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糖臺北倉庫

出自 淡水維基館
(已重新導向自 臺北製糖所)
前往: 導覽搜尋

臺糖臺北倉庫,於2003年9月23日公告為直轄市定古蹟

簡介[編輯]

  台糖臺北倉庫位於萬華市大理街。因附近有大片的甘蔗林與便利的交通手段,許多人開始開設小型糖廠。在日治時期這些分散的小型公司漸漸被收購,變為日資的大型公司。最後因戰爭導致人手不夠,糖廠漸漸蕭條,於戰後被台糖公司接手。現今只存有其中的一部分建築物,並由市政府管理,建立了糖廍文化園區,繼續宣傳糖業的相關文化與歷史。

歷史[編輯]

1905年 臺北製糖公司、艋舺製糖公司及枋橋製糖公司三家改良糖廍設立。
1906年 臺北廳廢止廳下舊式糖廍,鼓勵改設或新設改良糖廍。
1908年 川華製糖公司設立,這些改良糖廍資本額大約3至5萬元不等,一晝夜壓榨甘蔗6萬至10萬臺斤不等。
1910年 臺灣總督府許可臺灣第一家新式製糖廠「臺北製糖株式會社」設立。
1911年 臺北製糖株式會社動工儀式,12月試運轉典禮。併購臺北、艋舺、枋橋、川華製糖公司等改良糖廍及文山堡劉子儀的舊式糖廍。
1912年 臺灣總督府引進夏威夷及爪哇的蔗種,同時引進新式現代化的糖廠。臺北製糖株式會社首度展開製糖作業。會社的輕便鐵道(台車),艋舺-枋橋(今板橋)-土城線完工。
1916年 日據時期,木下新三郎、高橋虎太等人,以資本額300萬日圓設立臺北製糖株式會社,是臺灣最北端、也是北部第一家新式製糖所。當時以既有的淡水河、基隆河、大嵙崁溪(今大漢溪)、新店溪共730甲的蔗園,做為原料採取區,製糖廠房為鋼筋建物,設施包括製糖工場一棟564坪及修繕工廠、木工廠、倉庫等,總建坪2,067坪。被臺灣製糖株式會社併購,改稱為「臺北製糖所」。
1917年 臺北製糖所開始使用甘蔗細裂機,是臺日首度使用該機器的糖廠。
1918年 艋舺火車站落成,同時也新增約530公尺的產業幹線到臺北製糖所。
1920年 艋舺改稱為萬華,臺北製糖所開始以炭酸法製造耕地白糖,蔗原料採取區也從桃園往南擴張。
1922年 製糖所所在地規劃為綠町。
1924年 臺北製糖所開始栽植糖份高產量高的爪哇大莖種蔗種。蔗農們不滿林本源製糖株式會社以低價收購甘蔗而提出陳請書,獲得些許補償。
1925年10月22日 二林蔗農群起抗議林本源製糖株式會社對蔗作採取不公的剝削,爆發二林事件,是臺灣第一起抗爭人數最多的農運,共30多人被捕入獄。
1935年 日本人在臺舉行「始政四十周年記念臺灣博覽會」,斥資111萬日圓,展期共50天,參觀人數高達275萬,至今仍維持空前的紀錄。糖業館為其中一大展館,因製糖是臺灣主要的產業,而特別將糖業獨立設館,突顯臺灣糖業在日本殖民過程中具有相當重要的經濟地位。
1937年 臺北製糖所一晝夜壓榨能力增加為700噸。
1938年 臺灣總督府同意臺北製糖所原料採取區新增林口庄內10,527甲地。
1945年 日本結束在臺50年的統治,國民政府接管設置「臺灣糖業建理委員會」,進行擴建倉庫。
1946年 台糖公司正式成立,臺北製糖所隸屬台糖,改設為「臺北工廠附屬分會工務處」。
1947年 臺北工廠設立萬華倉庫,包括現今之3棟糖倉與另4棟倉庫,其他廠房改設為物料倉庫。
1952年 臺灣的砂糖出口量為外銷第一,占外匯總收入之百分之七十以上。
1955年 台糖將工廠部分用地出售給《微信新聞》(今中國時報社)及台電,同時興建國宅,並將三棟倉庫作為貨物轉運站。
1964年 臺北萬華倉庫轉為北部銷售糖產品之供應中心。
1972年 國際糖價高漲,臺灣蔗糖產量一度達到國民政府接管後最高峰。台糖另成立「臺北區營業所」,負責副產品及畜產內銷業務。
1973年 台糖拆除原製糖所鐵路支線,改以卡車運輸,也開辦倉庫出租民間企業業務。
1979年 台糖拆除臺北製糖所部分設施、倉庫與民宅,興建國宅。
1980年 糖價暴跌,砂糖虧損嚴重,台糖則以內銷為主,並陸續關閉糖廠。
1989年 大理街社區對台電於社區附近設置變電所提出抗爭。
1991年 臺灣開放蔗糖進口,臺灣糖業完全式微。
1997年 大理街社區組成促進會抗爭台糖出租,後來轉為「改造社區,爭取公園」行動。
1998年 舉辦「第一屆艋舺青少年種子營」,萬華倉庫土地變更為公園用地。
2000年 台糖同意先撥600坪土地,設為糖廍里公園,社區通稱為「甘蔗公園」。9月9日舉辦第一屆艋舺甘蔗祭,此後續辦數屆。
2001年 台糖首度編列鉅額虧損預算,臺灣從大型蔗糖出口地,轉變為蔗糖進口地。
2002年 台糖捐贈四節「五分仔車」設置於甘蔗公園。
2003年 大理街糖倉三棟建物與古樂台指定為市定古蹟。
2004年 舉辦第一屆「糖廍音樂節」,此後續辦數屆。
2009年 至2010年間,臺北糖倉三棟糖倉建物進行古蹟修復及再利用工程。
2011年 糖廍文化園區9月25日正式開放。

交通地圖[編輯]

  • 地址:108台北市萬華區大理街175巷15號
讀取地圖中...
Leaflet | © OpenStreetMap contributors


參考資源[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