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水班兵會館

出自 淡水維基館
於 2016年3月21日 (一) 14:41 由 Rocio (對話 | 貢獻) 所做的修訂

前往: 導覽搜尋

• 本頁分類:主分類 > 淡水 > 景點

簡介

  淡水是清代北台水師要地,數千名班兵在此輪班換防,當換班時,或因風潮不順而有舟難渡,或因船少兵眾,候配需時,就會使調補的班兵為此延誤;任滿準備回大陸的班兵,常常為此需耗盤纏,雖然按規定可以借支盤費,回本營再扣回,但一方面所借不多,另一方面也是平白浪費,為了解決這些惱人的問題,駐台班兵仍各依其標營,在其附近建立伙館,供班兵候風落腳住宿甚至借貸之用。因此,淡水一定建有班兵的會館,如同澎湖、安平、台南、艋舺等地都有一樣。

  但是,淡水的班兵會館早已拆毀,有關的碑匾等文物也缺侞,幸好,日本於1895年(明治28)接收淡水時,即對淡水官私土地作出調查及區分,加上淡水有英國領事館海關洋行等,外國人居住地甚多,故很慎重地從海口到鼻仔頭(今淡水捷運站東側)一帶作調查,並紀錄在《台灣總督府公文類纂》內。裡面就記有淡水學海書院官地」的報告。可證明在1892年(光緒18)之前就已經有「烽火館」,其位置就在前清的「學海書院之官地」旁邊。

  另外,1933年柯設偕所寫的《淡水教會史》書中,他劃了一張淡水教會前的淡水地圖,由東往西,記有「金門館」、「烽火館」、「同山館」、「海山館」,雖然會館的位置與名稱寫法不一致,但這些史料都證實了淡水班兵會館存在的事實。

資料來源

  1. (第一屆至第五屆)《淡水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淡江大學歷史學系,2001—2010)。
  2. 柯設偕《淡水教會史》,(未刊本,1933)。

參考資料

相關頁面

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