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偕街" 修訂間的差異

出自 淡水維基館
前往: 導覽搜尋
行 3: 行 3:
  
 
==簡介==
 
==簡介==
  [[馬偕街]]舊稱[[龍目井]],是昔日[[滬尾街]](今中正路)通往[[砲台埔]]到[[紅毛城]]東南門的古道小徑。因清代[[馬偕]]博士以此地作為其宣教與醫療的基地,對北台灣的宗教信仰、教育醫療,甚至歷史文化造成深遠影響,戰後為紀念[[馬偕博士]]而將龍目井街改名「[[馬偕街]]」。
+
  [[馬偕街]]是昔日[[滬尾街]](今中正路)由新店口[[龍目井]]通往[[砲台埔]]到[[紅毛城]]東南門的古道小徑。因清代[[馬偕]]博士以此地作為其宣教與醫療的基地,對北台灣的宗教信仰、教育醫療,甚至歷史文化造成深遠影響,戰後為紀念[[馬偕博士]]而將龍目井街改名「[[馬偕街]]」。
  
 
  [[馬偕街]]以早年的「[[公會堂]]」(今文化大樓)分為上、下兩段,下段即「[[龍目井]]」。清同治末年,[[馬偕博士]]於今[[馬偕街24號屋]]後為其早期宣教、醫療與教育的發跡地。因宣教工作發展需要,再建醫療中心於今[[馬偕街]]6號,並購得馬偕街8號發展成今日的[[淡水禮拜堂]]。[[1876年]]他更建[[砲台埔]]之[[宣教士宿舍]]而終老於此,其一生為[[淡水]]歷史文化的代表。  
 
  [[馬偕街]]以早年的「[[公會堂]]」(今文化大樓)分為上、下兩段,下段即「[[龍目井]]」。清同治末年,[[馬偕博士]]於今[[馬偕街24號屋]]後為其早期宣教、醫療與教育的發跡地。因宣教工作發展需要,再建醫療中心於今[[馬偕街]]6號,並購得馬偕街8號發展成今日的[[淡水禮拜堂]]。[[1876年]]他更建[[砲台埔]]之[[宣教士宿舍]]而終老於此,其一生為[[淡水]]歷史文化的代表。  

於 2018年1月5日 (五) 10:34 的修訂

• 本頁分類:主分類 > 淡水 > 街道
圖檔簡述:馬偕街一景:馬偕街2巷(淡水禮拜堂旁)。
拍攝日期:2014-05-18
拍攝地點:馬偕街
所有人:Rocio
攝影者:Rocio

Alt text
CC-BY-SA授權,引用時請註明出處以相同方式分享

簡介

  馬偕街是昔日滬尾街(今中正路)由新店口龍目井通往砲台埔紅毛城東南門的古道小徑。因清代馬偕博士以此地作為其宣教與醫療的基地,對北台灣的宗教信仰、教育醫療,甚至歷史文化造成深遠影響,戰後為紀念馬偕博士而將龍目井街改名「馬偕街」。

  馬偕街以早年的「公會堂」(今文化大樓)分為上、下兩段,下段即「龍目井」。清同治末年,馬偕博士於今馬偕街24號屋後為其早期宣教、醫療與教育的發跡地。因宣教工作發展需要,再建醫療中心於今馬偕街6號,並購得馬偕街8號發展成今日的淡水禮拜堂1876年他更建砲台埔宣教士宿舍而終老於此,其一生為淡水歷史文化的代表。

  由於淡水港埠發展,馬偕街不僅具東西文化交流之人文特色,街景也因此充滿異國風情,日本時代以「和蘭風」、「南蠻味」稱著。加上沿途風光秀麗,成了淡水最具浪漫情境的小街徑。不僅為遊人學子最愛,也是許多文人畫家創作靈感的泉源地,藝文風氣相當豐富。

  目前因都市景觀缺乏規劃,以及街民搶建,風光已大不如前,但馬偕街仍因多處古蹟、觀景點及古樸、怡人的街面尺度,而成今日淡水最具特色的街道。

  • 馬偕街
1號:馬偕街一號文創館
6號:滬尾偕醫館
8號:淡水禮拜堂 (長老教會淡水教會)
17之1號:行政院農業委員會家畜衛生試驗所
19號:淡水街長多田榮吉故居

資料來源

地圖資訊

讀取地圖中...


相關頁面

相關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