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編輯 仙洞巖

前往: 導覽搜尋

警告:您尚未登入。 若您進行任何的編輯您的 IP 位置將會被公開。 若您 登入建立帳號,您的編輯將會以您的使用者名稱標示,擁有其他優點。

此編輯可以被還原。 請檢查以下比較表,確認您是否要還原,然後儲存以下變更以完成編輯還原。
最新修訂 您的文字
行 1: 行 1:
{{導覽條模板|基隆|古蹟}}
+
{{導覽條1|景點}}
[[檔案: 基隆仙洞辨天宮.jpg|thumb|400px|right|{{檔案: 基隆仙洞辨天宮.jpg}}]]
+
 
 
==簡介==
 
==簡介==
  
[[仙洞巖]],又名為「[[仙洞]]」,因為傳說是仙人落腳之地而名。原本是一座天然的海蝕洞穴,也是基隆最大的一處海蝕洞。仙洞巖經歷過台灣的清朝及日本時期,因此曾供奉多位神祇,前身為清朝時代的「代明宮」,歷史文獻中的別稱有「[[弁天神社]]」、「[[最勝禪寺]]」、「[[仙洞巖佛寺]]」等等。仙洞巖位於基隆市中山區里,目前主要分為主洞、左洞及右洞,洞內供奉著不同的神祇,主祀釋迦牟尼、觀音佛祖。由於仙洞巖長久以來都是許多旅人的熱點,對於此地的詩作創作亦為數不少,例如清朝時期李逢時的《雞籠八景詩》、日本時期徐莘田的《基隆竹枝詞》、民國時期陳其寅的《新基隆八景詩作》等等。
+
仙洞巖,又名為「仙洞」,因為傳說是仙人落腳之地而名。原本是一座天然的海蝕洞穴,也是基隆最大的一處海蝕洞。仙洞巖經歷過台灣的清朝及日本時期,因此曾供奉多位神祇,前身為清朝時代的「代明宮」,歷史文獻中的別稱有「弁天神社」、「最勝禪寺」、「仙洞巖佛寺」等等。仙洞巖位於基隆市中山區里,目前主要分為主洞、左洞及右洞,洞內供奉著不同的神祇,主祀釋迦牟尼、觀音佛祖。由於仙洞巖長久以來都是許多旅人的熱點,對於此地的詩作創作亦為數不少,例如清朝時期李逢時的《雞籠八景詩》、日本時期徐莘田的《基隆竹枝詞》、民國時期陳其寅的《新基隆八景詩作》等等。
 
由110年2月5日生效,並劃定為崩塌地特定水土保持區,
 
由110年2月5日生效,並劃定為崩塌地特定水土保持區,
  
行 37: 行 37:
 
#岩壁佛雕造像記(1975年民國64年)
 
#岩壁佛雕造像記(1975年民國64年)
 
#謝東閔重遊仙洞(1979年民國68年)
 
#謝東閔重遊仙洞(1979年民國68年)
 
 
== 歷史==
 
== 歷史==
  
基隆[[仙洞巖]]是長期由強烈的海浪沖擊而導致其獨特的景觀,早期時代洞臨大海,身在洞穴中就能聽到海浪拍岸聲,被列為基隆八景之一,稱為「仙洞聽潮」,但是築港後便消失了。
+
基隆仙洞巖是長期由強烈的海浪沖擊而導致其獨特的景觀,早期時代洞臨大海,身在洞穴中就能聽到海浪拍岸聲,被列為基隆八景之一,稱為「仙洞聽潮」,但是築港後便消失了。
  
*清朝時期
+
清朝時期
:仙洞巖最早記於1872年(清同治11年)開始被記載,當時仙洞巖內供奉的佛祖為釋迦牟尼佛和觀世音菩薩,稱為「[[代明宮]]」。其中值得一提的是在清朝末期曾任台灣巡撫的[[唐景崧]](1841-1903)在洞穴內題有「碑文」以及當時任分巡臺澎督學使者的[[夏獻綸]]也在仙洞巖內題字「海外洞天」,至今都還看得到兩者留下來的足跡。
+
仙洞巖最早記於1872年(清同治11年)開始被記載,當時仙洞巖內供奉的佛祖為釋迦牟尼佛和觀世音菩薩,稱為「代明宮」。其中值得一提的是在清朝末期曾任台灣巡撫的唐景崧(1841-1903)在洞穴內題有「碑文」以及當時任分巡臺澎督學使者的夏獻綸也在仙洞巖內題字「海外洞天」,至今都還看得到兩者留下來的足跡。
  
 
*日本時期
 
*日本時期
:原本在仙洞附近有些從事沿岸漁業的民眾,後來因為日本時期推動基隆築港工程,並將仙洞地區作為築港的主要據點,所以成為了當時許多日本人聚集的地方。原本基隆的海岸線是曲折且自然,經過此次築港工程的改變後,海岸線變得平直、人工化,但也因為要發展市區街道因而填海造陸,彌補了基隆港口腹地有限的問題。
+
:原本在仙洞附近有些從事沿岸漁業的民眾,後來在日本時期推動基隆築港工程,並將仙洞地區作為築港的主要據點,也因此成為了當時許多日本人聚集的地方。原本基隆的海岸線是曲折且自然,經過此次築港工程的改變後,海岸線變得平直、人工化,但也因為要發展市區街道因而填海造陸,彌補了基隆港口腹地有限的問題。因為
  
 
:到了1906年(日明治39年),才將這兩尊佛祖移出仙洞巖,並改成把日本文化中的七福神之一弁財天神(又稱辯才天神,為日本文化中唯一的女福神,辯才天神象徵著口才、財富和音樂)移入洞內供奉,直到日本時期結束後,又重新將釋迦牟尼佛請回仙洞巖中供眾人供奉,不過未將原先的辯才天神移出,而是留在洞內與眾多神像、佛祖等一起被供奉仙洞巖裡。
 
:到了1906年(日明治39年),才將這兩尊佛祖移出仙洞巖,並改成把日本文化中的七福神之一弁財天神(又稱辯才天神,為日本文化中唯一的女福神,辯才天神象徵著口才、財富和音樂)移入洞內供奉,直到日本時期結束後,又重新將釋迦牟尼佛請回仙洞巖中供眾人供奉,不過未將原先的辯才天神移出,而是留在洞內與眾多神像、佛祖等一起被供奉仙洞巖裡。
行 53: 行 52:
 
:仙洞巖於2003年(民國92年)被相關單位劃入「第一級環境敏感地區」的「崩塌地特定水土保持區」,並且頒布相關命令嚴禁此地進行開發。於2006年由基隆市文化局列為歷史建築,後來登錄為宗教景觀。
 
:仙洞巖於2003年(民國92年)被相關單位劃入「第一級環境敏感地區」的「崩塌地特定水土保持區」,並且頒布相關命令嚴禁此地進行開發。於2006年由基隆市文化局列為歷史建築,後來登錄為宗教景觀。
 
:仙洞巖內的許多石雕大多是由基隆市石雕家李榮坤於1970年代(民國60年代)所建置而成的,石雕主要為十八羅漢、釋迦牟尼、觀音菩薩等佛祖石雕。
 
:仙洞巖內的許多石雕大多是由基隆市石雕家李榮坤於1970年代(民國60年代)所建置而成的,石雕主要為十八羅漢、釋迦牟尼、觀音菩薩等佛祖石雕。
 
==相片集==
 
<gallery widths="350" heights="270">
 
File: 仙洞閣辨財天.jpg
 
</gallery>
 
  
 
==地圖==
 
==地圖==
*地址:基隆市中山區仁安街1號
 
*前往:[https://www.google.com/maps/place//data=!4m2!3m1!1s0x345d4e5c12c73a15:0xb458c968fe381596?entry=s&sa=X&hl=zh-TW&ved=2ahUKEwjD5IvR78n0AhV4yosBHWjOCCMQ4kB6BAgIEAI Google街景導覽]
 
*[https://www.openstreetmap.org/way/367653921 OpenStreetMap]:
 
{{map | 25.14511, 121.74827 |400|700|18}}
 
  
  
 
==參考資料==
 
==參考資料==
===政府網站===
+
===官方網站===
 
*[https://tour.klcg.gov.tw/zh-hant/attractions/84384253/ 基隆旅遊網:仙洞巖]
 
*[https://tour.klcg.gov.tw/zh-hant/attractions/84384253/ 基隆旅遊網:仙洞巖]
  
*[https://nchdb.boch.gov.tw/assets/overview/culturalLandscape/20060720000003 國家文化資產網:仙洞巖]
+
*[https://www.taiwangods.com/html/cultural/3_0011.aspx?i=121 內政部台灣宗教文化地圖:仙洞巖]
 +
 
 +
*[https://nchdb.boch.gov.tw/assets/overview/culturalLandscape/20060720000003 國家文化資產網]
  
 
*[https://data.boch.gov.tw/old_upload/_upload/Assets_advanced/case_research_file/40006/file/bf1dd5c4-e79f-4a64-b090-8f41b2f6eb7e.pdf 仙洞巖調查研究成果報告書]
 
*[https://data.boch.gov.tw/old_upload/_upload/Assets_advanced/case_research_file/40006/file/bf1dd5c4-e79f-4a64-b090-8f41b2f6eb7e.pdf 仙洞巖調查研究成果報告書]
 
*[https://www.taiwangods.com/html/cultural/3_0011.aspx?i=121 內政部台灣宗教文化地圖:仙洞巖]
 
  
 
*[https://tm.ncl.edu.tw/article?u=022_001_00000480 基隆市港區歷史建築調查:第二階段:歷史建築測繪調查研究 ]
 
*[https://tm.ncl.edu.tw/article?u=022_001_00000480 基隆市港區歷史建築調查:第二階段:歷史建築測繪調查研究 ]
行 84: 行 74:
  
 
[[Category:景點]]
 
[[Category:景點]]
{{基隆地區導覽盒}}
 

請注意,所有於 淡水維基館 所做的貢獻會依據 創用CC授權(姓名標示-以相同方式分享) 授權條款發佈 (詳情請見 ThisSite:版權)。 若您不希望您的著作被任意修改與散佈,請勿在此發表文章。
您同時向我們保証在此的著作內容是您自行撰寫,或是取自不受版權保護的公開領域或自由資源。 請勿在未經授權的情況下發表文章!

若要編輯此頁面,請回答以下的問題 (更多資訊):

取消 | 編輯説明(以新視窗開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