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水
|
艋舺
|
大稻埕
|
雞籠
|
桃園
|
臺北城
|
宜蘭
|
新竹
淡水大事記
|
人物錄
|
大淡水紀錄片
|
石滬群
|
淡水第一
|
VR園區
|
淡水河ㄟ故事
檢視 淡水裨史志/鐵道旅人 的原始碼
←
淡水裨史志/鐵道旅人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此頁面已設為保護防止編輯或其他操作。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淡水裨史志模板|人生如創作糾纏 毀滅又重生|<table><tr><td>{{Youtube|yFUa_EWIHUc|400|center|裨史志前導片-《鐵道旅人》}}</td><td>{{Youtube|7YkYfOgGypA|400|center|《淡水裨史志》07 2016年 淡江大學大眾傳播學系製作}}</td></tr></table>| 撰文/ 姜皓昀<br> 攝影/ 高思佳 隋昀珈 火車頭猶如一頭吃煤炭的龐然巨獸,煙囪冒著濃濃的黑煙,一面發出轟然巨響,一面緩緩地駛進人聲鼎沸的車站當中。 說到火車,這副景象或許是許多人腦中會浮現出來的第一個畫面。「火車」這個名詞很有趣,不論男女老少,大家都是耳熟能詳,但有多少人能夠真正地了解,火車的真面目是什麼?或者應該說,它代表著什麼?對於許多新一代的年輕人而言,「火車」熟悉而陌生,或許在書上讀過,或許在電視上看過,大家都知道它的具體形象,然而因為捷運、高鐵等運輸工具興起,縮短了時空距離,在大眾交通工具越發便捷的年代,傳統火車運輸已逐漸式微,過去那段曾經輝煌的歲月已成追憶,火車在運輸工具之中所代表的地位,已是今非昔比。 不過,火車僅是如同我們所想像的嗎?從交通的角度來看,可能確實是不入流了,但是從歷史人文的角度來看,「火車」這項事業背後所代表的意義,絕對不只是一個運輸工具這麼簡單的事情而已。 於歷史,它所代表一個國家的先進、繁華與偉大。當時,只有強盛的先進國才能進行火車建設;於人文,它象徵著一個時代共同的回憶,那曾經行駛在這片土地上的火車,多少過客來來往往?多少人在那裡工作?多少人在月台上等著歸人的到來?這些事情的背後,是一個又一個的故事,可在台灣卻鮮少有關於這些故事的紀載。 有些事情不該被遺忘,有些故事不該被歷史洪流沖淡,如此背景之下,有一個男人默默地守護與記錄著這些故事,他是我們這次大淡水記錄片的男主角:羅文德先生。 ===鐵的堅持—羅文德=== 羅文德,出生在鐵道家庭,為鐵路第三代,也是中華民國鐵道文化學協會理事。父親是[[北投車站]]的鐵道員,從小伴隨著鐵道成長,耳濡目染下,鐵道也成了他人生中不可或缺也密不可分的一段記憶。他致力於鐵道文化的推廣與保存,一生中許多資源、回憶取之於鐵道、故也回饋於鐵道。「從小就是跟著先父在北投車站長大的,住在鐵路宿舍,爸爸也是拿在鐵路局領的薪水撫養我,所以我每次去到那裡,都和公會幹部說:『我跟你們一樣都是喝著鐵路奶水長大,所以今天我願意來回饋給鐵路局。』」他帶著對父親景仰與懷念的神情如此說著。 [[2006年]]接觸了日本電影《鐵道員》後,更加確信了理念,認為「以人為本」的內容最能感動人心,因此四處收集北淡水線鐵道相關文物、老照片,將過去鐵道員待人處事的精神與故事,寫成小說《臺灣鐵道員》。羅先生所重視的不是鐵道工程專業或是技術層面的硬知識,他更在乎從人文與歷史的角度欣賞鐵道文化,比起許多專家、學者,他更有文人的涵養與素質,透過文字和一張張的歷史老照片,傳達感情。另外,他還有一個夢想,希望可以在台灣拍攝一部關於鐵道人文的電影,以更柔性的手段將鐵道文化推廣出去。 ===南方列車坊餐館定期講座課程=== [[2015年]]7月至12月,羅文德於淡水「[[南方列車坊]]」餐館開設講座課程,邀請各方鐵路專家與文史工作者前來分享經驗,其中包括鐵道文繪作家—吳昭明、世界鐵道文化旅行家—許乃懿醫師、前新聞局和駐印尼代表處新聞組長—李東明、淡江大學歷史系研究所的學長及資工系大三的學生…等等。有別於呆版的學術分享,講師以敘述旅遊經驗的方式與學員彼此交流,更增添了些趣味性,將書上的知識靈活呈現出來。同是鐵路迷的餐館老闆,也特地將店面模擬火車車廂的擺設,使學員更能融入其中,濃濃的鐵路情備感溫馨。 儘管如此,開班短短半年的課程就因為乏人問津而被迫吹熄燈號,羅先生感慨地表示:「若每次台下聽眾都只有少數幾人,有愧於前來分享的專家學者們,因此才下定決心,緊急喊煞車。」話雖如此,畢竟曾花了許多心力經營,臉上難免流露不捨。 ===鐵道旅行=== 即便講座結束了,他依然不失其豪邁態度表現出對未來的展望,「一個活動的結束,代表另一個活動的開始。」羅先生認為,推廣鐵道文化最好的方法是帶著民眾共同參與,讓學生親自體驗。 與台灣鐵路局漸漸趨於發展觀光的理念相同,羅先生不定期舉辦鐵道之旅,一天的、三天的、五天的,甚至帶著學員到日本旅行,只要是能引起民眾興趣的活動,他都義不容辭的努力著。其中,東北角沿岸至宜蘭的這段路程,更是包含了他昔日的種種回憶:龍門露營區的火車聲響、冬山車站的藝術設計、宜蘭舊倉庫群的文創空間…。對羅先生來說,透過坐火車了解鐵道文化,那是一種懷念,也是一種享受。 我們未來也將親自參與鐵道旅行,試圖在旅程中捕捉他與鐵道之間最親密而真切的互動。羅先生在我們眼中,就像是個現代浪人,不在意物質生活,隨著鐵道四處遊走。人生就是如此,選定了一條路,不回頭地走下去,這就是屬於羅先生的瀟灑。 ===沒有伯樂的千里馬=== 這是一段孤獨且艱辛的路途,羅先生不僅是全台灣第一位,也是唯一在做這件事的人。他無奈地說:「文學作家喔,雖然他們會寫小說,但因為不懂鐵道,寫不出鐵道文學啦!開火車的那些鐵道員們,可能也不擅長寫作,所以鐵道文學也難以出自他們之手。」 他滿腹心酸地自嘲,為了自己那任性的理想,投入了全身精力,甚至放棄與家人相聚的時光,如今妻離子散,這條路上獨自一人憑著一股傻勁走了那麼久,多年的付出不被人們所重視,任憑對於鐵道有多麼地喜愛,熱情也終將消耗殆盡。 此外,因鐵道文學較難產生商業價值,羅先生目前完成的一本新書《未曾離開「北投車站」的台鐵員工及一株欖仁樹》,出版社方面依然還在尋覓,更別說他的鐵道電影夢,努力了近十年的時間,用心地寫好了劇本及企劃書,處處尋找開拍的機會卻是一再碰壁,因此也讓他萌生了些許的退意,不願意再繼續付出。「過去到現在,我是很寂寞、孤獨的,那也無所謂,因為我已經決定,以前這些作品,包括要拍電影,如果沒有被人家揭發出來,被人家肯定,造成轟動的話,那我就不要再寫,也不要再做了。因為我告訴諸位,過去近十年的時間,我真的很用心在做,連我自己的一本鐵道員小說,都沒有辦法在台灣發熱發光的話,我何奢談要拍電影,自不量力啦,沒有意義。」他難過地表示。 同時,羅先生也提到,今年打算出版的這本小說,是他為鐵道電影夢所做的最後一搏。「最近新改版的這本台灣鐵道員小說,我正在尋求出版社看能不能幫我出版。其實我也在期待,如果這本書真的寫得好,寫得感動的話,一定會造成轟動,如果這本書可以造成轟動,或許電影界就會有人想來拍這個題材的電影。」言語間除了帶些淡淡的惆悵之外,其實也透露出了他對於自己作品的驕傲。 或許是個性使然,羅先生孤傲的氣息,他對於自己的作品有著相當高的期許,相信書籍如果順利出版,一定會造成轟動,但事實卻是無法得到多數民眾的支持與響應。羅先生將自已比擬為一匹千里馬,現在依然在苦尋著屬於他的伯樂,這是對自我能力的肯定,卻也是對自己際遇的無奈。 追夢就像一段未曾間斷的旅程,縱使旅途中遇到許多障礙,他仍毅然決然地走下去,未來或許會面臨更多艱難及考驗,但他不會氣餒。火車持續前進,旅人也將帶著堅持與信念譜出下段故事。看著那踽踽獨行的背影,心中無限感慨。或許我們目前的能力,無法成為他的伯樂,但希望能夠透過這次的拍攝,將羅先生的成就與理念推廣出去,讓他離夢想更近一步。 ===那個人‧那棵樹=== 最特別的出機經驗,莫過於北投捷運站那一次。羅先生帶我們來到位於捷運站公園裡的一棵欖仁樹旁,並娓娓道出這棵樹的歷史與故事。一開始大家難免有些疑惑,這次影片的主題不是鐵道文學嗎?這棵樹跟鐵道之間的關聯是什麼?但是聽完故事後,我們才了解,原來這棵欖仁樹在他的鐵道回憶之中,占了相當重要的一個地位,可以說是伴隨著他一同成長,也跟著見證許多曾發生在北投車站的故事。 欖仁樹原先種植在北投車站旁,當車站拆建後才移植到這裡。「我出生就在北投火車站的旁邊,我每天都會來火車站看著這棵樹,不斷聽我的先父講著它的故事,哪怕是這棵樹被移植到捷運站後,我依舊住在這裡,依舊每天都可以看到這棵樹的成長,我們感情是這麼深厚而且息息相關的。」他如此說著。 羅先生特別跟我們提到,欖仁樹曾有過許多不為人知的人文故事,例如北投車站以前是風塵女子的聚集地,因此樹下不時會有棄嬰的出現,而那些棄嬰被車站員工視如己出地扶養長大。他藉著這個例子感嘆地說:「火車已經被捷運取代,雖然捷運加快了運輸的速度,卻也拉開了人與人之間的距離。像這樣感動的故事,只有在火車的時代才會發生。」 ===真正的專業,是平易近人的=== 我的組員們,包括我自己在內,在確認我們要拍攝這號人物時,其實是有些徬徨,因為我們對於這個領域是一無所知的,沒有人懂鐵道,更不了解所謂的鐵道文學到底是什麼東西,是不是只要以鐵道為故事背景的小說就叫鐵道文學呢?會不會因為我們對於鐵道的陌生,在面對羅先生時出現「話不投機半句多」的尷尬情況?一談到文學家,大家多半聯想到的是一個自負、不多話且孤芳自賞的形象,他會不會有著文學家的倔強脾氣,或是難以攀談的氣質?對於一個素未謀面的陌生人,起初大家難免都會有這方面的疑慮。 但反過來想,我覺得這樣的無知狀態反而可以成為我們拍攝上的一個優勢,正因為什麼都不知道,猶如一張白紙,才能夠以一個更為客觀而不帶任何成見的心態來看待這個人。曾入圍金馬獎最佳紀錄片的導演黃銘正曾說過:「拍攝一部紀錄片,最重要的就是立場的選取。」而這就是我們在製作這支紀錄片時所詮釋的立場:從第三者的角度審視所謂的鐵道文學,以及其對於台灣的重要性與歷史價值。 結果,第一次出機與受訪者正式見面時,證實了我們的這些擔心都是杞人憂天。羅先生其實是個熱情的漢子,無話不說,相當地健談,對於組員的每一個問題,他都願意且很有耐心的一一回答,若遇到我們不瞭解的部分,他也會一再解釋,並不會因此感到不奈。對於專業知識總能夠深入淺出地詮釋,頗具教授風範。羅先生同時也是個相當親民的男子,不時爽朗而豪邁地大笑,雖然年紀上有些差距,但他與我們對談時卻毫無代溝,專業也好,閒聊也好,談起話來都彷彿是熟悉彼此的舊識,一見如故,氣氛相當愉快。 經過幾個月的相處,我們也見識到羅先生不同的樣貌。當組員來到位於小坪頂山上的家中作客時,他總是親自沖泡咖啡或調酒,熱情地招待我們,足見其好客態度。羅先生從不吝嗇分享生活大小事,他時而播放最喜愛的唱片並高聲合唱,時而拿出舊相簿來跟我們分享他的人生經歷,當組員因好奇照片背後的故事而提出疑問時,他幾乎是毫無顧忌的全盤托出;兩次來到南方列車的拍攝經驗,則讓我們看到了他對於鐵道的專業態度,即便本身就是一個鐵道專家,但當自己坐在台下聽講時,仍像個學生般展現出求知若渴的態度,不時地向台上演講者提問或是補充說明,在整個活動的安排上,都能讓人感受到他對於鐵道課程的重視。 ===短暫而美麗的人生態度=== 在羅先生熱情的邀約之下,我們趁著一天沒課的午後與他一起上山到天元宮賞櫻,如同好友出遊般的休閒活動,也更加拉近了組員與受訪者間的距離。 日本人為什麼如此熱愛櫻花?為什麼選擇櫻花作為國花?對日本文化有所研究的羅先生表示:「櫻花的綻放時間只有短短幾周,但在這個時候,世界各地的人們爭相目睹,此刻是櫻花一生中最燦爛的時光,那麼的美麗動人。這就是我秉持的人生態度,儘管多年的努力沒有被看到,但期望有一天,我也能展現最光彩的瞬間。」漫步在櫻花樹下,微風輕輕吹過,花瓣如夏日細雪般飄落,彷彿聽見旅人的心聲,在前往夢想的路途上,替他加油打氣。 ===鐵道,一生的志業與使命=== 鐵道旅人—羅文德先生個性十分有趣,同時也是個頗具衝突性的人物:雖然講求人文,自詡是個文學家,但他其實是理工科出生,在退休前也不是從事鐵道相關行業,而是一個在各國之間奔波的醫療儀器銷售員,退休之後則每天開著計程車在各地往返。像這麼一個普通的小人物,沒想到在鐵道界是個舉足輕重的角色,人物本身相當具有戲劇性。羅先生告訴我們,自己是在五十歲之後才轉換人生跑道,如孔子所說,五十而知天命,背負對鐵道的使命感,決定在文學方面積極學習,出版書籍,講述鐵道人文,他說:「以前讀書,是為了考試,但是現在讀書,是為了自己。」這件事情如果不去做的話,就沒有人會去做,已經空前卻不能絕後,鐵道文化必須傳承下去。 他以自身的經驗告誡我們:「如果現在讀書只是為了考試,那以後絕對會後悔的,除了死讀書外,更要充實人文素養,處處皆學問。」他也同樣以身作則,家裡的房間內、櫃子中擺滿各種文學書籍,牆壁上掛滿風格各異的畫作,平時更是喜愛唱歌,收藏許多充滿古典風情的音樂唱片,儼然是個超然於世的現代文人。在他身上,我們學到了不只是鐵道的知識而已,可以說是收穫良多的一次作業。 最後不得不提起臨時成軍的組員們,大家第一次合作,不太熟悉對方。沒想到,從未出現過的組合反而意外合適,大家各自有不同專長,有些人擅長影音方面的技術,有人喜歡文書作業,有人則是溝通能力特別突出,組員各司其職,每次作業都能好好發揮,產生最大成效。或許偶爾會有些小衝突與意見分歧,但每個人都是求好心切,為了呈現最棒的作品而努力著,這份心意我們皆有所感受。 |<gallery> File:鐵道旅人002.JPG|計程車增加人生的精采度。 File:鐵道旅人003.JPG|羅文德對櫻花情有獨鍾,讚賞「短暫而美麗」的人生態度。 File:鐵道旅人005.JPG|羅文德熱心地為民眾導覽。 File:鐵道旅人006.JPG|羅文德熱情分享鐵道相關知識。 File:鐵道旅人007.JPG|羅文德接受訪談,敘述鐵道人文的重要。 File:鐵道旅人009.JPG|小組紀錄欖仁樹的歷史。 File:鐵道旅人010.JPG|櫻花短暫的綻放,但人們永遠會記得他的美--羅文德。 File:鐵道旅人011.JPG|站在舊式火車站,感慨鐵道文化的落寞。 File:鐵道旅人012.jpg|與母親一同回憶美好時光。 File:鐵道旅人014.JPG|組員紀錄火車經過的一瞬間。 File:鐵道旅人015.JPG|組員更融入北投居民的生活。 File:鐵道旅人016.JPG|組員拍攝火車書籍。 File:鐵道旅人004.png|羅文德曾於殼牌倉庫擔任志工,期望推廣鐵道文化。 File:鐵道旅人008.png|羅文德欣賞家鄉--淡水之美。 </gallery> }}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模板:Youtube
(
編輯
)
模板:淡水裨史志模板
(
檢視原始碼
)(受保護)
返回至
淡水裨史志/鐵道旅人
。
導覽選單
個人工具
尚未登入
對話
貢獻
建立帳號
登入
命名空間
頁面
討論
變體
檢視
閱讀
檢視原始碼
檢視歷史
更多
搜尋
導覽
首頁
最近更改
編輯討論
建新頁面
隨機頁面
幫助
網站分類
使用說明
練習編輯
聯絡我們
姊妹站
台灣棒球維基館
台灣籃球維基館
工具
連結至此的頁面
頁面修訂記錄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