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編輯 使用者:Sophie/江文也

前往: 導覽搜尋

警告:您尚未登入。 若您進行任何的編輯您的 IP 位置將會被公開。 若您 登入建立帳號,您的編輯將會以您的使用者名稱標示,擁有其他優點。

此編輯可以被還原。 請檢查以下比較表,確認您是否要還原,然後儲存以下變更以完成編輯還原。
最新修訂 您的文字
行 2: 行 2:
 
==淡水音樂人文==
 
==淡水音樂人文==
 
===江文也《上代支那正樂考》是跨域思維的先行者===
 
===江文也《上代支那正樂考》是跨域思維的先行者===
江文也的跨界人生,除了中、日、台三地生活經驗的積累,也在音樂和經學的跨域研究及創作上,提出了突破窠臼的思維,對此,我們不能忽略他在1942年完成的《上代支那正樂考》一書。在音樂創作之餘,藉由這本書的寫作,我們看到了江文也不但是一位作曲家和聲樂家,同時也是一位對音樂本質有所創念的思想家。借用邱惠燕的論文研究所說的,「在描述孔子藝術形象方面,他能一改過去大家對孔子道德、宗教式的刻板印象,重新塑造、強調孔子的藝術風貌,甚至在研究孔子音樂思想方面,除了以現代美學觀點切入評論以外,還增添了許多個人觀點與主張,除了重申音樂家對國家、人民應負的民族文化責任之外,對於音樂政治化與政治音樂化有著正面的期許及影響。」在今天廣泛討論跨域思維的風氣下,江文也先生不啻為前導先驅。
+
  江文也的跨界人生,除了中、日、台三地生活經驗的積累,也在音樂和經學的跨域研究及創作上,提出了突破窠臼的思維,對此,我們不能忽略他在1942年完成的《上代支那正樂考》一書。在音樂創作之餘,藉由這本書的寫作,我們看到了江文也不但是一位作曲家和聲樂家,同時也是一位對音樂本質有些創念的思想家。借用邱惠燕的論文研究所說的,「在描述孔子藝術形象方面,他能一改過去大家對孔子道德、宗教式的刻板印象,重新塑造、強調孔子的藝術風貌,甚至在研究孔子音樂思想方面,除了以現代美學觀點切入評論以外,還增添了許多個人觀點與主張,除了重申音樂家對國家、人民應負的民族文化責任之外,對於音樂政治化與政治音樂化有著正面的期許及影響。」在今天廣泛討論跨域思維的風氣下,江文也先生不啻為前導先驅。
  
 
[https://ndltd.ncl.edu.tw/cgi-bin/gs32/gsweb.cgi/login?o=dnclcdr&s=id=%22100NCYU5045048%22.&searchmode=basic#XXX 邱惠燕論文]
 
[https://ndltd.ncl.edu.tw/cgi-bin/gs32/gsweb.cgi/login?o=dnclcdr&s=id=%22100NCYU5045048%22.&searchmode=basic#XXX 邱惠燕論文]
 +
==淡水清治時期詩文==
 +
===宦臺詩文-胡承珙===
 +
====簡介====
  
===淡江《夏潮》===
+
胡承珙,字景孟,號墨莊、丹溪,安徽涇縣人。生於乾隆四十一年三月十四日(1776 年 5 月 1 日),卒於道光十二年閏九月十四日(1832 年 10 月 7 日),
===荷西清日時期的淡水人聽什麼音樂===
+
得年五十七歲,有室名「菊佳軒」、「求是堂」。根據胡培翬記載,胡氏自幼溫馴謹慎,不煩約束。五歲就學,聰穎過人,誦讀倍於常兒。十歲能文章,十三歲入
 +
學,補博士弟子;十八歲時,歲貢選為廩生,升入國子監肄業,每年供米六斗。嘉慶六年 (1801),二十六歲時,科考歲試皆聯冠軍,獲選拔為貢生,其年並中式
 +
江南鄉試。嘉慶十年 (1805),時年三十,進士第二甲第八十一名及第。入為翰林院庶吉士,從大學士、侍講繼續課業,三年後散館考試,得授編修。嘉慶十五年
 +
(1810),時年三十五,任廣東鄉試副考官,嘉慶十九年 (1815),遷為陝西道監察御史,轉
 +
給事中。自認居言諫之官,當周知天下利弊以陳奏上,方不負職。故於嘉慶二十
 +
(1815)、二十一年 (1816),呈奏八道奏摺,所奏多獲施行。嘉慶二十三年 (1818) 七
 +
月,時年四十三,轉掌刑部;嘉慶二十四年 (1819),時年四十四,任順天鄉試同考
 +
官。冬天赴閩,任福建分巡延建邵道。任內編查保甲,設立緝捕章程八條,匪徒歛
 +
跡。道光元年 (1821),時年四十六,因廉能調署臺灣兵備道兼學政加按察使。同年
 +
二月二十六日由鹿港登陸臺灣,三月三日調補臺灣兵備道。在臺期間,曾緝獲洋盜
 +
張充等,將之繩法。臺灣素稱難治,胡氏力行清莊弭盜之法,民、番安肅。然因綜
 +
理萬機,事無鉅細,必親身為之,遂積勞成疾。道光三年 (1823),因病乞假歸里。
 +
道光四年十月十二日(1824 年 12 月 2 日)離臺。離去後,彰化、淡水則有械鬥起
 +
釁亂事。來臺三年,有詩作《東瀛集》收錄於《求是堂詩集》。
 +
 
 +
 
 +
 
 +
胡承珙(1776~1832),字景孟,號墨莊,安徽涇縣人。清嘉慶十年(1805)進士,入翰林院為庶吉士,散館後,授編修。嘉慶十五年(1810)任廣東鄉試副考官,不久,遷任御史,轉給事中,負責朝政之進諫。嘉慶二十四年(1819)授福建延津邵道。道光元年(1821)三月三日調補臺灣兵備道,十月十七日正式起用。《清史列傳》謂其:「力行清莊弭盜之法,在臺三年,民番安肅」,道光四年(1824)十月十二日離臺。承珙究心經學,尤專意於毛氏詩傳,為清代詩經三大家之一。在臺期間,於公餘之暇,完成《儀禮古今文疏義》十七卷,訓詁極為精詳。另著《毛詩後箋》三十卷,獲得評價頗高,奠定其在清代經學史上的地位。  胡氏一生所作古今體詩共一千五百多首,依編年方式編為《求是堂詩集》二十卷,道光十三年(1833)出版。其中第十七卷《東瀛集》,為在臺期間所作。以下所錄,乃據《清修四庫全書》所收《求是堂詩集》,並參考黃得時〈胡承拱與東瀛集〉&1 一文所錄詩作編校。(施懿琳撰)
 +
 
 +
====參考資料====
 +
====相關頁面====
 +
 
 +
===黃敬===
 +
====簡介====
 +
====參考資料====
 +
====相關頁面====

請注意,所有於 淡水維基館 所做的貢獻會依據 創用CC授權(姓名標示-以相同方式分享) 授權條款發佈 (詳情請見 ThisSite:版權)。 若您不希望您的著作被任意修改與散佈,請勿在此發表文章。
您同時向我們保証在此的著作內容是您自行撰寫,或是取自不受版權保護的公開領域或自由資源。 請勿在未經授權的情況下發表文章!

若要編輯此頁面,請回答以下的問題 (更多資訊):

取消 | 編輯説明(以新視窗開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