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住民服飾文化
出自 淡水維基館
目錄
緣起[編輯]
「盛服」如同現代禮服,族人在祭典和節慶活動時一定要穿戴整齊,藉以展現自己或標示身分。然而民族服飾的特色在於婦女會運用傳統技藝,將神話傳說以及對自然萬物的觀察化作豐富圖紋,展現於衣服上,利用這種方式,流傳數於他們的文化。
盛服時代[編輯]
民族服飾是各族群因應時代變化所創造的成果,紋飾為千年累積的智慧,而創造這些紋樣的靈感源人間山川河海、古老流傳的神話傳說。今日 原住民族在祭儀、節慶時刻,驕傲穿戴,是為「盛服」。
草木獸皮時代[編輯]
祖先最早的服飾「除草衣」就是獸皮做成,利用動物毛皮及骨針、獸牙等來穿插動物的韌帶縫製而成的粗製服裝。其主要作用是在捕獵時或是爭鬥時可以用於防護自身,減少受到傷害。草衣則是運用植物纖維做為製衣材料,如構樹、苧麻和香蕉絲。
工藝傳家[編輯]
在傳統泰雅社會中,是否善於織布是女子社會聲譽的來源,泰雅族深信,唯有勤於纖布的女子,死後才能通過彩虹橋,到達靈界與祖體相聚。
族群分布與服裝介紹[編輯]
阿美族[編輯]
- 分布地區 :台灣東部地區,以花蓮到台東一帶的縱谷平原與海岸山脈外側之平地為主。
- 服飾特色 :主要製作材料以麻、皮革為主,樹皮布、草和藤次之。主要服飾為片裙,而在不同地區,片裙的樣式也各有不同,北、中部男性的片裙已見帶為主,且女性片裙顏色多為紅色系;南部男性片裙則是在上面刺繡花紋,且女性服飾顏色以白色系為主。衣服的穿搭方式在阿美族裡也有特別含意,是年齡分級的象徵。
泰雅族[編輯]
- 分布地區 :台灣北部中央山脈兩側,以及花蓮、宜蘭等山區。
- 服飾特色 :泰雅族為無階級制度,因此在服飾上是看不出身分地位的。而他們穿衣的唯一用意就跟我們一樣,只為遮蔽身體和保暖。而衣服有袍、長衣和肚兜。男女樣式差別不大,形制是綜合縫製式及披掛式服飾。而在盛裝時代,族人還會搭配各種裝飾品,早期有貝珠、貝板;晚期則是鈕扣、塑膠珠、亮片、毛線等,用其做成帽子、腰帶等。
排灣族[編輯]
- 分布地區 :台灣南部為活動區域,北起大武山地,南達恆春,西自隘寮,東到太麻里以南海岸。
- 服飾特色 :衣服材料在古代有以樹皮布簡單製成的衣服,還有以獸皮製作成衣服、雨衣、帽子及足飾等,而到水平背帶機以後,則以麻類為主要的材料。而在未接觸漢人之前,服飾多以單色調為主,衣服女性以長衣為主。對排灣族族人來說,他們的傳統服飾是有階級之分的,衣服上的織繡藝術,本質上可被說是貴族階級下的產物,象徵權力。
布農族[編輯]
- 分布地區 :於埔里以南的中央山脈及其東側,直到知本主山以北的山地。
- 服飾特色 :衣料的製作是男子的工作,以鹿皮、羌皮、山羊皮為主要材料。織蓆、紡織屬女性工作,前者以月桃草為原料;後者以苧麻為原料。布農族男性服飾在背後以幾何圖案樣式做呈現,女性因受漢人影響,較其他各族樸素。
卑南族[編輯]
- 分布地區 :位於中央山脈以東,卑南溪以南的海岸地區,台東縱谷南方的平原上。
- 服飾特色 :卑南族的服飾無論男女都喜以鮮花當頭飾,且服飾鮮豔多彩活潑且具生氣。而男子的服飾在不同年齡有一定的型制,青年階級最華麗,在身上著裝佩刀和古琉璃珠或銀飾胸飾等;而青春期女生有花冠、項飾和長腰帶裝飾。
魯凱族[編輯]
- 分布地區 :台灣南部中央山脈的東西兩側。
- 服飾特色 :與排灣族的服飾有許多相似之處,原因及可能與地緣相近以及同具有階級制度的社會組織有關。布料以麻、棉布為主。而因魯凱族的社會階級制度相當顯著,最為直接的就是服裝的表現,貴族有特權可以在衣服上繡裝飾,而平民除非與頭目要求特許,否則不得有裝飾。圖案不只有傳統的百步蛇、太陽、三角形等幾何圖案外,也增添了聖火、國旗、十字架或真實的盪鞦韆等花紋,其中這些圖案也寓意著階級。
太魯閣族[編輯]
- 分布地區 :目前部落以花蓮縣的秀林、萬榮、卓溪三鄉鎮為主要居住地。
- 服飾特色 :太魯閣族的衣服區分為日常服、工作服及禮服。日常服以麻布衣為主;工作服是耕作時穿的,較粗糙;禮服為祭典時穿,較為華麗。而衣服上的圖紋皆與其信仰、紋面有關。而太魯閣族並沒有明顯的階級之分,因此在服飾上大家皆平等。太魯閣人也相信死後要回歸祖靈之地,衣服上的多彩橫紋代表死後要走的彩虹橋,菱形的紋樣也代表無數祖靈的庇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