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雨賢

出自 淡水維基館
前往: 導覽搜尋

簡介

鄧雨賢(1906年7月21日 - 1944年6月11日),出生於桃園龍潭客族世家。在世39年期間創作近百首作品,經典代表作「四、月、望、雨」,指的便是他的作品中的「四季紅、月夜愁、望春風、雨夜花」四首臺語歌謠,首首扣人心弦,哼唱於臺灣人民的記憶之中,為早期開啟臺灣流行音樂先河之重要音樂家。

生平

  • 1906年:出生於桃園市龍潭區八德村大庄。鄧氏家族在當時可說是書香傳家、家世顯赫,有「一門三秀才」的美譽,因其祖父鄧逢熙、七叔公鄧賡熙、九叔公鄧博鳳三人都高中秀才,鄧雨賢從小便在漢學的薰陶下成長。
  • 1908年:三歲時隨父鄧旭東遷居臺北,使鄧雨賢接觸並學習閩南語
  • 1914年:九歲就讀艋舺公學校(今臺北市立老松國小)
  • 1920年:十五歲進入臺灣總督府臺北師範學校(今臺北市立教育大學)學習,並展露出音樂才華,會演奏大提琴、小提琴、鋼琴與曼陀鈴等樂器
  • 1925年:臺北師範學校本科畢業後,被分發至臺北日新公學校(今之臺北市立日新國小)擔任教職
  • 1926年:經媒妁之言,與畢業於臺北第三女子高等學校(今中山女高)之鍾有妹小姐結婚
  • 1929年:因對音樂的嚮往,決心辭去教職,前往日本東京音樂學院進修深造,潛心研習作曲理論等音樂創作之相關專業課程,返台後因受到經濟大蕭條的影響,造成大環境不適合音樂創作發展,後經友人推薦至臺中地方法院任通譯約二年時間。
  • 1932年:於文聲唱片以「大稻埕行進曲」和「挽茶歌」兩首歌曲聲名鵲起
  • 1933年:受古倫美亞(哥倫比亞)唱片賞識,獲聘為專屬作曲家,開始他專職創作的人生。此時創作出望春風、月夜愁、老青春、跳舞時代、橋上美人等歌曲
  • 1937年,日本發動七七事變,推行「新台灣音樂」,強制規定台灣歌曲需以日語演唱。因著日本在台推行「皇民化運動」,有多首作品被強制改為「時局歌曲」。如:望春風被改為(大地在召喚)、雨夜花被改為(名譽的軍夫)、月夜愁被改為(軍夫之妻)
  • 1939年,因受七七事件之影響導致唱片業嚴重衰退,擬至日本尋求發展。遽聞女兒富美惠痢疾病逝即刻返台。
  • 1940年,辭古倫美亞唱片職;並自臺北遷居芎林鹿寮。與妻鍾有妹於新竹芎林公學校擔任教職。
  • 1944年,6月11日因病逝世,6月13日告別式,由校長帶領全校師生列隊校園,以近校葬規格哀送鄧雨賢,並於芎林公墓立墓誌銘悼念。

參考資源