頂下郊拼

出自 淡水維基館
於 2021年2月10日 (三) 16:04 由 101.12.60.213 (對話) 所做的修訂 (參考資料)

前往: 導覽搜尋

簡介

西元1853年發生在艋舺(現今萬華地區)的頂下郊拼,又稱為「四縣反」。事件主角以泉州府泉惠南三邑人以及泉州府同安人。在這一場械鬥當中,同安人落敗,並讓出了大稻埕)現今臺北市大同區)。 這場械鬥的影響層面,在人員傷亡之外,也使得同安人的遷徙,及八甲莊(現今老松國小附近)村落被摧毀;在建設方面,卻也間接促成大稻埕與大龍峒(現今臺北市大同區)的開發。

事件經過

由於泉州府泉惠南三邑人較早移入艋舺地區,因此他們率先控制渡口並且向往來的商船抽取稅金;此時,同安人的商業利益也因此受到損害,為此雙方偶有衝突,加上彼此在信仰的不同,種種因素埋下了1853年械鬥的導火線。

西元1853年8月,在積怨已久的雙方中,泉州府泉惠南三邑人率先發動攻擊。由於三邑人與同安人之間隔著安溪人所建的艋舺清水祖師廟,且池沼遍布,難以發動大規模攻擊,三邑人因此向安溪人借道,商議燒毀清水祖師廟,日後再協助重建。於是三邑人自艋舺龍山寺出發,越過沼澤、燒毀清水祖師廟,偷襲下郊的泉州府同安人,期間焚屋毀舍,死傷慘重,史稱頂下郊拚。 奔逃的同安人逃往北邊的大龍峒,但不受當地同安移民接納,最後轉到大稻埕,沿著淡水河重建廟宇街市,利用淡水河從事對渡貿易。頂下郊拚後,艋舺的頂下郊拚也就此消結束。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