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編輯 使用者:黃翊庭

前往: 導覽搜尋

警告:您尚未登入。 若您進行任何的編輯您的 IP 位置將會被公開。 若您 登入建立帳號,您的編輯將會以您的使用者名稱標示,擁有其他優點。

此編輯可以被還原。 請檢查以下比較表,確認您是否要還原,然後儲存以下變更以完成編輯還原。
最新修訂 您的文字
行 1: 行 1:
  
 
==自我介紹==
 
==自我介紹==
我是黃翊庭,家裡有養貓咪和狗狗,就讀[[淡江大學]]的文學院
+
我是黃翊庭,家裡有養貓咪和狗狗,就讀[[淡江大學]]
<br>
+
*地址:新北市英專路151號
===淡江文學院===
 
本校歷史最悠久之學院,目前有5學系,分別是中國文學學系、歷史學系、資訊與圖書館學系、大眾傳播學系、資訊傳播學系,分屬人文藝術與傳播科學「雙核心」專業群組,形塑「東方觀點、全球視野,國際接軌、創意再造」的學習環境,更建構出文學院在「創意漢學、文化觀覽、創新出版、影視傳播、數位行銷(含視覺藝術)」上的跨域競爭力。<br>
 
===文學院各系學制===
 
 
 
*中文系:大學部  碩士班  碩士在職專班  博士班
 
*歷史系:大學部  碩士班
 
*資圖系:大學部  碩士班  碩士在職專班
 
*大傳系:大學部  碩士班
 
*資傳系:大學部
 
*地址:新北市淡水區英專路151號
 
 
{{map|25°10'26.8"N 121°26'50.5"E|200|400|23}}
 
{{map|25°10'26.8"N 121°26'50.5"E|200|400|23}}
<br>
 
  
===淡水===
 
*[[淡水#相關影片|淡水影片]]
 
  
==上學期心得==
+
==心得==
 
<tabber>
 
<tabber>
  
 
|-|10/6=
 
|-|10/6=
 
這次和朋友一起參訪紅毛城,讓我對以前在歷史課本上的印象和知識都更加熟悉。紅毛城的歷史悠久,現今還能保持著它原先的樣子,肯定是付出了不少心力去維護。
 
這次和朋友一起參訪紅毛城,讓我對以前在歷史課本上的印象和知識都更加熟悉。紅毛城的歷史悠久,現今還能保持著它原先的樣子,肯定是付出了不少心力去維護。
[[檔案:s.jpg|200px|]]
 
[[檔案:15.jpg|200px|]]
 
 
|-|10/13=
 
|-|10/13=
 
這次的課程讓我瞭解五虎崗的由來,也知道它的位置不是指女宿後面的那塊地。雖然在淡水已經第三年了,但也沒有深入了解這片土地,老師的講解讓我知道淡水開港後是促使經濟和交通的繁榮
 
這次的課程讓我瞭解五虎崗的由來,也知道它的位置不是指女宿後面的那塊地。雖然在淡水已經第三年了,但也沒有深入了解這片土地,老師的講解讓我知道淡水開港後是促使經濟和交通的繁榮
行 34: 行 19:
 
我現在更了解了一個展覽的幕後流程。不僅要瞭解展品,還要瞭解如何將它們展示給觀眾。這次經歷讓我更有自信,未來能更好地參與類似的活動。
 
我現在更了解了一個展覽的幕後流程。不僅要瞭解展品,還要瞭解如何將它們展示給觀眾。這次經歷讓我更有自信,未來能更好地參與類似的活動。
 
|-|11/03=
 
|-|11/03=
這次老師帶著我們繞了一整個校園,很像校內教學,是一個很特別的體驗。原來我們的學校有很多我沒走過的地方,像宮燈教室那邊有一個池塘,裡面有很多烏龜在曬太陽,這也是我從來沒注意過的地方。
+
[[檔案:烏龜.jpeg]]
靠近銅像那邊還有一塊石頭,本來以為是普通的石頭,沒想到上面寫著英專,原來也是英專路的由來。這一次的課程,我感受到處處都是歷史的痕跡,但是每一個景點都有被好好的保存,這也是最難能可貴的。<br>
 
[[檔案:烏龜.jpeg|200px|]]
 
[[檔案:o.jpg|200px|]]
 
[[檔案:m.jpg|200px|]]
 
|-|11/17=
 
這節課讓我知道VR的其他用途,原本以為只是用來娛樂,像是槍戰實境或是探索未知的世界等用途。老師播放的影片讓我印象深刻,他們用了許多已故女兒的照片來模擬出她的3D人像,再透過VR實境,讓媽媽可以好好跟她的女兒說再見。我覺得看了很感動,這項發明也讓我感到不可思議,這也幫助了那個母親了結想見女兒的心願。
 
|-|11/24=
 
這節課是由助教來幫我們上的,去不同的教室,一進去就有一台外型很酷的實境椅子,透過自己真正坐在上面,可以完整的看到所有淡水的景,椅子微微的擺動也讓我整個身入其境。助教仔細的告訴我們整個操作流程,包括如何開機關機,要怎麼暫停、要如何配戴眼鏡、該如何正確的使用。這些都讓我受益良多,希望可以再次體驗!
 
|-|12/1=
 
這堂課不同以往請來了其他講師來為我們授課,講到了淡基雙城,還有英法戰爭。不但有我們班的同學也有其他老師一起聽演講,也是學到了許多的知識。
 
|-|12/8=
 
這次的課是要去竹圍的台北基督學院參觀,一早我們就和朋友一起叫車前往。這所學院的景物都很美麗,我們也看了他們的展覽,也發現以前的照片竟然那麼的高清,還能拍到所有的師生們,這讓我印象深刻。教室外面的VR體驗椅原來是從淡江搬過來的,難怪我覺得很熟悉,也看到了上面有很多不同的體驗遊戲,想體驗其他更有趣的遊戲。
 
<br>
 
[[檔案:基督.jpg|150px|]]
 
[[檔案:展覽.jpg|150px|]]
 
[[檔案:紀念館.jpg|150px|]]
 
|-|12/15=
 
這次的課程我們主要在討論12/29在文館要辦展覽,要如何呈現跟決定活動的小獎品。我們決定要用一半照片的方式讓人猜這是淡水的哪一個景點或古蹟,遊戲的進行方式是使用Google 表單,希望能讓人更了解淡水的美好。這是我第一次辦活動,也希望我們這組的成果能夠順利圓滿。
 
</tabber>
 
 
 
==下學期心得==
 
<tabber>
 
 
 
|-|3/8=這堂課我們討論了我們的走讀計畫,我們選定介紹淡江附近的小吃,以及我們的口袋名單,希望可以有更多的人認識這些美食。淡江大學也是我們最熟悉的地點,附近的食堂、美食幾乎都有吃過,我們會整理幾家好吃的,並選出必點的餐點,讓大家不踩雷。
 
|-|3/15=這禮拜我們下課後就隨機找路人分享我們喜歡的淡江美食,原本覺得很尷尬,還好找的人都很認真的聽我們說,也因為這次的作業,有把口袋名單分享給其他人,還意外獲得同學的美食推薦,真是意外的收穫。
 
|-|3/22=這禮拜我們介紹了黃燜雞、欣宏牛肉麵還有papa pasta,因為這幾家都在學校附近,只要吃飯時間總是佈滿人潮。我們選在晚餐時候去跟路過的同學介紹,或是問他們晚餐有什麼選擇,沒想到好幾個都回答我們介紹的店家,淡江附近的食物真的都蠻好吃的,因為時間的限制我們也不能所有都有介紹到,還是有點小可惜。
 
|-|3/29=這週我們將之前幾次出團的照片整理成了一份PPT,這項任務相較於之前的工作,我覺得輕鬆許多!不僅可以輕鬆地分享我們的經驗,還能夠更深入地解說給其他同學聽,和他們一起交流更多淡江周圍的美食,透過整理照片和撰寫簡報,我得以重新回味那些簡單的美味。
 
|-|4/12=我們這組的報告並沒有做的很詳細,只有把解說內容放上去,沒有額外訪談店家,希望我們能多做改進,並做到最好。
 
|-|4/19=這次我們來看資傳系的畢業成果展,外面佈置的很繽紛,會讓人眼睛一亮。我們到了一個攤位叫多樂咪,是有關於多巴胺的主題,他們還設計了關於多巴胺的遊戲給我們玩,角色要吃到甜食生命才會上升,但是如果血條滿了再吃甜食也會淘汰,這說明多巴胺也不能夠過量。這也是我最印象深刻的展覽,拍了很多照片,覺得學長姐們非常用心。<br>
 
[[檔案:Game.jpeg|200px|]]
 
[[檔案:co.jpg|200px|]]
 
[[檔案:w.jpg|200px|]]
 
[[檔案:ba.jpg|200px|]]
 
|-|5/3=這禮拜我們去看中文系的畢業專題,跟資傳系非常不同,一進去很空曠,還飄著有點檀木味道的香氛,感覺非常用心。他們還有創作小說、繪本、甚至有電腦的小遊戲,十分佩服中文系的學長姐們。
 
我們這禮拜的計畫是要討論出訪問的題目,以及時間,要避開店家忙碌的時間。
 
<br>
 
[[檔案:Pp.jpg|200px|]]
 
[[檔案:book.jpg|200px|]]
 
[[檔案:fl.jpg|200px|]]
 
[[檔案:no.jpg|200px|]]
 
 
 
|-|5/10=這禮拜我們更換了要訪問店家的題目,主要是更能了解這家店的由來,取名的緣由等等,原本預計採訪的店家老闆不在,因此我們也約好下次訪問的時間,我們主要是選定在下午三點到四點,以不妨礙店家的工作為主來進行訪問。
 
 
 
|-|5/17=這禮拜我們趁著人潮較少的中午過後訪問了pa pa pasta的老闆娘,他們一邊善後一邊回答我們的問題,也非常熱情的讓我們拍照紀錄;下一家我們訪談了九嬸婆的店家,因為有他們的配合,我們都能知道很多網路上查不到的資訊,覺得每家店都有各自的特色跟故事~
 
 
 
|-|5/24=這禮拜我們訪問了要通往金雞母樓梯的飯捲和欣宏牛肉麵,因為訪問的也差不多了,我們趁著非用餐時間帶同學走訪我們實地了解過的店家,對於每個店家看似有些相同的初衷,但背後都有不同的故事,十分有趣。
 
  
|-|5/31=這禮拜我們統整完店家的資訊跟同學們的回饋,這份報告讓我更深入了解平常經過會消費的店家,竟然有著這樣的故事,覺得很有趣。簡報的製作,可以讓沒聽過採訪的同學也能了解店家背後的經歷,以及開店的原因。
 
  
 
</tabber>
 
</tabber>
  
 
==田野調查==
 
==田野調查==
[[紅毛城]]的歷史
+
*10/6拍攝之照片
<br>
 
===西治時期===
 
 
 
1629年,統治臺灣南部的荷蘭人北上攻打淡水地區,但戰敗而返。1636年,西班牙撤回部分淡水駐軍,以應付菲律賓南部的反抗,當地原住民則趁機在晚間攻打聖多明哥城,造成30多名西班牙人死亡,並將城砦焚毀,同時也毀壞了4座教堂。該城於隔年開始重建,由駐淡水守將主持,並改用石材及石灰以加強防禦。1642年,荷蘭人趁西班牙調回基隆守軍以抽兵攻打民答那峨時,北上自金包里登陸攻擊西班牙統治的雞籠地區,西班牙守軍開城投降。而淡水的聖多明哥城亦於當年棄守,不戰而下。西班牙在撤軍時焚毀原有城砦。亦有一說指西班牙於1637年即因軍費因素決定撤守淡水,駐菲律賓總督並於隔年下令拆毀聖多明哥城調兵回菲律賓。此後聖多明哥城的遺跡成了考古界尚待發掘的一大難題。
 
===荷治時期===
 
1654年由荷蘭人所繪之淡水古地圖,其中有尖頂的堡壘即為安東尼堡
 
1654年由荷蘭人所繪之淡水古地圖,其中有尖頂的堡壘即為安東尼堡
 
1641年,荷蘭東印度公司開始前往淡水與當地居民進行硫磺與鹿皮貿易,亦有紀錄指該年荷蘭已開始派船之在淡水河巡弋。在隔年8月攻下雞籠之後,荷蘭人開始計劃在聖多明哥城原址附近重建城砦,以維持該地之硫磺貿易。他們以聖多明哥城之原有基礎加以改良,並立即開挖新地基。他們並要求附近原住民部落支援,同時從外地將1500多包的石灰運至淡水,任聘漢人泥水匠。1643年5月7日,第一塊石頭正式奠基,並開始築城[7]:30。然而,由於工程不順使得工期延宕,至1644年12月底僅蓋到8英尺高,而次年年底更因為淡水下大雨導致工期再度延宕,直至1646年方全數完工。
 
荷蘭人將此城命名為安東尼堡,以紀念時任荷屬東印度總督安東尼·范·迪門。當時的安東尼堡在方形的城砦上頭,建有一座木造尖型屋頂,城下前方則插著荷蘭國旗。由於當時的漢人稱荷蘭人為紅毛番,所以安東尼堡也被稱作紅毛城。
 
===鄭氏時期===
 
到了1668年,荷軍方自臺灣全數撤退,並在撤軍的同時破壞城砦,燒毀一些無法帶走的物品。1683年,由於清軍欲派兵攻打雞籠與淡水,鄭氏才派何祐進駐淡水地區,並稍加將紅毛城略微修葺。同年7月,鄭軍於澎湖海戰失利,何祐遂私下向清廷表示願獻出雞籠與淡水二地,而鄭氏則在9月5日向清朝正式投降。
 
 
 
===清治時期===
 
1884年中法戰爭爆發,法軍入侵淡水地區,並砲擊紅毛城,然而該城卻絲毫無損。日後,由於淡水港貿易量激增,英國人便在1891年於紅毛城主堡東側空地增建兩層式紅磚洋樓,以作為領事官邸。而紅毛城的「戍台夕陽」景色,則是自乾隆年間以降先後被列為「淡水廳四景」、「淡北八景」、「全淡八景」之一。
 
 
 
===日治時期===
 
1941年,太平洋戰爭爆發,日本向英美宣戰,紅毛城的英國領事館也在12月8日關閉。英方聘任二位日本工作人員負責在戰爭期間負責管理並維護領事館,當地派出所警官在查封領事館門戶後,向英國領事表示檔案皆已留存在安全的地方,領事館財產將被保管至戰爭結束。英國領事被軟禁在其住宅與花園內,同年12月31日被帶往日本本土。
 
===戰後時期===
 
2001年,虞兆中基金會與中國工程師學會等組織共同發起「尋找台灣十大土木史蹟」活動,而紅毛城則在11月30日獲選為台灣十大土木史蹟。2002年,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將以紅毛城為首的淡水歷史建築群列為首批台灣世界遺產潛力點之一,紅毛城管理權則在隔年7月由內政部轉交至臺北縣政府,同時成立臺北縣政府淡水古蹟園區以負責營運。2004年3月起,紅毛城園區開始封園整修,直到2005年11月10日才再度對外開放。在這段期間,紅毛城並於2005年被變更指定為國定古蹟,同年7月1日淡水古蹟園區則升格為淡水古蹟博物館。2009年起,所有新北市的公有博物館改為免費入場,其中也包含了紅毛城。然而淡水古蹟博物館考慮提升參觀品質,於2016年7月1日起恢復紅毛城、前清淡水關稅務司官邸和滬尾礮臺的入園收費制度。
 
 
 
<br>*10/6拍攝之照片
 
 
[[檔案:照片2.jpg|200px|]]
 
[[檔案:照片2.jpg|200px|]]
 
[[檔案:照片3.jpg|200px|]]
 
[[檔案:照片3.jpg|200px|]]
行 118: 行 35:
  
 
==期末心得==
 
==期末心得==
這學期老師幾乎都讓我們自由選擇想要介紹的主題,自己安排進度,如果這禮拜沒進度,那下禮拜可能就要更認真一點,我們選擇採訪店家是一個很特別的體驗,也對我來說是很大的進步,因為感覺老闆都好忙,或是不太願意讓我們採訪,好險後來跨出一大步,也越來越順利,這學期也這樣完整的落幕了。
 
  
==分組(上學期)==
+
 
 +
==分組==
 
*名單
 
*名單
 
#使用者:[[使用者:張予昕|張予昕]]
 
#使用者:[[使用者:張予昕|張予昕]]
行 126: 行 43:
 
#使用者:[[使用者:吳瑞鳳|吳瑞鳳]]
 
#使用者:[[使用者:吳瑞鳳|吳瑞鳳]]
 
#使用者:[[使用者:蕭卉均|蕭卉均]]
 
#使用者:[[使用者:蕭卉均|蕭卉均]]
==分組(下學期)==
+
#使用者:[[使用者:符鎵瀅|符鎵瀅]]
#使用者:[[使用者:吳瑞鳳|吳瑞鳳]]
 

請注意,所有於 淡水維基館 所做的貢獻會依據 創用CC授權(姓名標示-以相同方式分享) 授權條款發佈 (詳情請見 ThisSite:版權)。 若您不希望您的著作被任意修改與散佈,請勿在此發表文章。
您同時向我們保証在此的著作內容是您自行撰寫,或是取自不受版權保護的公開領域或自由資源。 請勿在未經授權的情況下發表文章!

若要編輯此頁面,請回答以下的問題 (更多資訊):

取消 | 編輯説明(以新視窗開啟)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