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水
|
艋舺
|
大稻埕
|
雞籠
|
桃園
|
臺北城
|
宜蘭
|
新竹
淡水大事記
|
人物錄
|
大淡水紀錄片
|
石滬群
|
淡水第一
|
VR園區
|
淡水河ㄟ故事
檢視 淡水風土志-淡水小農的故事 的原始碼
←
淡水風土志-淡水小農的故事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此頁面已設為保護防止編輯或其他操作。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序言== 大淡水地區全紀錄是[[淡江大學]]文學院[[文創大淡水地區全紀錄]]的子計畫之一,於[[2012年]]8月1日迄今進入第三年頭。本計畫結合了大三的「影視專案企劃」、「影視專案製作」兩門課程,透過專業知能服務學習以及文學院重點研究計劃案,完成大淡水全紀錄的使命。它起源於為了保存大淡水地區既有之文化、歷史、產業、文創相關之重要資產。 本年度大淡水地區全紀錄,主題為「風土志」記錄淡水非傳統農業的經營。多年來有許多堅持理念的小農,在大淡水這塊土地上,努力耕耘,漸漸產生了影響力。[[淡水捷運站]]後站公園旁,有一群以訴求自然、友善、天然無毒、及低碳的農夫們齊集於此,藉市集的方式來推廣他們追求友善農作的理念。本學期執行拍攝8位小農的生活、工作和理念,以及他們的價值觀;記錄他們在這片土地上,所發出來的光與熱、愛與美。 這學期合作對象為新北市248農學市集,拍攝對象為大屯山生態有機農場-梁素秋、淡水小農市集召集人-程進益、牛埔有機農場-盧建和、頂田寮有機休閒農場-鄭鵬舉、呵咪呀福利社- 江瑩青和江瑩華姐妹、良好有機農場-張國良、牧蜂農莊-簡德源、三芝有機農場-馬文權。藉由淡水小農的故事,提倡有機與環保的重要性;並傳遞「有機並不貴」與「吃得健康」的概念。因此,我們決定走出校園,讓學生透過「傳播」專業進行服務學習,體驗在地化、鄉土化的精神。 課程同時採用PBL教學理念,帶領學生團隊共同經歷了「準備」、「執行」、「反思」及「成果展現」等期程;並投入一整年時間、精力,情感以及用自己專長,拿著攝影機來認識這塊既熟悉又陌生的土地。為了保持一定的品質,本系邀請第29屆大四兩位學長姐擔任行政助理;另外邀請8位大四同學,加入大三30屆50位學弟妹共同組成8組紀錄片團隊。所有人力歷時9個月時間從田野調查、採訪、拍攝、後製剪輯而成。藉著這些多采多姿的受訪者,學生開始關懷社區裡曾發生的許多人事物,並完成8部紀錄片、8篇專訪、以及所有珍藏照片和視覺設計。過程中學生還必須週週填服務日誌及課程進行反思討論;為了求好心切下,不斷的修改,早已遠遠超過4個學分基本的要求。學生的工作態度、作品品質以及經驗累積,遠遠超過一般三年級傳播影視生的學習。 過去兩屆成果展我們十分講求效果,放映場地都選擇在有良好放映設備和冷氣的禮堂中舉行,外加美食佳餚和飲料,觀眾可以享受一個美麗的下午。今年但為了顧惜農友們週六下午做生意;我們決定一反往常做法,就近農友方便,我們也來市集搭棚展演。想想在已過拍攝期間,我們也是頂著太陽和風雨、騎著車在山裡往返、雙腳踏在烏黑的田埂裡、手拿著鋤頭、流了許多汗,當然也品嚐了很多美好的有機產品,學會有機的常識。到了這最後成果展示的時刻,我們當然不能靜默、躲在校園裡,也不能將「影像」視為殿堂藝術;因為影像技巧不是為了展現自己的才華,影像乃要發揮傳播的力量,為農友來代言。這就是即將展示的「小農的故事紀錄片發表會」,我們面對了經費和硬體極大的挑戰,採取戶外白天放映、搭建帳篷、拉上帆布背板、簡單的舞台、兩台大電視。我們師生很榮幸讓展現成果也成為學習服務的一環,本學年是整體大淡水團隊成長加速的一年。在此感謝農友們、淡江大學文學院、學生事務處服務學習課程辦公室、新北市248農學市集,以及最後協助我們成果展戶外搭棚和硬體贊助的淡水一信,謝謝你們的協助,讓我們共同完成了一次傳播的使命。 本計劃透過文學院整合各系歷年研究成果,於[[2013年]]9月成立了「[[淡水維基館]]」。歡迎大家可以自由上網,觀賞歷屆精彩的大淡水全紀錄。請參考[[淡水維基館]]網址:http://tamsui.dils.tku.edu.tw/ 。 <p align="right"> 大淡水風土志 總監<br> 大傳系 副教授 [[王慰慈]] </p>
返回至
淡水風土志-淡水小農的故事
。
導覽選單
個人工具
尚未登入
對話
貢獻
建立帳號
登入
命名空間
頁面
討論
變體
檢視
閱讀
檢視原始碼
檢視歷史
更多
搜尋
導覽
首頁
最近更改
編輯討論
建新頁面
隨機頁面
幫助
網站分類
使用說明
練習編輯
聯絡我們
姊妹站
台灣棒球維基館
台灣籃球維基館
工具
連結至此的頁面
頁面修訂記錄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