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瑞茂" 修訂間的差異

出自 淡水維基館
前往: 導覽搜尋
(簡介)
行 1: 行 1:
 
{{導覽條1|人物}}
 
{{導覽條1|人物}}
[[檔案:黃瑞茂1025.jpg|350px|thumb|{{檔案:黃瑞茂1025.jpg}}]]
+
[[檔案:黃瑞茂1025.jpg|350px|thumb|[[黃瑞茂]]老師在[[2013淡水洋行的歷史與新貌研討會]]發表「歷史街區活化的想像與策略-以淡水藝術大街為例。」]]
{{Youtube1|m5EHI9lzy9k|500|right}}
 
  
 
==簡介==
 
==簡介==
行 8: 行 7:
 
  [[1993年]]成立「淡水社區工作室」參與真實的環境改造工作,除了專注於都會區的種種空間發展議題之外,特別在歷史城鎮淡水地區從事多年的在地工作,工作內容包括環境教育、市民行動、地方空間改造,在過程中強調社區參與,並長期協助地方政府發展淡水地區城市保存與創意城市的行動與計畫。<ref>[http://creativelab.tw/class/professor/content/490 創意工作者養成坊-黃瑞茂]</ref>
 
  [[1993年]]成立「淡水社區工作室」參與真實的環境改造工作,除了專注於都會區的種種空間發展議題之外,特別在歷史城鎮淡水地區從事多年的在地工作,工作內容包括環境教育、市民行動、地方空間改造,在過程中強調社區參與,並長期協助地方政府發展淡水地區城市保存與創意城市的行動與計畫。<ref>[http://creativelab.tw/class/professor/content/490 創意工作者養成坊-黃瑞茂]</ref>
  
===個人年表<ref>[http://zspark-tamsui.blogspot.tw/2013/03/blog-post_4004.html 第九屆上海雙年展中山公園特別展淡水站: 黃瑞茂]</ref>===
+
==個人年表<ref>[http://zspark-tamsui.blogspot.tw/2013/03/blog-post_4004.html 第九屆上海雙年展中山公園特別展淡水站: 黃瑞茂]</ref>==
 
:*[[1986年]] - 淡江大學建築系畢業。
 
:*[[1986年]] - 淡江大學建築系畢業。
 
:*[[1991年]] - 中原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
 
:*[[1991年]] - 中原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
行 15: 行 14:
 
:*[[2008年]]至[[2012年]] - 擔任「專業者都市改革組織理事長」。
 
:*[[2008年]]至[[2012年]] - 擔任「專業者都市改革組織理事長」。
  
==專訪==
+
==紀錄片==
===序言===
+
{{:大淡水地區全紀錄人物誌/黃瑞茂}}
  「鐮倉」,一個位在東京都市郊向南,不到一小時車程的沿海城市;被美譽為日本三大古都之一。旅人們說:「鐮倉的湘南海岸很美,海很澈;鐮倉的街道有別於東京,彷彿誤闖了京都。」
 
 
 
  對於台北人呢?
 
 
 
  如果有著那麼一個微風和煦的午後,你會沿著鐵馬道騎著,騎到哪兒躲避車水馬龍的喧囂?
 
 
 
  「淡水」,會是一個絕佳的選擇。
 
 
 
===啊,名喚淡水的小鎮===
 
  淡水,一個與河同名;一個以水興成的地方。淡水河孕育了整個北臺灣。而那個令人嚮往的淡水小鎮就位在[[淡水河]]的入海口,自[[1860年]]開港通商以來,成為了北臺灣最重要的貿易港口。有人說:「淡水的歷史等於半部台灣史。」一個小鎮的風華濃縮了幾世紀以來臺灣人們的歷史。開港了,慢慢地,淡水開始變得繁華了;俄頃間,淡水似乎也開始變了……。
 
 
 
===誰來幫忙記得?===
 
  一個城市的改變,若單純為了發展而變,那麼舊有的記憶會有誰來幫忙記得?
 
 
 
  走進了位在[[淡江大學]]建築館一樓的辦公室,大量的設計及環境相關書籍放置於架上,可立即看出來,辦公室的主人是一位從事環境規劃領域的工作者。四處走走,你會不時踢到更多的書籍,地上的叢書也都是環境相關書籍,有點雜亂的疊著,或許他就是如此不羈吧!
 
 
 
  對了,忘了向您介紹,「他」到底是誰?
 
 
 
  他是「都市遊俠」。
 
 
 
  他說如果硬要他給自己取個稱呼,那麼就這樣稱呼他吧!
 
 
 
  [[黃瑞茂]],[[淡江大學]]建築系系主任、淡水社區規劃師、[[淡水社區工作室]]主持人,他說這些名稱,對他來說都太沉重,若真要稱呼他,就叫他「[[都市遊俠]]」吧!過去十多年來,一直在淡水這個小角落從事環境改造和規劃的工作。怎麼會從教職一腳踏入實際領域呢?對於淡水又到底身懷著怎麼樣的情感,讓他能奉獻己力為此付出?但真正讓我們驚訝的是他的回應:「我對淡水沒有什麼特別的感情;只是看不下去,剛好有這樣的機會,所以跳了出來。」我們心想,如果真的沒有任何情感的維繫,怎麼有辦法為了這麼一個地方,甚至不是自己的家鄉,如此執著呢?
 
 
 
===找尋中山公園===
 
  而他,現在正在進行一個計劃,受到[[2012年|2012]]上海美術雙年展策展人邀請參加一個以「中山公園」為主題的特別展。他說:「但是,實際上淡水並沒有中山公園啊!策展人可能是Google淡水和中山公園的關係,卻Google到類似和旅遊相關的網站,誤用中山公園來指稱[[百齡公園]];也就是說誤把百齡公園當作中山公園。」但已接受了邀請。「因此,想到了個概念叫『找尋淡水的中山公園』作為這一次展覽的主軸,想去談的是,台灣現在這樣的都市狀態,都市裡的公園,已經不再是一個象徵,像中山公園都有點政治性的象徵。而我是比較回到,台灣近幾十年都是發展的過程當中,開始慢慢地意識的環境品質的重要,開始有所謂的公園;開始有所謂的休閒設施;那這就是所謂公園的概念。」
 
而我們呢?我指的是筆者。我們受到委託紀實了他於計劃過程的片段,製成一部'''「大淡水計畫」紀錄片''',記錄淡水幾位重要的藝文人士。
 
 
 
  那時候請他介紹整個計畫的發想,他拿出當初做發想隨寫的筆記,畫得亂七八糟,彷彿鬼畫符般的紙張,他慢慢地道,「公園其實相對有些是政府提供,稱為計畫的;有些是生活自然形成,比如走到河岸去散步、放輕鬆,有時候休憩的公園不一定是由政府提供的,環境就會有;而它也可以是為了觀光而設置,而這些都是淡水的特色。」比著隨寫的紙張,他用手指畫圈地指出每一個區塊並說:「以另一個方面來講,它也可以是為了在地的生活,對我來說,這是我比較注重的一塊,它既是生活取向又是在地生活的意義。」紙上胡亂畫的多條曲線彼此交織,說:「我就開始去尋找這九條路徑,它們所建構日常生活的方式。就此可以回頭探討,高度發展的都會區生活裡面,這些可以放輕鬆,對每個人都是很好的調劑,而我把這稱為所謂公園的作用。」
 
 
 
  說到這裡,你都了解了嗎?
 
 
 
  還不能了解嗎?
 
 
 
  沒關係,讓我們為您再細說一遍。
 
 
 
  因為淡水沒有所謂的「中山公園」,但難不成整個展都要擺空了嗎?因此老師透過「認知繪圖」的操作作為出發,「infor-box」作為載體,不是單純知識介紹的盒子,而是提供一些訊息,透過這些訊息,對於所在城市的思考。透過九條單獨的路徑經驗做出建構,再把九條路線作交疊,這就是老師所謂的淡水中山公園。而這些行動可能包括一個街角空間的改造、或是關於貓的行動地圖、或是關於染布工作坊中在觀光中的價值,進而在這繁華的老街尋找學習的可能。儘管淡水沒有很大公園地,但淡水的休閒機能而言,它的整體就一整座的「中山公園」了。
 
 
 
  「很多的路徑的特色和淡水的朋友相關;還有一個特色和小朋友息息相關,因為這十年的工作和自己的小孩一起成長,兩個小孩都在淡水念小學,因此比較積極和學校談談,是否可以規劃一些課程,讓小朋友來體驗淡水這麼好的生活體驗。過去所謂環境教育、鄉土教育偏執在表面部分,還是關注在淡水有古蹟[[紅毛城]]、有[[觀音山]]這樣的景致;實際上環境教育比較關鍵,應該是要把小孩子帶到都市裡面來,剛好淡水就提供了這樣的機會。」他說。
 
 
 
  在和他的合作期間,他油然散發一種學者氣息;一種藝術家的氣質,沒有理論學者的古板僵化,反而是幽默的、有趣的,會讓自己感受到「啊!我們遇上了個老頑童。」
 
 
 
===那是一個看不見的城市===
 
  剪輯紀錄片時,我們設想在影片一開頭,以老師的一句話作為開頭。因此我們向老師詢問了這樣的一個問題「最能代表自己的一句話?」他引用了義大利小說家,卡爾維諾的作品,《看不見的城市》中所寫的一句話「在這麼一個像地獄的城市裡面;我們應該有能力去尋找什麼東西不是。」他特別向我們解釋:「這裡說的『不是』就是不是地獄的意思,應該給它個空間,讓它仍夠持續的發展,這句話對於自己現在正在做的工作,滿有體會的,……對未來要有視野去判斷,去看見可能性。」
 
 
 
  原文為:''「生靈的地獄,不是一個即將來臨的地方;如果真有一個地獄,它已經在這兒存在了,那是我們每天生活其間的地獄,是我們聚在一起形成的地獄。有兩種方法可以逃離,不再受苦。對大多數人而言,第一種方法比較容易:接受地獄,成為它的一部分,直到你再也看不到它。第二種方法比較危險,而且需要時時戒慎憂慮:在地獄裡頭,尋找並學習辨認什麼人,以及什麼東西不是地獄,然後,讓它們繼續存活,給它們空間。」''
 
 
 
  文句內容在我們經過Google探究後,了解到《看不見的城市》一書中主要是在描述,馬可波羅到達已經年老的忽必烈大汗的皇宮中,向大汗講著他在帝國所見到和遊覽的城市,編織他對城市的憧憬。「看不見的城市」是不存在的城市,卻是完美的,存活於書中角色馬可波羅和忽必烈大帝的腦海中,由所有不完美的城市,所擁有的不同優點共同組合而成。忽必烈十分渴望找到這座城市,但聽過馬可波羅對其他城市的描述後,大汗就知道它根本不會以城市的形式被建造出來。本書引用一個融合了史實和小說《馬可波羅遊記》中的典故,書中跨越虛實分界,允許讀者多重解釋、多所思辨。
 
 
 
  在了解老師所說的這段話後,我們為卡爾維諾的文句作了簡單的詮釋:這麼一段話中看似是作者對人類社會的失望;但,換個角度想,這不也是反映出作者對人類社會的另一種期許。如果人類能創建一個繁盛的世界,儘管不甚完美,卻依然能在其中生存;那人們不也能再創造一個更美好、更繁盛的世界。世上沒有忽必烈心中那完美、強盛的城市;我們說《花都》巴黎,浪漫得令人沉醉,但她也是犯罪的溫床。世界存在著明與暗,它們並存著,我們若只顧著看明亮的一隅,將忽略了暗的那一大半;若能嘗試著看見暗的那一隅,我們將擁有分辨善與惡的能力,進而做出正確的選擇,並朝向更美好的方向前行。如此一來,社會群體在不斷的反覆檢討過程中,社會、城市得以茁壯。
 
 
 
===下一代的熱情===
 
  我們在了解老師過去的進行的案例後,發現到多項過去的合作都與小學生的「通學路」相關。被激起好奇心的我們問了老師為什麼特別地注重在小朋友的身上?老師笑著表示,因為這十年在淡水工作,自己的兩個小孩都是在淡水讀小學,進而透過小孩的關係對於學校有了接觸,因此積極地與學校接觸,才開始注重這方面的議題。這些案子最大的不同不再只有一群大人們,拿著奇奇怪怪、引人好奇的工具敲敲打打,老師提出讓小朋友們一同參與,一起改變環境。他說:「過去設計的幾個案子,都嘗試著讓小孩子一同來參與,那意義在於,若小孩子能參與,他們會覺得說,原來他們動手也可以改變這世界。而我覺得讓下一代擁有這樣的熱情,至關重要。」
 
經驗
 
 
 
  「在淡水做了這麼多年,某種程度上滿挫敗的,並沒有真的改變什麼……真的沒有。我們能做的很少,因為社會和環境變遷得很快……,卻也因此留下了什麼……經驗!」他說。談到過去,社會營造概念還未成熟,本該和這些義士們站在同一陣線的居民們,是帶頭反對的。他表示,過去的居民只專注在會不會影響到自己家,會不會造成的商家生意的影響;對於公的事物,較為漠然。在這幾年來經過淡水的多項反動,可以看得出來,時間在走,淡水居民的意識也抬頭,義士們不再孤立無援。淡水居民過去站出來反動的像是「重建街拓寬」、「淡海一期開發」,直至最近的「淡北快速道路」,都是最好的例子。儘管結局可能並非皆我們所望,但若連行動都沒有了,十年、二十年過去,我們要怎麼和自己的兒子、孫兒交代。
 
 
 
  但他也說:「過去曾受邀到外縣市分享經驗,透過淡水的幾個重要地方的營造個案經驗作分享,他們都會表示很驚訝,原來還可以這麼做,很高興淡水經驗能激勵其他地區的環境工作者。」儘管他口中說著「……並沒有真的改變什麼……。」但他可能連自己都沒想過,自己讓意念傳遞也是種所為吧!
 
 
 
===異鄉人們===
 
  就筆者我們而言,一個台北人配上五個異鄉人,[[淡水]],對我們來說它是處在城市和鄉村的臨界點,跟我們的家鄉有那麼點相似,漫著種寧靜,阻卻了大城市那樣的喧囂,大部分的人從都市庸庸碌碌的過著白天生活,追求事業、學業或人際關係。到了傍晚,是一天工作結束的時候,背著疲憊的身心踏上歸途,坐上唯一與都市有連結的交通工具,回到淡水靜謐河畔、黃昏景像、帶著輕鬆心情散著步,這樣的感覺總是愜意。
 
 
 
  我們想,他應該也是如此吧!他也是異鄉人,和我們其中兩個組員相同,來自彰化,過往也是歷史大縣的故鄉,對於故鄉總有思念。儘管我們的家鄉在他方,隨著久居淡水,對我們來說,也是另一個家了。淡水還是給我們一種如家鄉思愁這樣的感覺。近幾年的快速變遷,淡水也變成了正在學習精心裝扮自己為美麗都市的純樸少女;但希望,這個最年輕卻也最悠久的少女,能永遠保持最最質樸的妝容。
 
 
 
  洪一峰的《[[淡水暮色]]》一曲中末段唱著:「淡水黃昏帶詩意,夜霧罩四邊 。教堂鐘聲心空虛,響對海面去。埔頂燈光真稀微,閃閃像天星。啊~難忘的情景引心悲。」若我們對淡水有了一份使命感、歸屬感,對我們來說淡水難忘的情景,又怎麼會引心悲呢?那麼你呢?
 
  
 
==資料來源==
 
==資料來源==
:*淡江大學大眾傳播學系。[[大淡水地區全紀錄人物誌]](新北市:淡江大學,2013年6月)。
 
 
<references/>
 
<references/>
  
行 96: 行 29:
 
:*[http://content.teldap.tw/index/blog/?p=2408 淡水古蹟博物館:我們做的,不只是數位典藏而已!]
 
:*[http://content.teldap.tw/index/blog/?p=2408 淡水古蹟博物館:我們做的,不只是數位典藏而已!]
  
[[Category:人物]][[Category:大淡水地區全紀錄人物誌]]
+
[[Category:人物]]

於 2013年12月24日 (二) 10:59 的修訂

• 本頁分類:主分類 > 淡水 > 人物
黃瑞茂老師在2013淡水洋行的歷史與新貌研討會發表「歷史街區活化的想像與策略-以淡水藝術大街為例。」

簡介

  黃瑞茂,1962年出生於彰化,為淡江大學建築學系專任副教授、淡水社區工作室主持人、專業者都市改革組織理事長。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博士,研究領域在都市設計與社區設計,主要專長在建築、社區設計與都市設計等方面的實務與研究工作。長期關注台灣社會轉變過程中,都市空間所面對的種種面向的議題,包括歷史保存、生態永續、接近城市的權利、公共藝術與社會住宅等等,自稱都市遊俠

  1993年成立「淡水社區工作室」參與真實的環境改造工作,除了專注於都會區的種種空間發展議題之外,特別在歷史城鎮淡水地區從事多年的在地工作,工作內容包括環境教育、市民行動、地方空間改造,在過程中強調社區參與,並長期協助地方政府發展淡水地區城市保存與創意城市的行動與計畫。[1]

個人年表[2]

紀錄片

大淡水地區全紀錄人物誌/黃瑞茂

資料來源

  1. 創意工作者養成坊-黃瑞茂
  2. 第九屆上海雙年展中山公園特別展淡水站: 黃瑞茂

相關頁面

相關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