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編輯 使用者:Alexsandra Lin/旅行私想

前往: 導覽搜尋

警告:您尚未登入。 若您進行任何的編輯您的 IP 位置將會被公開。 若您 登入建立帳號,您的編輯將會以您的使用者名稱標示,擁有其他優點。

此編輯可以被還原。 請檢查以下比較表,確認您是否要還原,然後儲存以下變更以完成編輯還原。
最新修訂 您的文字
行 6: 行 6:
 
  先至館內的雲門劇場頁面上觀看已經有的資料筆數是否充裕。(大部分的知識來自於影片,有部分內容問題可以藉由這次導覽得知)蒐集其他網路資訊,雖然資料不多,但對於雲門劇場初步認識有幫助。此次訪查導覽與銘傳大學建築系合作,有事先與負責人洽談詳細的導覽內容(以建築領域為主的內容做講解,並安排約兩個小時的導覽解說內容。
 
  先至館內的雲門劇場頁面上觀看已經有的資料筆數是否充裕。(大部分的知識來自於影片,有部分內容問題可以藉由這次導覽得知)蒐集其他網路資訊,雖然資料不多,但對於雲門劇場初步認識有幫助。此次訪查導覽與銘傳大學建築系合作,有事先與負責人洽談詳細的導覽內容(以建築領域為主的內容做講解,並安排約兩個小時的導覽解說內容。
  
*踏查日期:2016/10/02(Sun)
+
踏查日期:2016/10/02(Sun)</br>
*踏查地點:雲門劇場
+
踏查地點:雲門劇場</br>
*導覽人員:張永晶 小姐
+
導覽人員:張永晶 小姐
 +
 
  
  <gallery  widths="300"  heights="200">檔案:雲門劇場-外部大樓梯.JPG</gallery>
 
 
-Second:實際踏查- <br/>
 
-Second:實際踏查- <br/>
 
   因為今天天氣良好,又恰巧有機車能代替大眾運輸工具,所以就直接從租屋處出發,自淡江大學前往該目的地僅需約15分鐘的車程,若從淡水捷運站出發,可以搭乘836號公車(平日與假日皆為25分鐘一班車)一下車會先來到滬尾砲台和和平紀念公園,必須再往前走到高爾夫球場,往左彎進小巷中就會看到雲門劇場。導覽時間約兩個半小時的時間,除了介紹一般民眾能進出的空間,也包含舞台背後的設計、空間運用。劇場內在導覽期間全程可以拍照,但部分地區因處於較為灰色的地帶,不得提供到網路平台上做公開,僅能自己留存收藏。
 
   因為今天天氣良好,又恰巧有機車能代替大眾運輸工具,所以就直接從租屋處出發,自淡江大學前往該目的地僅需約15分鐘的車程,若從淡水捷運站出發,可以搭乘836號公車(平日與假日皆為25分鐘一班車)一下車會先來到滬尾砲台和和平紀念公園,必須再往前走到高爾夫球場,往左彎進小巷中就會看到雲門劇場。導覽時間約兩個半小時的時間,除了介紹一般民眾能進出的空間,也包含舞台背後的設計、空間運用。劇場內在導覽期間全程可以拍照,但部分地區因處於較為灰色的地帶,不得提供到網路平台上做公開,僅能自己留存收藏。
 
 
*台灣第一個民間捐助興建的表演藝術文化園區(內容待補)
 
*台灣第一個民間捐助興建的表演藝術文化園區(內容待補)
  
行 19: 行 18:
 
  整體導覽解說詳細,除了概括了建築概念也簡單介紹了雲門至今40幾年的心路歷程。
 
  整體導覽解說詳細,除了概括了建築概念也簡單介紹了雲門至今40幾年的心路歷程。
  
==第三次踏查 淡水街車==
 
-First:資訊蒐集- <br/>
 
*訪查前的工作準備
 
#網站資源:http://www.tamsui.org.tw/whatsnew/citytour.htm
 
#準備該街車行經路線的地點資料:路線安排&維基頁面的資料蒐集
 
 
::#淡水文化園區─[[殼牌倉庫]]站→[[鼻頭街]]→[[鄧公路]]
 
::#[[鄞山寺]]站→[[學府路]]
 
::#[[淡江大學]]站→[[大田寮]]→[[學府路]]→[[大忠街]]
 
::#[[中山北路]][[城仔口]]→[[中山路]]→[[文化路]]
 
::#[[重建街]]口站→[[文化路]]
 
::#[[七條通]]站→[[真理街]]→[[小白宮]]→[[淡江中學]]
 
::#[[埔頂]]洋樓區站→[[真理大學]][[牛津學堂]]
 
::#[[紅毛城]]站→[[中正路]]
 
::#[[滬尾礮台]]站([[忠烈祠]]、[[和平公園]]、[[一滴水紀念館]]、[[淡水高爾夫球場]])→[[中正路]]→[[觀海路]]
 
::#[[淡水漁人碼頭]]站([[福容大飯店]]、[[世界巧克力夢公園]]) →[[中正路]]
 
::#[[海關碼頭]]站→[[中正路]]
 
::#[[淡水第一漁港]]站→[[中正路]]
 
::#[[觀潮藝術廣場]]站(TAG[[淡水藝術工坊]])→[[中正路]]老街
 
::#[[馬偕雕像]][[三角公園]]站→[[中正路]]
 
::#[[福佑宮]]站→[[中正路]]
 
::#[[火車吃水]]站([[淡水老街廣場]])捷運地下道
 
::#[[淡水文化園區]]─[[殼牌倉庫]]站
 
 
-Second:實際踏查- <br/>
 
:: 今天天氣剛好不錯,睽違一個星期的溫暖,艷陽高照。我們這次預約的時間是11:30,有事先在網路上預約,但因為我開車從士林趕過來,沿途從竹圍開始塞車,所以就遲到了。建議如果在假日想前往淡水的民眾還是善用大眾運輸工具比較能節省時間!
 
 
:: 為我們導覽的人張麗琴小姐,一路上幾乎都沒有停下來喝水,好像想把淡水的所有故事都告訴我們一樣,面帶微笑、非常熱情。她同時也告訴我們,淡水街車這個構想,起初是希望第一次蒞臨淡水的遊客在有限的時間內,能完整親近、瀏覽淡水五虎崗歷史城市的文化風貌。自淡水捷運站旁的殼牌倉庫出發,進入學府路,沿途行經我不曾拜訪過的鄞山寺,在上次汀州移民與淡水的講座中,有聽過這棟建築的歷史傳說,但是,這次講解居然是有蚊子穴?雖然有點匪夷所思,但每回聽見這個故事,還是令人回味無窮。建築在道光年間就已經完工,雖然繞了一圈,無法進去觀賞他的建築形式,但古色古香的紅磚牆,就已經吸引不少眾人的目光,期待擇日撥冗去欣賞囉!聽說附近的公寓大廈幾乎都是鄞山寺的財產,可見就算蛤蟆穴被攻破,財富依然累積的相當可觀。進入大田寮就不能不提淡江大學,街車會專程開進校園,能飽覽淡江大學校園的主要美景,麗琴小姐甚至還稍微提及淡江頗負盛名的宮燈姐姐、海事博物館、淡江校史-驚聲先生,讓我們不禁會心一笑,更增添許多熟悉感。
 
 
:: 離開淡江後,就接著前往水堆子派出所的方向,而水堆子的名稱由來是因為,當時農人將收個的稻子剝殼,是利用水力去運作,並將稻穀堆成一座座的錐形,因而得名。而沿著中山北路一路向下,就能看見以前的老街,城仔口是當時的城門,許多農人會從這裡將自己種植的農作運入城內販售,因而成為舊時的市集。往後走就是這段街車之旅的精華,也是大部分人熟知的淡水古蹟區,紅毛城、真理街,西洋古典的建築群,窄小的街道,在這裡似乎能想像當時人們在這裡求學是多麼享受。我們持續往前行,會來到一滴水紀念館、和平公園、滬尾砲台區,以及近年來建立的雲門劇場,在馬路上就能看見當時劉銘傳的墨跡,高掛在砲台上,即便從未使用過這個北門鎖鑰,但可見當時淡水的地理位置,對於整個北台灣是多麼的有影響力!沿著中正路前行,能看見許多遊客騎著腳踏車,優游自在在人行道上,欣賞觀音閃與淡水河的美景。沿途經過關稅碼頭、第一漁港,然後進入漁人碼頭。聽說漁人碼頭是想要模仿美國舊金山的港口意象,但似乎不是非常成功,之後在這裡會建立淡江大橋,聯繫八里地區,也希望能透過輕軌的開闢,紓解壅塞的淡水交通,但當地居民並不是都樂見這項重大工程,畢竟多了一座橋,就阻擋了淡水的夕陽美景。
 
 
:: 最讓我驚豔的居然是熟悉不過地的淡水老街,有著馬偕銅像的三角公園,竟然是分隔洋人生活圈,和漢人生活圈的分界!而我竟然從來不知道!?太令我吃驚了!外地人走訪這條街,大概也是走馬看花,只知道淡水阿給和魚酥,沿途叫賣的炸花枝和魷魚飄香四溢。期待有一天能將這裡濃厚的商業氣息與人文建築分離,畢竟走訪古蹟還是希望看到他原有的風貌。
 
 
==第三次踏查==
 
*時間:2016/11/29(六)
 
*地點:大溪老街
 
  
:: 跟著文創學程的大家一起到桃園大溪參訪。大旱溪是淡水河流域中其中一個支流,早期隨著淡水河的水運發展,大旱溪也開始有部分聚落形成。但後來因為陸運開始興起,水運隨之沒落,因此,大溪的聚落文化,也開始凋零,逐漸沒落。幸好在2008年時,政府為了挽救台灣偏遠鄉鎮的文化,因而啟用社區總體營造的方式,改變原有的鄉村風貌,方能發展出屬於自己的地方特色。印象最深的地方是之前在聽歷史系老師的汀州移民與淡水的演講,裡面提到林本源這個家族因為在淡水經商失利而輾轉來到大溪地區發展,在大溪老街傭有一個大倉庫,提供農民們收稻後儲放,並在這裡興建了一棟宅第,現在雖然已經不復存在,僅剩下一部分石牆的遺跡,但非常有厚度,可想像當年林本源家族在大溪的風采與影響力。
+
  
::老街上的牌樓建築融合了西洋、日式、中式的建築元素,產生了當地特有的老街風貌,牌樓於民國六年至民國七年間興建,當時的台灣屬於日治時期,原先騎樓設計就是日本為了因應台灣氣候而設計的,而牌樓上放的裝飾融合傳統中式圖騰與西洋巴洛克時期的華美風格。寫下當地商街的各個商號,圖騰的動物和物品則代表商家們對自己的期許,形成獨樹一格的老街風貌。大溪最負盛名的除了家喻戶曉的豆干,還有手工木藝。木藝的發展可以追溯到林本源家族聘請木匠師興建家族宅第「通議第」,才奠定百年的木藝基礎。目前大溪木藝館生態博物館就保留下當地的日式建築,作為成在大溪記憶的基底,總共由四個館組成,分別是壹號館、四連棟、武德殿和藝師館。因為時間的關係,這次僅路過壹號館,他是1920年日治時代興建的宿舍,在2007年登錄為歷史建築,原為大溪國小校長的宿舍,前居住者是陳茂林老師,其夫人曾在宿舍教受裁縫是當地許多婦女的共同回憶。
 

請注意,所有於 淡水維基館 所做的貢獻會依據 創用CC授權(姓名標示-以相同方式分享) 授權條款發佈 (詳情請見 ThisSite:版權)。 若您不希望您的著作被任意修改與散佈,請勿在此發表文章。
您同時向我們保証在此的著作內容是您自行撰寫,或是取自不受版權保護的公開領域或自由資源。 請勿在未經授權的情況下發表文章!

若要編輯此頁面,請回答以下的問題 (更多資訊):

取消 | 編輯説明(以新視窗開啟)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