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編輯 使用者:Sh960440/實習課心得與筆記

前往: 導覽搜尋

警告:您尚未登入。 若您進行任何的編輯您的 IP 位置將會被公開。 若您 登入建立帳號,您的編輯將會以您的使用者名稱標示,擁有其他優點。

此編輯可以被還原。 請檢查以下比較表,確認您是否要還原,然後儲存以下變更以完成編輯還原。
最新修訂 您的文字
行 14: 行 14:
 
2015年9月17日,很幸運能聽到文學院資深的老師們講述關於這個計畫過去一年的成果,以及未來的方向,有一種身歷其中的感覺,也更明白我們的「任務」,相信這個計劃會不斷地往前,讓整個淡水都被完完整整的紀錄下來。
 
2015年9月17日,很幸運能聽到文學院資深的老師們講述關於這個計畫過去一年的成果,以及未來的方向,有一種身歷其中的感覺,也更明白我們的「任務」,相信這個計劃會不斷地往前,讓整個淡水都被完完整整的紀錄下來。
 
==推廣維基館的想法==
 
==推廣維基館的想法==
===舉辦相關活動===
 
 
熟悉淡水的人,最有可能的就是淡水人,我認為可以再一次舉辦類似淡水維基館Wiki寫作工作坊的活動,並且將對象擴及淡水的居民,讓他們有機會把自己知道的故事,透過維基館記錄下來,分享給每一個想要認識淡水的人。
 
熟悉淡水的人,最有可能的就是淡水人,我認為可以再一次舉辦類似淡水維基館Wiki寫作工作坊的活動,並且將對象擴及淡水的居民,讓他們有機會把自己知道的故事,透過維基館記錄下來,分享給每一個想要認識淡水的人。
==推廣維基館的成果==
 
===推廣粉絲專頁===
 
在101、102、103、104學年度的資圖系Facebook社團中宣傳淡水維基館的粉絲專頁,效果很不錯!半天之內就多了超過30個人點讚。
 
==12/14演講心得==
 
*:主題:「永遠的[[臺鐵淡水支線|北淡線]]: 回首與前瞻」
 
*:講者:李東明學長
 
 
  在這次的演講中,首先看到的是以前大台北地區的各種樣貌,雖然只過了數十年,整個台北就經歷了非常大的轉變,包括最繁華的心臟地帶也與以往不同,而不變的則是河流與這個城市的關係,[[淡水河]]一直扮演著重要的角色。而看到講者準備的許多老照片,讓我覺得十分新奇,沒想到我們還有機會看到這些珍貴的畫面。
 
 
  關於北淡線的部分,在我進入維基組以前,從沒想過有[[捷運淡水線|捷運]]以前,台北與淡水之間的交通是如何運作,直到我在蒐集資料寫頁面的時候,看到書中有關北淡線的內容,才初步認識這條鐵路,經過這次的演講,我又更進一步認識它,我覺得它就像現在的捷運線,但是當年火車站與現在捷運站的樣貌實在有很大的落差,看到曾經的車站、鐵道,讓我有一些對於那個年代的想像,只可惜我們並不是生在那個時代,沒有辦法親眼見證,身在其中。
 
 
==12/21導覽踏查==
 
*:導覽者:[[程許忠|阿忠哥]]
 
 
  住在[[淡水]]已經快要三年了,我其實還沒有徹底走過淡水老街[[重建街]]的每一條小巷子,透過這次參訪的機會,除了知道了許多有關淡水車站、[[中正路]]的往事,也聽到以前淡水居民平時的生活,沒想到以前的[[英專路]]後面全部都是農田,而公共澡堂、戲院、電池店都曾深深的融入淡水居民的生活之中。
 
 
  第一次走進[[淡水龍山寺|龍山寺]]附近的市場,有一種回到小時候的感覺,在小小的走道中,熱鬧的人群裡,與外面的高樓林立、車水馬龍有一種對比;進入了龍山寺,靜謐的廟宇給人一種莊嚴,平靜的感覺,到[[淡水清水祖師廟|祖師廟]]時也一樣。而走進[[重建街]]、走進老房子,腳踩著地磚,也能感受到更下面一層,木質的內部,有點軟軟的,有一種復古的味道,這是以前不曾感受過的新體驗。
 
 
  謝謝[[程許忠|阿忠哥]],講解很豐富,[[九崁28]]的咖啡很好喝。
 
 
==04/11 Raphaele Bertho演講:法國地景攝影的過去與未來==
 
 
  在這次演講中,看到法國許多地景與攝影結合的實例,其中印象最深刻的就是,攝影師在20年間,每一段時間就在同樣的地點、同樣的時間、同樣的角度,用同樣的器材拍照,最後將這些照片組合成為作品,就能看到所有景物的變遷,實例的照片有高鐵興建前後的原野,還有兩旁都是樹的林間小路,透過植物與周圍的景觀,就可以看到一年四季景物明顯的變化,還有一系列很有趣的照片,一樣是從遠處拍景物,但某一年拍攝地點的前面蓋了建築物,所以攝影師從那之後拍到的都是一片建築物的圍牆,但仍是不斷的紀錄畫面。
 
 
  看到法國那麼多的攝影作品,感覺得到法國人對於這種類型的藝術的重視,尤其是在聽到政府與攝影師合作的時候,感覺特別深刻,在演講後半的提問時間,聽到許多淡水的攝影工作者,以及學校的老師、教授,都很想知道要怎麼讓政府與民間的關係如此親密,講者雖然盡力解釋了,但仍是沒有一個準確的答案,我想這需要慢慢來,不論是政府或者民間,都要有人願意站出來,一點一滴改變台灣社會對這個領域的態度,潛移默化,才能跟上法國的腳步。
 

請注意,所有於 淡水維基館 所做的貢獻會依據 創用CC授權(姓名標示-以相同方式分享) 授權條款發佈 (詳情請見 ThisSite:版權)。 若您不希望您的著作被任意修改與散佈,請勿在此發表文章。
您同時向我們保証在此的著作內容是您自行撰寫,或是取自不受版權保護的公開領域或自由資源。 請勿在未經授權的情況下發表文章!

若要編輯此頁面,請回答以下的問題 (更多資訊):

取消 | 編輯説明(以新視窗開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