時向我們保証在此的著作內容是您自行撰寫,或是取自不受版權保護的公開領域或自由資源。 請勿在未經授權的情況下發表文章!

若要編輯此頁面,請回答以下的問題 (更多資訊):

取消 | 編輯説明(以新視窗開啟)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