檔案:金瓜石.png

出自 淡水維基館
前往: 導覽搜尋
金瓜石.png (640 × 320 像素,檔案大小:328 KB,MIME 類型:image/png)

中日甲午戰爭後,台灣在1895年被割讓與日本,日本當局於1896年頒布「台灣礦業規則」,規定只有日本國民才能經營礦業,剝奪了台灣本地人的採礦權利。同年10月,台灣總督府將基隆山的礦區,以基隆山的南北軸線為界,分為東區的金瓜石礦山及西區的瑞芳礦山(即九份礦山),礦權則分別由日本商人田中長兵衛的「田中組」及藤田傳三郎的「藤田組」所取得。當時日本國內的礦業發展已有一定水準,田中長兵衛在擁有金瓜石的採礦權後,加上其本身在日本就擁有礦產事業,田中氏即從日本引進先進的採礦技術、器具和大量的技術人員,並建立了從採礦到製煉的一貫體系,奠定了金瓜石礦山的發展基礎。田中組除了在大金瓜露頭進行開採外,也開始向下延伸開挖礦坑,由於礦坑位於金瓜石本山,故取名為「本山礦坑」(總共開挖九坑),成為金瓜石礦區的重要採礦來源。1904年,本山三號坑挖掘到硫砷銅礦(Enargite),隨著礦坑的逐漸向下挖掘,礦床開鑿出來的銅礦產量逐漸增加,金瓜石也從金銀礦山轉變為一座金銀銅礦山。隨著日後新礦脈的一一發現,金瓜石更被冠上了「日本首一金礦山」的盛名。1905年,在水湳洞建設煉銅廠,處理「長仁礦床」採得的銅礦。

金瓜石也曾一度遇上發展瓶頸。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全球經濟蕭條,金瓜石礦區也受到波及,不僅煉製廠被迫關閉,只能依靠向日本本土輸出礦砂來維持營運,之後礦區的經營權也易手至另一日商後宮信太郎手中。在後宮信太郎的經營之下,金瓜石礦區的業績逐漸復甦,在日本礦業株式會社(現今日礦金屬的前身)於1933年買下金瓜石礦區的經營權後,更大力擴充礦區內的設備,在金瓜石山下的水湳洞山坡上興建了新式的浮選礦場(即今日的十三層遺址),並另建了水湳洞直通基隆八斗子運礦場的輕便鐵路-金瓜石線(今臺鐵深澳線前身)。這些嶄新而完善的設施,加上又有新礦脈的發現,金瓜石礦區的黃金產量年年提昇,到了1938年更達到了將近七萬兩的最高峰。當時的金瓜石被譽為是「亞洲第一貴金屬礦山」,更曾聚集了八萬人在此一圓淘金夢,小小的金瓜石一躍成為人口稠密、熱鬧非凡之地,與鄰近的九份互相輝映。

檔案歷史

點選日期/時間以檢視該時間的檔案版本。

日期/時間縮圖尺寸使用者備註
目前2019年5月23日 (四) 16:42於 2019年5月23日 (四) 16:42 版本的縮圖640 × 320 (328 KB)布丁 (對話 | 貢獻)中日甲午戰爭後,台灣在1895年被割讓與日本,日本當局於1896年頒布「台灣礦業規則」,規定只有日本國民才能經營礦業,剝奪了台灣本地人的採礦權利。同年10月,台灣總督府將基隆山的礦...
  • 您無法覆蓋此檔案。

沒有頁面連結到此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