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瑞茂

出自 淡水維基館
於 2020年10月21日 (三) 00:21 由 MCH (對話 | 貢獻) 所做的修訂

前往: 導覽搜尋
• 本頁分類:主分類 > 淡水 > 人物
黃瑞茂老師在2013淡水洋行的歷史與新貌研討會發表「歷史街區活化的想像與策略-以淡水藝術大街為例。」

簡介

  黃瑞茂,1962年出生於彰化,為淡江大學建築學系專任副教授、淡水社區工作室主持人、專業者都市改革組織理事長。國立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博士,研究領域在都市設計與社區設計,主要專長在建築、社區設計與都市設計等方面的實務與研究工作。黃瑞茂長期關注臺灣社會轉變過程中,都市空間所面對的種種面向的議題,包括歷史保存、生態永續、接近城市的權利、公共藝術與社會住宅等等,自稱都市遊俠

  1993年黃瑞茂成立「淡水社區工作室」參與真實的環境改造工作,除了專注於都會區的種種空間發展議題之外,特別在歷史城鎮淡水地區從事多年的在地工作,工作內容包括環境教育、市民行動、地方空間改造,在過程中強調社區參與,並長期協助地方政府發展淡水地區城市保存與創意城市的行動與計畫。[1]

經歷

  • 淡江大學專任副教授
  • 專業者都市改革組織理事長

個人年表[2]

紀錄片《都市遊俠》

紀錄片《都市遊俠》

  • 影片描述:《大淡水地區人物誌》7 2013年 淡江大學大眾傳播學系製作
  • 影片來源:YouTube網站

專訪

  • 編撰:余則寬 羅一心 黃致遠 吳慕萱 陳佳君 黃潤怡

序言

  「鐮倉」,一個位在東京都市郊向南,不到一小時車程的沿海城市;被美譽為日本三大古都之一。旅人們說:「鐮倉的湘南海岸很美,海很澈;鐮倉的街道有別於東京,彷彿誤闖了京都。」

  對於台北人呢?

  如果有著那麼一個微風和煦的午後,你會沿著鐵馬道騎著,騎到哪兒躲避車水馬龍的喧囂?

  「淡水」,會是一個絕佳的選擇。

啊,名喚淡水的小鎮

  淡水,一個與河同名;一個以水興成的地方。淡水河孕育了整個北臺灣。而那個令人嚮往的淡水小鎮就位在淡水河的入海口,自1860年開港通商以來,成為了北臺灣最重要的貿易港口。有人說:「淡水的歷史等於半部台灣史。」一個小鎮的風華濃縮了幾世紀以來臺灣人們的歷史。開港了,慢慢地,淡水開始變得繁華了;俄頃間,淡水似乎也開始變了……。

誰來幫忙記得?

  一個城市的改變,若單純為了發展而變,那麼舊有的記憶會有誰來幫忙記得?

  走進了位在淡江大學建築館一樓的辦公室,大量的設計及環境相關書籍放置於架上,可立即看出來,辦公室的主人是一位從事環境規劃領域的工作者。四處走走,你會不時踢到更多的書籍,地上的叢書也都是環境相關書籍,有點雜亂的疊著,或許他就是如此不羈吧!

  對了,忘了向您介紹,「他」到底是誰?

  他是「都市遊俠」。

  他說如果硬要他給自己取個稱呼,那麼就這樣稱呼他吧!

  黃瑞茂淡江大學建築系系主任、淡水社區規劃師、淡水社區工作室主持人,他說這些名稱,對他來說都太沉重,若真要稱呼他,就叫他「都市遊俠」吧!過去十多年來,一直在淡水這個小角落從事環境改造和規劃的工作。怎麼會從教職一腳踏入實際領域呢?對於淡水又到底身懷著怎麼樣的情感,讓他能奉獻己力為此付出?但真正讓我們驚訝的是他的回應:「我對淡水沒有什麼特別的感情;只是看不下去,剛好有這樣的機會,所以跳了出來。」我們心想,如果真的沒有任何情感的維繫,怎麼有辦法為了這麼一個地方,甚至不是自己的家鄉,如此執著呢?

找尋中山公園

  而他,現在正在進行一個計劃,受到2012上海美術雙年展策展人邀請參加一個以「中山公園」為主題的特別展。他說:「但是,實際上淡水並沒有中山公園啊!策展人可能是Google淡水和中山公園的關係,卻Google到類似和旅遊相關的網站,誤用中山公園來指稱百齡公園;也就是說誤把百齡公園當作中山公園。」但已接受了邀請。「因此,想到了個概念叫『找尋淡水的中山公園』作為這一次展覽的主軸,想去談的是,台灣現在這樣的都市狀態,都市裡的公園,已經不再是一個象徵,像中山公園都有點政治性的象徵。而我是比較回到,台灣近幾十年都是發展的過程當中,開始慢慢地意識的環境品質的重要,開始有所謂的公園;開始有所謂的休閒設施;那這就是所謂公園的概念。」 而我們呢?我指的是筆者。我們受到委託紀實了他於計劃過程的片段,製成一部「大淡水計畫」紀錄片,記錄淡水幾位重要的藝文人士。

  那時候請他介紹整個計畫的發想,他拿出當初做發想隨寫的筆記,畫得亂七八糟,彷彿鬼畫符般的紙張,他慢慢地道,「公園其實相對有些是政府提供,稱為計畫的;有些是生活自然形成,比如走到河岸去散步、放輕鬆,有時候休憩的公園不一定是由政府提供的,環境就會有;而它也可以是為了觀光而設置,而這些都是淡水的特色。」比著隨寫的紙張,他用手指畫圈地指出每一個區塊並說:「以另一個方面來講,它也可以是為了在地的生活,對我來說,這是我比較注重的一塊,它既是生活取向又是在地生活的意義。」紙上胡亂畫的多條曲線彼此交織,說:「我就開始去尋找這九條路徑,它們所建構日常生活的方式。就此可以回頭探討,高度發展的都會區生活裡面,這些可以放輕鬆,對每個人都是很好的調劑,而我把這稱為所謂公園的作用。」

  說到這裡,你都了解了嗎?

  還不能了解嗎?

  沒關係,讓我們為您再細說一遍。

  因為淡水沒有所謂的「中山公園」,但難不成整個展都要擺空了嗎?因此老師透過「認知繪圖」的操作作為出發,「infor-box」作為載體,不是單純知識介紹的盒子,而是提供一些訊息,透過這些訊息,對於所在城市的思考。透過九條單獨的路徑經驗做出建構,再把九條路線作交疊,這就是老師所謂的淡水中山公園。而這些行動可能包括一個街角空間的改造、或是關於貓的行動地圖、或是關於染布工作坊中在觀光中的價值,進而在這繁華的老街尋找學習的可能。儘管淡水沒有很大公園地,但淡水的休閒機能而言,它的整體就一整座的「中山公園」了。

  「很多的路徑的特色和淡水的朋友相關;還有一個特色和小朋友息息相關,因為這十年的工作和自己的小孩一起成長,兩個小孩都在淡水念小學,因此比較積極和學校談談,是否可以規劃一些課程,讓小朋友來體驗淡水這麼好的生活體驗。過去所謂環境教育、鄉土教育偏執在表面部分,還是關注在淡水有古蹟紅毛城、有觀音山這樣的景致;實際上環境教育比較關鍵,應該是要把小孩子帶到都市裡面來,剛好淡水就提供了這樣的機會。」他說。

  在和他的合作期間,他油然散發一種學者氣息;一種藝術家的氣質,沒有理論學者的古板僵化,反而是幽默的、有趣的,會讓自己感受到「啊!我們遇上了個老頑童。」

那是一個看不見的城市

  剪輯紀錄片時,我們設想在影片一開頭,以老師的一句話作為開頭。因此我們向老師詢問了這樣的一個問題「最能代表自己的一句話?」他引用了義大利小說家,卡爾維諾的作品,《看不見的城市》中所寫的一句話「在這麼一個像地獄的城市裡面;我們應該有能力去尋找什麼東西不是。」他特別向我們解釋:「這裡說的『不是』就是不是地獄的意思,應該給它個空間,讓它仍夠持續的發展,這句話對於自己現在正在做的工作,滿有體會的,……對未來要有視野去判斷,去看見可能性。」

  原文為:「生靈的地獄,不是一個即將來臨的地方;如果真有一個地獄,它已經在這兒存在了,那是我們每天生活其間的地獄,是我們聚在一起形成的地獄。有兩種方法可以逃離,不再受苦。對大多數人而言,第一種方法比較容易:接受地獄,成為它的一部分,直到你再也看不到它。第二種方法比較危險,而且需要時時戒慎憂慮:在地獄裡頭,尋找並學習辨認什麼人,以及什麼東西不是地獄,然後,讓它們繼續存活,給它們空間。」

  文句內容在我們經過Google探究後,了解到《看不見的城市》一書中主要是在描述,馬可波羅到達已經年老的忽必烈大汗的皇宮中,向大汗講著他在帝國所見到和遊覽的城市,編織他對城市的憧憬。「看不見的城市」是不存在的城市,卻是完美的,存活於書中角色馬可波羅和忽必烈大帝的腦海中,由所有不完美的城市,所擁有的不同優點共同組合而成。忽必烈十分渴望找到這座城市,但聽過馬可波羅對其他城市的描述後,大汗就知道它根本不會以城市的形式被建造出來。本書引用一個融合了史實和小說《馬可波羅遊記》中的典故,書中跨越虛實分界,允許讀者多重解釋、多所思辨。

  在了解老師所說的這段話後,我們為卡爾維諾的文句作了簡單的詮釋:這麼一段話中看似是作者對人類社會的失望;但,換個角度想,這不也是反映出作者對人類社會的另一種期許。如果人類能創建一個繁盛的世界,儘管不甚完美,卻依然能在其中生存;那人們不也能再創造一個更美好、更繁盛的世界。世上沒有忽必烈心中那完美、強盛的城市;我們說《花都》巴黎,浪漫得令人沉醉,但她也是犯罪的溫床。世界存在著明與暗,它們並存著,我們若只顧著看明亮的一隅,將忽略了暗的那一大半;若能嘗試著看見暗的那一隅,我們將擁有分辨善與惡的能力,進而做出正確的選擇,並朝向更美好的方向前行。如此一來,社會群體在不斷的反覆檢討過程中,社會、城市得以茁壯。

下一代的熱情

  我們在了解老師過去的進行的案例後,發現到多項過去的合作都與小學生的「通學路」相關。被激起好奇心的我們問了老師為什麼特別地注重在小朋友的身上?老師笑著表示,因為這十年在淡水工作,自己的兩個小孩都是在淡水讀小學,進而透過小孩的關係對於學校有了接觸,因此積極地與學校接觸,才開始注重這方面的議題。這些案子最大的不同不再只有一群大人們,拿著奇奇怪怪、引人好奇的工具敲敲打打,老師提出讓小朋友們一同參與,一起改變環境。他說:「過去設計的幾個案子,都嘗試著讓小孩子一同來參與,那意義在於,若小孩子能參與,他們會覺得說,原來他們動手也可以改變這世界。而我覺得讓下一代擁有這樣的熱情,至關重要。」 經驗

  「在淡水做了這麼多年,某種程度上滿挫敗的,並沒有真的改變什麼……真的沒有。我們能做的很少,因為社會和環境變遷得很快……,卻也因此留下了什麼……經驗!」他說。談到過去,社會營造概念還未成熟,本該和這些義士們站在同一陣線的居民們,是帶頭反對的。他表示,過去的居民只專注在會不會影響到自己家,會不會造成的商家生意的影響;對於公的事物,較為漠然。在這幾年來經過淡水的多項反動,可以看得出來,時間在走,淡水居民的意識也抬頭,義士們不再孤立無援。淡水居民過去站出來反動的像是「重建街拓寬」、「淡海一期開發」,直至最近的「淡北快速道路」,都是最好的例子。儘管結局可能並非皆我們所望,但若連行動都沒有了,十年、二十年過去,我們要怎麼和自己的兒子、孫兒交代。

  但他也說:「過去曾受邀到外縣市分享經驗,透過淡水的幾個重要地方的營造個案經驗作分享,他們都會表示很驚訝,原來還可以這麼做,很高興淡水經驗能激勵其他地區的環境工作者。」儘管他口中說著「……並沒有真的改變什麼……。」但他可能連自己都沒想過,自己讓意念傳遞也是種所為吧!

異鄉人們

  就筆者我們而言,一個台北人配上五個異鄉人,淡水,對我們來說它是處在城市和鄉村的臨界點,跟我們的家鄉有那麼點相似,漫著種寧靜,阻卻了大城市那樣的喧囂,大部分的人從都市庸庸碌碌的過著白天生活,追求事業、學業或人際關係。到了傍晚,是一天工作結束的時候,背著疲憊的身心踏上歸途,坐上唯一與都市有連結的交通工具,回到淡水靜謐河畔、黃昏景像、帶著輕鬆心情散著步,這樣的感覺總是愜意。

  我們想,他應該也是如此吧!他也是異鄉人,和我們其中兩個組員相同,來自彰化,過往也是歷史大縣的故鄉,對於故鄉總有思念。儘管我們的家鄉在他方,隨著久居淡水,對我們來說,也是另一個家了。淡水還是給我們一種如家鄉思愁這樣的感覺。近幾年的快速變遷,淡水也變成了正在學習精心裝扮自己為美麗都市的純樸少女;但希望,這個最年輕卻也最悠久的少女,能永遠保持最最質樸的妝容。

  洪一峰的《淡水暮色》一曲中末段唱著:「淡水黃昏帶詩意,夜霧罩四邊 。教堂鐘聲心空虛,響對海面去。埔頂燈光真稀微,閃閃像天星。啊~難忘的情景引心悲。」若我們對淡水有了一份使命感、歸屬感,對我們來說淡水難忘的情景,又怎麼會引心悲呢?那麼你呢?


人物誌簡介

  大淡水地區全紀錄人物誌是淡江大學文學院文創大淡水全紀錄的子計畫之一,於2012/8/1~2013/7/31期間由淡江大學大傳系王慰慈主任負責執行。該計畫總計拍攝了9位受訪者:林建盛紀榮達張建隆程許忠黃政德黃瑞茂劉秀美蔡以倫蔡葉偉(以姓名筆畫排序),以記錄他們在淡水的生活與事蹟。


人物誌列表

  1. 張建隆《我心中尚未崩壞的淡水》
  2. 林建盛《淡水禮餅獻》
  3. 黃政德《樂在琴衷》
  4. 程許忠《忠於本色》
  5. 紀榮達《守滬者》
  6. 劉秀美《國民美術之魂》
  7. 黃瑞茂《都市遊俠》
  8. 蔡以倫《香草街屋》
  9. 蔡葉偉《幼見區長》



版權資訊

  • 統 籌/淡江大學文學院整合計畫案
  • 策 劃/周彥文
  • 監 製/王慰慈
  • 作 者/淡江大學大傳系三年級
  • 執行總監/曾小玲
  • 執行單位/大傳系淡江電視台
  • 編 輯/何姿穎
  • 封面設計/許亞歷
  • 發 行 人/邱炯友
  • 出版發行/淡江大學文學院
  • 地址:新北市淡水區英專路151號
  • 傳真:(02)2620-9925
  • 電話:(02)2621-5656轉2305
  • 印刷日期/2013年6月22日



資料來源

紀錄片《都市遊俠:險路不險》

紀錄片都市遊俠:險路不險

  • 影片描述:《淡水里民志》2019年 淡江大學大眾傳播學系製作
  • 影片來源:YouTube網站

專訪

 


設計魔術師──阿茂老師

  因為我自己本就是學空間設計,我知道這個設計做下去他的必要性,這個設計做下去能夠解決一些問題,我非常清楚。”——阿茂老師。

  黃瑞茂,任教於淡江大學建築系,重建街的修景計畫的主要負責人,大家都親切地稱呼他“阿茂老師”。

重建街奇思

  去年暑假,阿茂老師建立了「重建街工作坊」,約莫二十名學生參與其中的工作。老街上的居民一直以來都十分關心這個自己生活了多年的地方,包括這裏的文化經營情況。阿茂老師和他的小助手們通過“工作坊”與居民互動溝通,對重建街未來的構想逐步成形。

  「這裏看起來老齡化的問題嚴重。一般在這種所謂歷史的街區,你會看到很多老人在買菜,從不同的路徑回到重建街,很辛苦,提東西可能到一半就要站在馬路中間,因為她不能坐下來,因為坐下來就不容易站起來。」老師觀察到重建街上的人口結構,以及回家路途多是因淡水地形而成的坡道連接,提出了讓老人在歸途中能有休息空間的友善環境,也是計畫的主要構想。

  而除了以老人為出發點的設計,另一個著重考量的構想就是景觀。淡水擁有許多美麗的自然景觀,在歷史發展下,重建街正好保留了許多可以作為眺望點的階梯,像是清水街、險路等。阿茂老師希望能將老街裏這幾個地方,塑造成淡水地區最為人驚豔的眺望點。

人與人

  在修景計畫開始後,當地居民的態度有很大轉變。起初他們並沒有強烈的參與感,但在他們看到老街一點一滴改變之後,開始將所見口耳相傳。修景計畫推動的不只是空間的改造,居民也漸漸認同空間做改變是有價值的,阿茂老師為之動容:「甚至有些人就開始會帶我們去他家裏,看他家的老照片」。看到這些熟悉的地點,居民都能自然地談起對這個空間的感受,而修景團隊便依據居民的記憶與生活經驗進行設計,讓這個地方的歷史、文化得以延續傳承。

  對於計畫的成果,阿茂老師甚有感觸:「回過頭來講,我覺得這次計畫滿大的一個成就就是,我們花一點經費買了一些材料,那一些志工來付出一些勞力,也可以創造出一些價值,最後居民用『美』這個事情來描述這個空間給他的一個感受。」老師認為,這樣的感動同時也在參與計畫的同學和志工心上,同學的準時參與和積極工作,老師把這些難能可貴的態度都看在眼裏:「這可能是他們第一次通過自己動手來改變這個空間,我覺得這是一個很動人的經驗,就是把人能夠改造環境這個能力再給找到。」且作為設計者如何在不失創意的前提下,將想法與實際情況平衡,甚至願意讓創意做一些妥協,這是老師十分在意的 ,也是對帶領同學執行計畫的期許:「對同學來講,這些東西以前都沒有經驗,他第一次用真的磚塊、水泥來把那個空間給塑造出來,當我引導時,當然是希望說不要看起來就很簡單,應該有一些設計的質感在那個裏面。我覺得這個就是經驗,還是要用一些經驗來引導。對我來講比較重要的就是,這個成果能夠被同學看到,他好像創造了一些東西。」

素其位而行

  我們好奇是什麼原因讓老師願意一直為淡水這塊土地付出。阿茂老師很坦誠地回答:「其實我們做的地方倒不只是淡水,像臺北、像臺灣的很多地方我們都關心,我想我只是站在一個專業的立場去做這些事。」他說自己並沒有什麼感情包袱,而是出於職業道德在完成他認為的使命。

  老師提起最近政府要用五千萬填埋一座淤沙堆積的漁港,老師曾對實際情況的考量,提出了花費更加節省的方法解決問題:「因為我的專業我也必須要講出一些可以討論的這些事項,來讓這個公共的建設真的能夠達到他的目標,而省錢可能是目前我們很重要的一個訴求。」然而最後政府還是申請到了補助並且繼續完成這個工程。阿茂老師指出:「市政府在這個時間點應該好好的去衡量,因為我們現在這個錢幾乎都是向下一代借錢。下一代幾千億可能就在這所謂的前瞻計畫中用掉,那他的下場就是許多的自然河系水泥化, 很多的歷史空間也莫名其妙被改變。可是這些改變並沒有造成好的效益。」

  我們請阿茂老師用一句話來形容自己。「一事無成。」老師直接且簡潔地給出這個答案,他回答道:「一路走來我覺得看起來是一事無成,因為我們只是總是在告訴政府不要做這個不要做那個……不過回過頭來講,好像我們也看到這些堅持,它慢慢變成淡水居民某些人他們心中的價值。」

實踐精靈者──怡如

  「在做這些工作時不該只局限於自我滿足,覺得參與了就應該很有成就感,而是要真正回到社區,對這個社區以及人有真實的感覺。」——怡如。

  怡如,畢業於淡江中文系,USR計畫的助理,主要協助USR的設計。是重建街修景計畫的負責人之一。

險路上

  寒假期間,怡如的主要工作是險路的修整。她與夥伴們的任務是把一間多處坍塌且堆滿廢料的民宅清理乾淨,並且將舊紅磚塊撿起重砌。險路因他們的修整更加寬敞整潔。或許在其他人的眼裏,認為修整後的小房子應該是帶有設計質感的樣子,而不僅是停留在目前這個乾淨利索的樣子而已,但怡如對此有著不同的見解:「不是真的要把它變成一個看起來很厲害的地方才是建築。對於一個空間來說,我覺得主要是要把這個地方原本應該有的空間讓出來。」

  怡如很滿意險路當前竣工的模樣。有些同學曾有很多天馬行空的想像,像是打通這個地方或者是塑造成一個咖啡館之類,怡如則十分明確自己的立場,必須把「在地需求」放在首位。「我覺得在我們設計這個東西之前,在構想這個東西會變成什麼樣子的時候,要考慮到後續使用,就是那在地人到底是不是需要險路這個空間有一個可以賣咖啡的地方,或是我們可以考慮到說,是不是真的會有那麼多人走到這條路或是有那麼多居民住在這裏,而他們走到這條路他們想要看到的是什麼。」她認為在設計構想的過程中能有些衝突是件好事,通過溝通與討論,這些矛盾反而能給這個空間帶來更多可能性。

  談到修景計畫對未來的影響,她認為:「這算是一個Sample,讓大家知道說我們有辦法把這個地方修復成這個樣子,然後可能對其他的空間會有些期待。居民他其實可以透過因為有一群人在這裏做事,所以他們會開始去注意到個地方,然後這個地方也會引起他們一些共鳴或是一些回憶。」

她心中的阿茂老師

  「如果你要跟阿茂做事,你要花很多心血,你需要投入就是你的心力,其實要投入非常多。」與阿茂老師在淡水一起田調,怡如察覺老師對淡水這個地方瞭解的十分透徹,與老師共事的過程中,她感覺到:「我覺得阿茂老師的腦袋裏面沒有企劃書這概念,他就是我們人到那邊,就開始去做,然後我們去想我們需要什麼,然後居民需要什麼,我們再討論。」怡如也被老師如此的實幹精神感染著。

怡如告訴我們,大家都稱阿茂老師為「都市遊俠」。在相處中,她見證了這位「遊俠」內心的淡泊與堅定:「阿茂老師是『走在真實的土地上』,他做事不是為了爭取功勞,他只是覺得對的事情他就要去做,他有他自己認定的核心理念。」

得力重建助手-峻加&旻威

  峻加,淡江建築系三年級,參與重建街修景計畫。

  旻威,淡江建築系二年級,參與重建街修景計畫。

對社區營造的想法

  對社區營造活動的預想,峻加在剛開始認為,假如說能完成一個東西放在老街,之後回到這個地方,看到這些成果,自己應該會覺得是一件滿榮耀的事,也是由於在學校的作業,目前只是在紙上做設計而已,無實體操作機會。

  兩人在修整險路的工程裏,分別負責不同的工作項目。峻加是負責清理一些塑膠類的垃圾,若是舊磚塊的話就保留,整理乾淨,最後再將它們重新排列組合,在旁邊做一個花園。而險路破舊的居民房裏的一個浴室則是由旻威負責,主要是先穩定其架構,再設計一個讓人可以駐足的空間,因為剛好從險路的方向望過去,可以清楚欣賞觀音山和淡水河。

  同時兩人皆對於修建重建老街這件事情感到非常吸引,那些老的物體都存有著一些記憶,在處理的過程中便會特別感興趣,因為這些東西是帶有情感的物體。重建街本身就是一個很有故事的地方,也因此會更加細心地為這裡付出,想把這個地方規劃得更加理想,希望團隊在透過一些設計後,能讓這個地方更有味道。

對阿茂老師、怡如的印象

  「有時候很喜歡跟我們開玩笑,就可能在講修景的事地時候,就會跟我們大家同學開玩笑,而且講話比較年輕吧,就用語很年輕,他還會“嗆”我們啊之類的,就很好相處。然後可是你又可以跟他學到很多東西,他可能腦袋藏很多東西,可以跟他學習。」旻威笑道,分享老師與他們的日常互動。而峻加看法也差不多,也看到老師真的很瞭解淡水,很喜歡淡水。至於談到對怡如的看法,他們則表示相處起來沒有隔閡,怡如很照顧同事。「每次看到她都想要訂便當。」峻加如此打趣的總結。





淡水新住民志簡介

  淡水里民志淡江大學文學院文創大淡水地區全記錄第七期的子計畫一,於2018年8月1日起至2019年7月31日期間由淡江大學大傳系王慰慈老師與中文系中文系黃文倩老師共同主持。其中,大傳系團隊總計拍攝了6部以大淡水地區里民為主題的社區紀錄短片及人物專訪:《放學後,回家前》、《Searching》、《都市遊俠:險路不險》、《正德里的柑仔店》、《鄰聚里》及《外興仁》。


淡水里民志列表

  1. 放學後,回家前
  2. Searching
  3. 都市遊俠:險路不險
  4. 正德里的柑仔店
  5. 鄰聚里
  6. 外興仁



版權資訊

  • 統  籌:淡江大學文學院「淡水人文與在地敘事」計畫案
  • 計畫主持:王慰慈
  • 監  製:王慰慈
  • 作  者:淡江大學大眾傳播系第34屆三年級
  • 視覺指導:蔡佩倫 陳玉鈴
  • 行政專員:陳書涵 郭思婕
  • 文字編審:周儀鈞
  • 美術編輯:郭玫均 邱永榛
  • 視覺設計:陳穎
  • 發 行 人:林呈蓉
  • 出版發行:淡江大學文學院
地  址:新北市淡水區英專路151號
傳  真:(02)26209925
電  話:(02)26215656-2305



資料來源

  • 淡江大學大眾傳播學系。里民志(新北市:淡江大學,2019年6月)。

附錄:字幕檔(輔助檢索用)

(老師可不可以用一句話形容一下自己)
一路走來我覺得 看起來是一事無成
因為我們總是在告訴政府
不要做這個不要做那個
可是回過頭來講 好像我們 也看到
這些堅持他變成
淡水居民某些人 心中的價值
這條路為什麼叫險路 你知道嗎
因為我小時候 是沒有這個欄杆的
整條路 整條巷子都沒有欄杆的
阿只有當地人在走
阿外地人很多看到這樣子他不敢走
有些人甚至要用狗爬式
因為他是聯絡我們重建街跟紅樓
一個重要的一個 很漂亮很幽靜的一個小巷
繪畫一下會很棒
你說淡水其實 
整個歷史的發展留下很多的這些歷史建築
還有空間 包括像清水街 包括像險路
意思就是說他沿著這個路徑上
有很多可以眺望的景點
看著觀音山看著淡水河
這一次的線路修建計畫 大概一方面希望
在功能上能夠去提供一些老人
在都市空間中走路的方便
第二個就是說怎麼樣找到一些地點
來做一點整理 來讓這個環境變好之外能夠成為
淡水他的一個空間經驗的一個眺望點
那現在這個是日本景觀宿舍 現在維修好
那維修好 如果這裡沒有整理的話就非常的可惜啦
所以我們寒假就會真的來動手做這個部分
一年級阿茂就把你們拖來這裡
像這個地方確實是 你看觀音山對不對
然後這裡有一個福佑宮 
就淡水最算是蠻早的廟 也不是最早
現在在維修
就是到現場以後 就是老師帶我們從慨念發展啊
就是把我們學學的那一套方法 就是剛開始談概念
然後再來就是畫圖實際操作那些
我剛開始想得沒有到 
就是我原本以為他沒有 不是一個有邏輯的過程
要不要把它全部做成木頭
像我們的小木屋一樣
和起來像 洗
如果把板子釘橫的就像三溫暖的地方一樣
因為原本是一個浴室
可是他空間其實很小啦
然後我們那時候就在想說
可以在那邊創造出怎樣的空間出來
旁邊牆壁有點裂縫 
就是被那種植栽侵蝕 然後有裂縫然後
我們就主要先讓他加工屋頂
然後看想要製造一個 
讓別人可以在這邊停留的 因為險路那邊剛好看過去
就可以看到觀音山和淡水河 滿美的
所以我們就想要製造一個 讓大家停留在這邊的空間這樣
然後 這邊都是延伸過去
就一支 一片一片的木板
那些磚塊都是以前的那種 牆留下來的嘛
然後可是它在那邊的時候它是一個
放在垃圾堆裡面所以他其實是被拋棄的那種 垃圾
透過重新的排列組合然後放在 就是放在那邊做一個花園
就是我們要配合 配合我們的磚?要讓他們砌 
跟那個盆栽一體
我想這次大概在幫他做整理啦
那小招牌當然要做啊
戀愛巷啊什麼 這個應該有一個重建街的
對阿茂老師的感覺就是 
如果你要跟阿茂做事你要花很多心血
你需要投入 就是你的心力其實要投入非常多
然後你才可以 好像可以把這件事情做好
因為我覺得阿茂老師他去爭取
或是他想要做的事情其實都是真實的事情
他不會說就是 我們就是寫企劃書
我覺得阿茂老師他的腦袋裡面沒有企劃書這個概念
他覺得就是 我們就是人道那邊然後我們開始去做
然後我們去想我們需要什麼然後居民需要什麼 我們討論
這個跳戰啦 什麼叫折磨
哎呀 都沒有幫我們看一下
那總覺得險路有很多事可以讓人講
可是險路卻讓人家不想長留
就是一方面髒亂 二方面沒有一個休憩點
他的做法有凝聚一些這個居民的修繕意見
然後加上大學生合作 我覺得這麼模式滿好的
喔 好棒棒喔
整理一下變得比較舒適
我很難看你要給我錄影
聽說 一月十八號
這邊要來開始施工還是幹嘛
也沒聽到說有
有公文下來或是說有 有跟當地百姓協商阿或是
或是有一些協調 都沒有
就我所知的沒有
我從小在這邊長大
有感情的吧
這麼美的然後又要 發展觀光
有需要去用很多新的東西然後
然後破壞原來的很 那種歲月累積下來的那種
很真實的東西而不是 而不是用新的水泥去堆砌出來的東西
我不覺得會比較好
整個淡水河岸 大概剩下這個第一漁港是
比較是有他的一個文化空間的價值
意思就是說 其他河岸的設施大概都已經改變掉
所以我們就從文化的角度來看 他應該被
被好好的對待
你花五千萬你也要先講啊
沙要清啊 這個排污要清啊
這個渡船口要做 這兩間要整理
那政府在做公共預算能不能如他的目的所達到
譬如說這個第一漁港
一個是說 這個清淤嘛
阿第二個是魚作 就是讓漁民有一些
比較好的上下的空間
那第三個是這個地方在
爆潮還有大雨的時候會有一點積水
可是我們看到他的結果是 雪上加霜
那第二個是當它縮小之後
那裡整個那個看河的景觀其實是改變掉
你們真的關心觀光的話我的觀察是
這三個小房子是重要的
對不對
可是 不能拆他們
當然不是拆 要把它整建為戶嘛
不是 要整建維護
市政府大概會繼續做啦
阿我覺得這個也是滿無奈的
就可能一般 不知道前面所有過程可能會覺得
我以為他還沒有結束
或是我以為他還沒有完工
可是我覺得其實到這裡已經是
已經很好 而且我覺得就是經過了這次的
算是修復或改造吧 就是他會變成一個
我覺得他除了就是讓學生自己可以去體驗
然後可以去實作以外
居民他其實可以透過
因為有一群人在這裡做事
所以他們會開始去注意到這個地方
然後這個地方也會引起他們一些共鳴
或是一些回憶
整理一下就比較漂亮比較乾淨
所以整理一下就更乾淨更漂亮
(那跟以前比呢)
當然有差啊
幫我們險路這個地方
險路角 險路亭
喔 投票就對了啦
那你覺得是哪一個
險路角 險路亭還是險路小空間
其實會滿希望這樣子的老街是能夠持續的被保存啦
其實有時候平日比較有空的時候
我自己也是會過來這邊走這一條老街
其實比下面那種 就是觀光氣息太濃厚了
反而是這邊會有就是更早以前淡水的感覺
阿這個不是那個歐里桑嗎
那阿茂老師啦
連看背影就看得出來
看頭髮就可以了啦裡面白頭髮的都是他啦
這邊整理好就可以看觀音山淡水河啊
你看漂亮
我覺得他真的很了解淡水然後也很喜歡淡水
我覺得幾乎淡水的重大事件應該 都有他的參與
我覺得他給我的 滿大的想法
就是看到老師這樣子去愛一個這樣的土地
就是他生活周遭的 就是淡水嘛
這個地方也許就是因為有阿茂
然後有些地方就會 越來越好
就不會有那種 財團去破壞一個地方
他覺得對的事情他就要做
然後在這麼一個就是 大家覺得就是
資本主義要成長或是要不斷開發的時候
他可以去注意到那些我們該保存的東西

資料來源

  1. 創意工作者養成坊-黃瑞茂
  2. 第九屆上海雙年展中山公園特別展淡水站: 黃瑞茂

相關頁面

相關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